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缘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in_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和老人告诉我:她与古墨的结缘很早,从她过继到叔祖母家的童年时代就开始了。“那时候我才七、八岁,已经在朱老师教导下开始学写字。”那一回,是在老人日常习字的案桌上,跟着老人研墨写字,张先生忽然提起了古墨的话头,说:“我祖母有个妹妹,我叫七姑奶奶,祖母带我上她家去玩,把我写的字带给她看。七姑奶奶称赞说,字写得不错呀,我要送给你好墨。从七姑奶奶家回来,她送给我几个老墨,我小孩子也不懂,就拿到书房去磨墨写字。朱老师看见了,吃了一大惊,说:哎呀,这可是明朝方于鲁制的墨呀!你小孩子怎么不知痛惜,用来写大字!以后,朱老师就要求我,用家里的老墨、古墨写字,只能写小字,而且要用碎墨,不能用整墨。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注意保存和收藏古墨的。家里的整墨我都舍不得用,所以就保存下来了。成年以后在各个地方走,我也注意收藏好墨、古墨,就一直收藏到今天。”
  “你的七姑奶奶家,怎么会有这么多古墨呢?”我很好奇。
  “这故事说来就长了。”老人笑吟吟地进入了绵长的回忆,“我祖父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张树声是两广总督,代过李鸿章的职,在《清史稿》里有记述的。我祖父是大儿子,考上进士后本来要做官,但他不喜欢做官,就当了一个类似驻京办事处之类的闲职,住在北京看家。曾祖父有四位公子,一人玩一种喜好的玩意儿。我祖父就是喜欢书,喜欢玩书,玩墨,爱收藏古书、古墨,所以家里很多这样的东西。到了我父亲手上,我父亲却不喜欢这类东西,拿着家里给的钱去办学校去了。后来祖父外放当川东道台,在川东九年,离开的时候整船整船都是书。他过世以后,合肥张家的几房人,自然就把这些古书、古墨都保存下来了。这就是我的七姑奶奶,顺手就能把明朝方于鲁的古墨送给我这个小孩子的原因。我现在手边用的,还是两锭明朝的墨呢!”
  我一时肃然。禁不住对自己日常在老人案桌上把弄的那些不起眼的黑家伙们,生出了某种敬意。
  “说起明朝的墨,还有一件好玩的事儿。”老人眸子里一闪,想起一件陈年旧事,“那一年——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吧,我和汉思去印度玩,经过香港,在我表妹家落脚。表妹与我平辈,是李鸿章的侄孙女。她是四房的,我祖母也是四房的,所以我们很亲。她看我们驮着一个大箱子,就说:你不如换上我们家的小箱子吧。她递给我一个小箱子,里面有个什么东西在滚来滚去。打开一看,是一锭墨。仔细看,不得了,是明朝的墨,上面雕着一个狮子头,比方于鲁还早,是方于鲁的老师——程君房制的墨!表妹说:你喜欢,就拿去好了——那是小时候我流鼻血,妈妈用它来给我止鼻血的。呵呵,她用这明朝古墨来止鼻血!”老人爽声笑了起来,“记得小时候,那时的人都说墨里有胶,认为墨能止鼻血。其实陈墨是没有胶的。过了这么些年头,早退胶了,要止鼻血,也要用新墨。——嘿,我家现在藏的年头最老的一锭墨,就是这么来的!”
  我随手把玩着桌子上撂着的墨条,知道它们全都是年头、来历不凡的家伙,便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图案和嵌字。果不其然——
  这一方——“墨精乾隆夏铭旗仿古制”。
  那一方——“光绪癸未年胡子卿岭南葵村居士选烟徽歙曹素功九世孙端友氏制”。
  再一方,上面只有三个镶金刻字:“龙香剂。”
  “这可是上好的墨呢,上面缕的都是真金。”老人说罢,蹒跚着步子(老人近时腿脚已不太灵便),从厅堂书架上拿过来一本老书。那是周绍良著、赵朴初题署的《清墨谈丛》,翻到某一页上,我眼睛都亮了:书里图文记述的,就是眼前这些墨方!“原来都是这么有名的墨呀!”我不禁啧啧赞叹起来。
  “我这里的墨分两种,松烟墨和油烟墨。”老人在我耳边絮絮地指点着,“这种墨,是松烟墨,墨色浓厚但不亮,渗进纸里显得很厚重;这种则是油烟墨,是用桐树油烧制的,墨色发亮。我喜欢把两种墨磨在一起,用它写小字,墨色又厚重又发亮,很好看。当然,还要看你用的什么纸张。你看,这是用松烟墨写的字,不发亮;油烟墨发亮,合适用普通纸,写扇面”。
  我仔细打量着桌上纸张的各种墨迹。只见眼前不同的墨色,都是一样的黑,便傻笑着问:“哪是松烟墨,哪是油烟墨,我怎么看不出来呀?”
