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难管了。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似乎不听话,就潇洒自如,就是有个性;而听话,就中规中矩,就没有个性。真的是这样吗?
这让我想起了那天执教莫怀戚的《散步》一课。“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那天听着学生读着这些句子,谈着自己的感受,站在讲台上的我忽然觉得:和谐有时是“听”出来的。不是吗?
儿时,母亲是“我”的摇篮,时时呵护着我们,“我”没有理由不听母亲的。如今“我”是母亲的大树,处处为母亲遮风挡雨,所以她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的。儿子还小,在他的眼里父亲就是巍峨的高山,所以他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的;妻子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人,很知道维护丈夫的尊严,所以在外面她总是听丈夫的。全家人都听“我”的,因为“我”是顶梁柱,责任重大。所以当“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时,“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看这一家是多么的和谐幸福!
假如妈妈、妻子、儿子,如果有一个人不听“我”的,甚至都不听“我”的,会怎样?和谐不正是“听”出来的吗?
曾几何时,我们很反感“听话”二字,认为它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没有自我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其实有的时候,我们都缺少“听”的智慧,因为我们没有耐心听孩子表白,孩子更没兴趣听我们唠叨。
“听”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尊重。
“听”不是唯唯诺诺,不是唯命是从,更不是抹杀个性。
“听”是仰首对长辈的尊重,是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情与情的碰撞。
多带老人出去走走,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送走一冬的寂寞;多领着孩子出来看看,听听他们走进春天的欢呼和雀跃,迎来一春的生机和希望;多听听妻子的唠叨,只有这样,她才会更听你的,给你一个男子汉的尊严。面对不听话的孩子,面对家庭的纷争,面对社会的矛盾,学会倾听,我们就会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无奈;多一条出路,少一些苦闷。(作者单位:山东省莘县实验初中)■
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似乎不听话,就潇洒自如,就是有个性;而听话,就中规中矩,就没有个性。真的是这样吗?
这让我想起了那天执教莫怀戚的《散步》一课。“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那天听着学生读着这些句子,谈着自己的感受,站在讲台上的我忽然觉得:和谐有时是“听”出来的。不是吗?
儿时,母亲是“我”的摇篮,时时呵护着我们,“我”没有理由不听母亲的。如今“我”是母亲的大树,处处为母亲遮风挡雨,所以她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的。儿子还小,在他的眼里父亲就是巍峨的高山,所以他习惯于听从他高大的父亲的;妻子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人,很知道维护丈夫的尊严,所以在外面她总是听丈夫的。全家人都听“我”的,因为“我”是顶梁柱,责任重大。所以当“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时,“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看这一家是多么的和谐幸福!
假如妈妈、妻子、儿子,如果有一个人不听“我”的,甚至都不听“我”的,会怎样?和谐不正是“听”出来的吗?
曾几何时,我们很反感“听话”二字,认为它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没有自我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其实有的时候,我们都缺少“听”的智慧,因为我们没有耐心听孩子表白,孩子更没兴趣听我们唠叨。
“听”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尊重。
“听”不是唯唯诺诺,不是唯命是从,更不是抹杀个性。
“听”是仰首对长辈的尊重,是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情与情的碰撞。
多带老人出去走走,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送走一冬的寂寞;多领着孩子出来看看,听听他们走进春天的欢呼和雀跃,迎来一春的生机和希望;多听听妻子的唠叨,只有这样,她才会更听你的,给你一个男子汉的尊严。面对不听话的孩子,面对家庭的纷争,面对社会的矛盾,学会倾听,我们就会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无奈;多一条出路,少一些苦闷。(作者单位:山东省莘县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