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岁的施应锁,是纪录片《长大》中的主人公,家住云南省漭水镇明华村水拉河,一家六口人,最贵的财产是山腰上的房子以及一头牛,小锁最好的朋友就是這头牛。
   2019年,小锁离家去镇子上读初中。开学没几天,老师就带着他们上了一节特殊的课——诗歌户外采风。上课的地点在开阔的户外草地,老师教大家拿起一片叶子,卷成一个小孔,透过这个“镜头”观察这片天地、倾听自己心中最真实的声音,并让大家写下自己的第一首小诗。
   小锁有一首诗,题为《朋友》:放学回家的路长长的/只有我一个/家里的牛圈大大的/只有小牛一头/当我抱住它的时候/我们都有了朋友。写完诗的小锁再次回到大山中,依旧和小牛做朋友,但对于小锁来说,似乎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小锁的同学,来自单亲家庭的12岁的穆庆云,在和妈妈视频对话时,第一次念出了自己的诗歌: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如是,上了“人生中第一节诗歌课”的小朋友们,已经开始学会用诗歌表达思念,许下心愿。
   正如纪录片中“是光”诗歌公益组织创始人康瑜所说的:“其实诗歌并不能够改变什么,比如不能够让他们的家从很远的深山里面搬到镇子上,也不能够让他们的父母都陪在孩子的身边。诗歌更像是一个翻译器,当这些孩子有感情的时候,他就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希望外面的人也能够看到这群孩子:他们是在闪光。”而漭水中学校长的回答,更清楚地道明了诗歌的意义: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摘自《金融时报》)
其他文献
我国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在处理与教育子女上,更是“别具一格”。为了防止儿女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他专门与儿女们订了“约定”,读来既饶有趣味,又让人深思佩服。“约定”的内容是:   一、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二、大学毕业后倘能考取官费留学或近于官费之自费留学,父母仍供给其不足之费用,至返日为
期刊
我认识一个很特别的富二代。有一次在机场碰到他,他刚好送一个朋友出发去外地。而我,剛刚下飞机准备回家。回去路上我蹭了他的顺风车。   他跟我说:“你是一个作家,又懂心理学,我想讲讲自己的故事。”其实他的故事很简单。每天晚上,他会开着自己的玛莎拉蒂,在路上狂飙。他带着一个年轻的女孩,车上放着红酒,风驰电掣。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仿佛能穿越一切时空,看一切景物都变得影影绰绰。一股巨大的快意充斥全身。他说
期刊
“不时不食”是孔子名言,讲的是日常饮食要应时令、按季节,什么时令吃什么食物。孔圣人有非常严谨的饮食态度:“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古人讲究“五谷为养,五菜为充”,粮食是最养生的食物,肉菜类只是搭配。从中医角度讲,肉类易生痰湿,阻滞气血,造成消化不良,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均衡。   早在周朝,已有了“四季食单”。大自然在一年四季上的食物都不重样,那是因为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质地有所不同。竹笋就是一个
期刊
据美国心理健康网站近日报道,2021年2月发表于《动物杂志》的一项大型研究指出,相对于未养狗的老人,养狗的老人消极心理状态的可能性只有一半,而養猫并未看到这样的积极效果。   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社交隔离与各种不良心理,以及健康相关的结果有关,例如心血管损伤、慢性疼痛、孤独和抑郁。因此有人提出,养宠物是减轻社交隔离负面影响的一种方法
期刊
民间有句俗语:“虱多不痒,债多不愁。”面对2077万元的债务,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陈金英的回答却出人意料:“还!一分不少地还!”陈金英是浙江丽水人。30多年前,已经过上退休生活的她,创办了兴华羽绒服厂。一开始,企业顺风顺水,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从2011年9月开始,羽绒服厂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年终盘点,欠下了2077万元的外债。有人劝陈金英申请破产,以避免承担债务,但遭到了她的
期刊
今年除夕夜,在南昌一家网吧内,老板给店里上网的顾客分发红包,老板的暖心举动赢得了网友点赞,有网友评论说:“你照顾我生意,我照顧你情绪。”记者联系上网吧老板吴先生,吴先生表示,他经营的网吧是24小时营业,大年三十晚上六点多,吴先生和家人在店里吃团圆饭,“我们就在大厅吃饭,旁边就是游戏区,零零散散有些顾客还在,两种氛围顿时感觉有些反差。”店内监控显示,吴先生拿着一摞红包,挨个给每个还在上网的顾客分发,
期刊
1949年夏初的一天,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来到福建佛教医院看望萨镇冰(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曾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当时薩镇冰因皮肤问题入院治疗,并无大碍。李宗仁告知萨镇冰,自己此次前来,是奉令让他立即前往台湾暂住,因为现时形势变化莫测,福建非久居之地。萨镇冰听后皱着眉头回答道:“本人年老久病,寸步难行,确实无法离开福州。”虽然李宗仁再三敦促,但萨镇冰却坚决推辞
期刊
角膜、滑膜、胃黏膜……我们的身体中有不少宝贵的膜,它们保护着我们的器官,维护机体功能。但它们也很娇嫩,如何呵护这些宝贵的膜就很重要。  耳鼓膜   鼓膜是外耳道与鼓室间一层灰白色、半透明、有弹性的薄膜,外形如漏斗,又称耳膜。鼓膜非常“娇气”,有些人喜欢用棉棒、发卡等物品挖耳朵,很容易进入太深,损伤到鼓膜。还有像撞击、耳光等会使外界气压迅速变化,造成外耳道气压增大,耳内压力与外耳道相比会形成负压,导
期刊
快走和拉伸适合高血压患者,这两种运动哪个降压效果更好?国外研究人员曾对此进行了实验。他们将40名平均年龄为61岁的中老年轻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做全身拉伸运动,第二组进行快走,要求他们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5天,持续8周。实验数据显示,第一组对象血压降幅大于第二组。绝大多数人认为,拉伸运动就是拉伸肌肉,其实运动中也在拉伸肌肉间的所有血管。如果降低动脉的硬化程度,血液流动遇到的阻力将会
期刊
20年來,晋永权跑遍了全国几十座城市的旧货、旧书市场和废品店,收集了3万多张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老照片,从中选出1500张进行整理、分类和研究,编著成《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一书,于2020年11月出版。  另一种影像的存在   晋永权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现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多年与“影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