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永权用万张佚名照构建真实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bi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來,晋永权跑遍了全国几十座城市的旧货、旧书市场和废品店,收集了3万多张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老照片,从中选出1500张进行整理、分类和研究,编著成《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一书,于2020年11月出版。
  另一种影像的存在
   晋永权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现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多年与“影像”打交道,接触的多是出版物中、展厅里、研讨会上出现的“经典照片”,他时常在想,摄影究竟是什么?除了这些“经典照片”,还有没有另一种类型的影像存在?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旧货市场的地摊上看到成堆的旧书和残瓷碎片旁边,零星散落着几张记录人们日常生活的老照片。从此,无论是出差还是旅行,每到一个城市,晋永权都要去当地的旧货市场转转。
   如何将收集来的杂乱无序的照片分类、解码并归纳出理性的秩序,是晋永权遇到的最大挑战。他按照“摄影”产生的两个条件——空间和时间,将照片分为“在户外”“照相馆里”“时代(上)”“时代(下)”等几个部分。画面中人物的服饰——列宁装、墨镜、高跟鞋、短裙、泳装,以及与此相关的体态、表情和生活方式——站姿、化妆、野炊、跳舞、拥抱等,构成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文本。
   晋永权希望呈现一个纯粹由影像建构起来的世界,“无数张佚名,反而构建起一个更大的真实。”
   如今,3万张整理好的照片还存放在家中,晋永权曾想象着它们未来的去处——被博物馆或大学收藏,供后人研究。晋永权决定将它们无偿捐赠。
  一位摄影人的沉思
   晋永权1967年出生于安徽,从小跟着家人在皖北一带迁徙过很多地方。1990年,他考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的研究生。读研究生的过程中,苏联解体了,东欧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毕业后,他有机会去了一趟俄罗斯,实地看到的无法完全用书本的知识解释。为了更客观全面地了解现实,晋永权萌生了做一名记者的想法。
   随后,晋永权进入《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实习,从此开始了十多年的新闻摄影记者生涯。
   担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后,晋永权无法像之前那样到处拍照,他开始研究新闻摄影史。2009年,他推出新作《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的中国摄影争辩》,红底黄字的标题上写着一行小字:一部中国摄影的断代史,一位摄影人的沉思录。
   晋永权认为《佚名照》可以算作《红旗照相馆》的姊妹篇。出于多年的习惯,如今路过旧货市场,他还会走进去看看老照片。(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其他文献
一日,又到了发稿费的日子,泰国老牌杂志《一天公告》的新任财务官看着主编签发的稿酬单,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大名赫然在列,而稿酬金额却只有30泰铢(约合人民币5元)。   国王也给杂志投稿?拥有300亿美元身家的人看得上这区区30泰铢润笔费?是不是有人冒充?带着疑问,财务官叩开了主编办公室的门。主编听完之后微微一笑,说道:“是的。他就是我们尊敬的国王陛下,他很久之前就是我们杂志的图片
期刊
我国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在处理与教育子女上,更是“别具一格”。为了防止儿女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他专门与儿女们订了“约定”,读来既饶有趣味,又让人深思佩服。“约定”的内容是:   一、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二、大学毕业后倘能考取官费留学或近于官费之自费留学,父母仍供给其不足之费用,至返日为
期刊
我认识一个很特别的富二代。有一次在机场碰到他,他刚好送一个朋友出发去外地。而我,剛刚下飞机准备回家。回去路上我蹭了他的顺风车。   他跟我说:“你是一个作家,又懂心理学,我想讲讲自己的故事。”其实他的故事很简单。每天晚上,他会开着自己的玛莎拉蒂,在路上狂飙。他带着一个年轻的女孩,车上放着红酒,风驰电掣。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仿佛能穿越一切时空,看一切景物都变得影影绰绰。一股巨大的快意充斥全身。他说
期刊
“不时不食”是孔子名言,讲的是日常饮食要应时令、按季节,什么时令吃什么食物。孔圣人有非常严谨的饮食态度:“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古人讲究“五谷为养,五菜为充”,粮食是最养生的食物,肉菜类只是搭配。从中医角度讲,肉类易生痰湿,阻滞气血,造成消化不良,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均衡。   早在周朝,已有了“四季食单”。大自然在一年四季上的食物都不重样,那是因为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质地有所不同。竹笋就是一个
期刊
据美国心理健康网站近日报道,2021年2月发表于《动物杂志》的一项大型研究指出,相对于未养狗的老人,养狗的老人消极心理状态的可能性只有一半,而養猫并未看到这样的积极效果。   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社交隔离与各种不良心理,以及健康相关的结果有关,例如心血管损伤、慢性疼痛、孤独和抑郁。因此有人提出,养宠物是减轻社交隔离负面影响的一种方法
期刊
民间有句俗语:“虱多不痒,债多不愁。”面对2077万元的债务,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陈金英的回答却出人意料:“还!一分不少地还!”陈金英是浙江丽水人。30多年前,已经过上退休生活的她,创办了兴华羽绒服厂。一开始,企业顺风顺水,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从2011年9月开始,羽绒服厂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年终盘点,欠下了2077万元的外债。有人劝陈金英申请破产,以避免承担债务,但遭到了她的
期刊
今年除夕夜,在南昌一家网吧内,老板给店里上网的顾客分发红包,老板的暖心举动赢得了网友点赞,有网友评论说:“你照顾我生意,我照顧你情绪。”记者联系上网吧老板吴先生,吴先生表示,他经营的网吧是24小时营业,大年三十晚上六点多,吴先生和家人在店里吃团圆饭,“我们就在大厅吃饭,旁边就是游戏区,零零散散有些顾客还在,两种氛围顿时感觉有些反差。”店内监控显示,吴先生拿着一摞红包,挨个给每个还在上网的顾客分发,
期刊
1949年夏初的一天,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来到福建佛教医院看望萨镇冰(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曾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当时薩镇冰因皮肤问题入院治疗,并无大碍。李宗仁告知萨镇冰,自己此次前来,是奉令让他立即前往台湾暂住,因为现时形势变化莫测,福建非久居之地。萨镇冰听后皱着眉头回答道:“本人年老久病,寸步难行,确实无法离开福州。”虽然李宗仁再三敦促,但萨镇冰却坚决推辞
期刊
角膜、滑膜、胃黏膜……我们的身体中有不少宝贵的膜,它们保护着我们的器官,维护机体功能。但它们也很娇嫩,如何呵护这些宝贵的膜就很重要。  耳鼓膜   鼓膜是外耳道与鼓室间一层灰白色、半透明、有弹性的薄膜,外形如漏斗,又称耳膜。鼓膜非常“娇气”,有些人喜欢用棉棒、发卡等物品挖耳朵,很容易进入太深,损伤到鼓膜。还有像撞击、耳光等会使外界气压迅速变化,造成外耳道气压增大,耳内压力与外耳道相比会形成负压,导
期刊
快走和拉伸适合高血压患者,这两种运动哪个降压效果更好?国外研究人员曾对此进行了实验。他们将40名平均年龄为61岁的中老年轻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做全身拉伸运动,第二组进行快走,要求他们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5天,持续8周。实验数据显示,第一组对象血压降幅大于第二组。绝大多数人认为,拉伸运动就是拉伸肌肉,其实运动中也在拉伸肌肉间的所有血管。如果降低动脉的硬化程度,血液流动遇到的阻力将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