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出来的和谐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管了。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似乎不听话,就潇洒自如,就是有个性;而听话,就中规中矩,就没有个性。真的是这样吗?
  这让我想起了那天执教莫怀戚的《散步》一课。“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那天听着学生读着这些句子,谈着自己的感受,站在讲台上的我忽然觉得:和谐有时是“听”出来的。不是吗?
  儿时,母亲是“我”的摇篮,时时呵护着我们,“我”没有理由不听母亲的。如今“我”是母亲的大树,处处为母亲遮风挡雨,所以她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的。儿子还小,在他的眼里父亲就是巍峨的高山,所以他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的;妻子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人,很知道维护丈夫的尊严,所以在外面她总是听丈夫的。全家人都听“我”的,因为“我”是顶梁柱,责任重大。所以当“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时,“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看这一家是多么的和谐幸福!
  假如妈妈、妻子、儿子,如果有一个人不听“我”的,甚至都不听“我”的,会怎样?和谐不正是“听”出来的吗?
  曾几何时,我们很反感“听话”二字,认为它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没有自我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其实有的时候,我们都缺少“听”的智慧,因为我们没有耐心听孩子表白,孩子更没兴趣听我们唠叨。
  “听”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尊重。
  “听”不是唯唯诺诺,不是唯命是从,更不是抹杀个性。
  “听”是仰首对长辈的尊重,是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情与情的碰撞。
  多带老人出去走走,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送走一冬的寂寞;多领着孩子出来看看,听听他们走进春天的欢呼和雀跃,迎来一春的生机和希望;多听听妻子的唠叨,只有这样,她才会更听你的,给你一个男子汉的尊严。面对不听话的孩子,面对家庭的纷争,面对社会的矛盾,学会倾听,我们就会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无奈;多一条出路,少一些苦闷。(作者单位:山东省莘县实验初中)■
其他文献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从“心”开始,走进学生心里,为学生打开心灵之窗。能否走进学生心里,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关爱、倾听、尊重、理解是最起码的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和亲近,“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有一年,我到五年级一个班任教,班上有一学生由叔叔监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说了算”,即让学生先“说”后“计算”很有好处。让学生“说了算”,能真正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让学生“说”,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未掌握,哪些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还不够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教师教得怎么样,明确教学的得与失。让学生“说了算”,能真正帮助学生明算理、知算法,有效地防止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的不良课堂现象。
初中地理知识看似简单,但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不容易。课堂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地方,是学习的乐园。但有一次下课铃声刚响,我听到不少位学生说道:“终于下课了。” 这句话说明,很多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犹如坐牢般倍受煎熬。作为地理老师,我听到这些话感到了深深的挫败和悲哀。怎样让学生辛苦的求知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呢?我一直在努力思索这个问题。  教学完“奔流不息的大河”这节课后,我让学生来评价两条河流,以结束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