  “呵呵。”老人朝我得意地笑着说:“我从小就听老师教我,写字——更不要说作画了,要分辨不同的墨色效果。写什么字,用的什么墨,我现在一看就能看出来。现在一般人用的,大都是油烟墨。因为油烟墨发亮,容易出效果。写扇面,我就喜欢用好的油烟墨。那一年在芜湖,我还不到十六岁,我婶母要我给她写经,写《金刚经》。经文并不长,她拿好墨让我写,是一套乾隆石鼓墨,上面有石鼓文。里面有碎墨,我就研磨碎墨写字,把整墨带回家。朱老师看见了,说:这墨太好了,你小孩子不要随便乱用,要好好保存。难得的是,老师是大人,却并没有骗走我这个不懂事小孩子手里的好墨。这套墨有十锭,相当名贵,我就一直存着。说起来,我留在上海的古墨,打仗的时候放到上海银行保险箱里,八十年代回国时才拿出来,几十年后他们还保存得好好的。那套石鼓墨后来被我带到了美国——在北平上飞机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带,那些古墨是后来随我的书,由‘修绠堂’卖书的伙计李新干帮我寄出来的。刚到美国的时候很穷,整个五十年代汉思都没什么事做。实在没钱用,我就把这十锭乾隆石鼓墨,卖给了日本人,卖了一万美元——一万美元那时候是很多钱哪!好东西卖掉了很伤感情,我为这十锭墨,伤了很久的心呢。”
  窗外,是一片残雪未化的早春光景。老人略略掩饰着她的黯然神色,换了一个语气说:“墨是好东西,从前大户人家结婚陪嫁,都送一套套的墨来做嫁妆。明朝房于鲁制的墨,我现在还用着呢。”她打量一眼窗外,“保存古墨的学问可大了,空气干了不行,有湿气也不行,干了就会开裂。加州天气干,有时候夜里我都能听见墨裂的声音,听得直心疼”。老人见我听得兴致盎然,便发出郑重的邀请,“这样好了——等天暖一些,暖气停了的时候,空气不干燥了,你再过来看墨,看我保存的那些古墨,我再给你讲墨的故事……”
  老人说着话,顺手又研起墨来,絮絮说道:“最近常写大字,用墨量很大,我就在陪客人说话的时候磨墨,磨完了就倒在这个盒子里。”砚台边,是一个巴掌见方的黑圆漆盒,里面填着绵质纤维,“一般的新墨磨起来很臭,我的墨从来不臭,都是陈年好墨呢,磨起来甚至带一种墨香气。我现在用的墨,最新的也至少是五十年以上的,都是我弟弟早年给我order(定做)的。有的人写字,家里进不去人,因为墨很臭,”老人说着调皮地笑起来,“艾青送给我一幅字,我总是不敢打开,打开来味道不好,墨很臭,呵呵……”   我一时恍然,从小学写字,都知道墨臭。可是充和老人常年习字的屋里,却从来没闻见过异味。我下意识地嗅嗅鼻子——墨香,屋里果真弥漫着一种类似麝香味的淡淡的墨香……
  2010年初夏的一个日子,跟张先生通过电话后,我便兴奋地驱车上路。“今天天气好,暖气也停了好一阵子了,你到我这儿来看古墨吧!”老人盛意发出了邀请。
  进得屋来,张先生笑吟吟坐在几案边,好几个高高低低的锦盒已经搁在茶几上。显然是放下电话后,老人家挪着步子,自己把一盒盒的古墨从楼上搬下来的。
  “都是打仗时留下来的,都是战前存的墨。”老人指点着。仔细端量,这式样不同的锦盒与包装却大有乾坤。“我可以打开来仔细看么?”我小心地向老人征询,“当然当然!”老人回答得轻快。
  这是以国画卷轴的方式卷着的一盒墨,展开卷轴,只见卷轴中的木盒上写着“翰苑珍藏”几个行书小字,打开来,里面是一套雕着金丝图案的五彩墨条。“这是画画用的彩墨,是我结婚时杨振声送给我的贺礼。”我征得老人同意,拿出一锭锭墨来,仔细观赏上面的图案。噢,这可是一组“八卦墨”呢,在每一锭墨条上,在阴阳卦象的“—--”笔画后面,都是一行缕金小字(卦象笔划在计算机写作软件里不易呈现,从略):
  间碧 春江烟涨
  间绿 桂岑储精
  间红 仙源华雨
  间紫 鹅管山霜
  正墨 易水余香
  正青 朱厓积翠
  正白 东流耀浩
  正赤 沅井流霞
