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初步解读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该课程教学中应强调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在人的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强调理想人格的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具有一定开拓进取精神等重要教育目标,处理好教学中务实与务虚的关系,协调好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 道德发展
  [作者简介]王俊丰(1970-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及德育的教学与研究。(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13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形成发挥着关键作用。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现把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从整体上谈谈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以供大家交流参考。
  
  一、对课程的深刻理解是上好这门课的必要前提
  
  首先,要明确这门课的教学导向,正确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其宗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最终使其成为能服务于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有用之才。所以,德育性是本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只有明确本课的这个特点,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才不会使我们的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
  其次,应该系统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结构,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注意到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围绕这个核心,把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健康心理、科学的人生观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根本的教学任务,才能有效地发挥本课程的德育作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
  再次,在教学中应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指导思想。教师应该完成的不仅仅是讲完这本书,完成知识性传授和考查那么简单,更高层次的是要实现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使学生做到“知”,而且使学生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要想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这里所说的“以学生为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本,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地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其达到最基本的“知”,提高其认识能力;二是以学生的思想状况为本,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从他们的成长需要出发,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知”的基础上自觉做到“行”。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完美统一,深入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到这门课的真正价值,由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做到“知而信,信而行”。
  
  二、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重点教育目标
  
  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学生的课堂和课下的思想交流,笔者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绝不是一门空洞、说教式的课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当你深入了解现阶段学生的矛盾与困惑时,就会认识到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由此产生一种使命感,即借助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个平台,去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感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针对性地着意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强调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在人的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许多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枯燥、空洞、没有实用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认识的片面,另一方面与很多思想政治教师把握不住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真谛,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有直接关系。要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的重大意义。一般来讲,学生的学习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进心和求知欲较强,但比较盲目地偏重于自认为有用的学科;另一类是上进心较差,对任何学科都采取应付的态度。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样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每个学生都关心自己的发展前途,都对自己的发展寄予很高的期望。笔者在教学中总是把握住这一点,从学生未来发展出发,列举以往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发展的不同现状,以事实说明大多数人起点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在个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课,形成正确观念的重要意义。由于列举的事例都较为典型,且很多事例中的对象都是在校生所熟悉的,因此也就很容易使学生信服,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引发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思考,重视这门课的学习。
  2.强调理想人格的培养。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大的困难之一是如何使学生做到知之而信之。如何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反差,促使学生具备理想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是我们在思想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现阶段的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与认识,虽然他们有种种不足和缺点,但崇尚正义与公平这一点是一致的,可以肯定的是都有一颗“向善之心”,这是主流。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情感”和“情境”的作用,弘扬这种“正气”,努力营造一种公正、纯净、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高尚情操所带给人的充实感和荣誉感,自觉摆脱庸俗和功利的不良诱惑,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升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切入点,以道德事例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情感因素结合正确的道德认知,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且又崇高的人生信念,培养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为特征的良好道德意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以及强烈的情感感召力,明确的道德教育的指向,充分的信心和耐心,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3.强调自信心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就是自信心不足,乃至缺乏在社会中生活的安全感。不少学生在不同场合流露出对未来的悲观与失望,例如一名即将毕业的女学生在她的德育作业中曾写道:“我一直有美好的愿望,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努力,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可现在我看不到前途所在,其实我要求的并不高,我只是想将来能有一个劳动的机会,使我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为此我入学以来从不敢松懈,可是我现在真的看不到这么做能为我带来什么。”面对如此沉重的问题,教师应该坚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勇气,用成功的事例来激励和鼓舞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具备一颗“平常心”,耐得住寂寞,在社会坐标中就能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引导学生看到社会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强调一定要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摆脱“被动式”学习的窠臼,或者对能力训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体现出学习中的“惰性”,对完善自身素质缺乏主动性,压抑了个性的发挥。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除了智育以外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处理好“我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寻找自己最适合的定位,实现“热情”和“理性”的有机结合,敢于大胆尝试,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现实的社会环境往往使学生耽于现实的功利而远离了远大的理想,或自满自足,或患得患失。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该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多采用榜样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增强进取心,把握住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拓展思路,摆脱惰性和保守心理的羁绊,使之珍惜自己取得的成绩,看到挫折背后潜在的机遇,在不断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在开拓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述四个方面虽然不能覆盖学生思想教育的全部,但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卸下前进中的包袱,看到未来的希望,为其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三、教学中应处理好的两方面关系
  
  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具备高超的技术手段以外,还需要具有对这门课程的深层次理解与思考。笔者认为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协调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十分重要,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1.应该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很多人对思想政治课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实际是一门务虚的课程,讲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局限于这种片面的认识,认为讲好这个道理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理论知识的解读这个环节中来,或引经据典,或层层阐释,但往往忽略了指导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最终归宿这一基本指向,脱离了学生发展的实际,看不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果造成了道德教育的整体结构的不完整,形成了道德教育环节的缺失。因此,教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这门课程,一方面从世界观的角度出发,做好务虚工作,讲清道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另一方面强调方法论意义,做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使我们的教育重点与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力争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效益。只有把务虚与务实统一起来,才能促成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利于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同时又提高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既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同时又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理论的价值,从被动受教转向主动求知。
  2.协调好教学过程中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关系。教育教学所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检验我们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要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帮助学生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大致包括“知、情、信、意、行”五个环节,呈现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现今,我们认识到这个转化过程中最突出的两个矛盾是“知与信”“信与行”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学生做到了“知”,但却“知而不信”或“知而不行”。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单纯凭借一些技术手段是难以解决这些矛盾的。过去,教师对此所进行的探索多局限于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等理性因素的思考,对一些非理性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挖掘得不够深入。其实从教学实践的体验中,笔者发现情感、意志以至教育者的人格等感性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存在一定的差别,道德意志相对薄弱,谋求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潜力不足,这时教师的“身教”、人格的影响、真诚的情感融合、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就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感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有机结合,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既有一般思想政治课程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确定正确的努力方向,就一定能够成功地肩负起教育教学的重任,成为探索路上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在现代的信息时代,面对越来越复杂和丰富的信息,人与计算机的沟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这主要是指在面对庞杂的信息时,人们通过计算机的数字界面难以形成自然、直观的有效沟
应用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应用文写作能力成为人们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通过应用文写作课程,将民族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文化育人功
英语小组活动教学是英语教学实践的一种模式,它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文章试从小组活动的内容、小组活动的特点和教师的导读与启发入手,明确地阐释了小组活动教学在高职英语教
责任会计是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形成的为评价和控制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为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而实行的一
市政工程档案是城市建设的见证,研究当前市政工程档案管理的弊端,建立完善,科学的现代化市政工程档案管理,使其更快、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
医院材料物资是医院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它是医院重要的流动资产,主要包括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 (药品除外)等,且数量大、种类多、实用性强,
<正>~~
期刊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和半个世纪的独立办学,江南大学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
在医院成本核算十多年的探索中,深感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关系成本核算只是简单地把医疗服务成本中的14项或药品经营成本中的16项内容全部或部分
目的:分析全国10个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村居民的门诊医疗服务的需要和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的家庭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