  八个卦象八锭墨,各有象征寓意。“这是乾隆时代的墨,这样的墨,我怎么会舍得用?”老人说罢却轻轻笑起来,“不过我现在常用的,倒是两锭明朝制的墨呢”。
  我一盒一盒地打开各种锦盒包装,小心拿出墨条,仔细读着正面、背面的铭文,老人在我耳边絮絮解释着(下面记录的,其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梅花似我 赵穆(印章)——“这是个清朝的文人。那时候的文人都喜欢自己做墨。”
  老湘雠同治壬申 胡开文墨——“胡开文的墨在清朝很有名。”老人勉力记忆着,“我记得我查过,同治壬申是1872年”。
  古歙 曹素功监制——这是两锭长椭圆形的浮雕着金龙的墨。“曹素功是胡开文以前,大概是康熙年代左右最有名的制墨家”。
  曹素功制 漱金家藏——这是一套四方的墨,形制简单。“这都是乾隆以前做的墨。看起来样子不花巧,其实做得很讲究的”。
  徽歙 曹素功第六世孙尧千做墨金不换墨——这是一套两锭的镶金墨条。“你看,这真是个做墨世家,到了第六世孙还在做墨”。
  我一边观赏着古墨,一边在手边的小本上做着记录。有一锭墨上铭印的是篆字,我读不太懂,张先生接过来看一眼,就顺手拿过我的笔,在我的本子上写下小字——石舟仿佳日楼制墨
  ——老人真是眼光精准!
  湖田草堂书画墨 雁垱题名
  一惜如金 苍佩室珍藏
  凤池染霜 亦有秋室珍藏——“这些都算近代的墨,乾隆左右的”。
  宜吟馆 康熙五年 秋九月造 詹方寰制——我注意到封盒上的康熙年号后面注上了阿拉伯数字——“1666”的公元年号,显然是张先生自己先前玩赏古墨时做的考据功课。后面我还看到,有些注上的年代时间还打上了有待考证的问号。
  金东心造 东心先生造 五百斤油——金东心就是金农,是从康熙末年开始,历经雍正、乾隆一直活跃到嘉庆四年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这可是与郑板桥齐名的大书画家日常用的墨呢!我问:“这‘五百斤油’是什么意思?铭刻在墨条上,太古怪了,果真是扬州八怪呀!”老人笑道:“金东心喜欢吹牛,说他用的墨,都是用五百斤油烧出来的烟制出来的,所以就特意要把‘五百斤油’铭刻在墨条上!呵呵,不过,它的真材实料也一点不假,你敲敲看……”老人拿过那锭墨,轻轻地在案上敲着,发出铿铿的有如金属的响声。我接过那锭墨,掂在手里,果然沉甸甸的一如金属制品。“五百斤油”,果真名不虚传也!
  琴书知己 承恩堂藏墨
  一函书 乾隆卅年 1765
  三台凌烟阁 重光协洽 辛未 1811 1877 ?
  ——墨盒边上打上问号的公元年号,显然是张先生自己做的年代考据功课。“这都是我曾祖时代的墨,藏墨人是我祖父。”老人轻轻拂拭着墨盒上的浮尘,喃喃说道。
  ——这锭墨的铭文,引起我的注意:
  正面:爱莲书屋选烟 平梁周氏 子昂持赠
  背面:江南无所有 聊寄一枝春
  ——“这‘子昂’应该就是赵子昂,也就是赵孟頫吧?”赵孟頫(1254—1322),乃元代书画名家,宋太祖十一世孙。因为降了元人并入朝做官,在世人眼里,其字便因秀逸而显媚态,被历代书家诟病。我算了算,若然,这可是一锭明朝以前的古早老墨呢!我说:“按常理,做墨的人,应该不敢随便冒用‘子昂’之名的。”老人没有正面答我,只是微笑着说道:“这墨好得很,我小时候用过。”
  ——这一方,又是名人墨:
  正面:任伯年订 詹大有制墨
  背面是几笔花草竹石:伯年写 少石刊
  “墨上的画,是任伯年自己画的。”老人说。任伯年是清末名画家(1840—1896)。如果说前面的“子昂持赠”之墨,张先生不敢贸然断定年代;那这一方任伯年订制的墨,则毫无疑义是任伯年本人一直在使用的“私墨”了。
  岭南葵村居士选烟——“这是乾隆时代的墨,也是我日常的用墨。”老人说。
  万年红——这是一锭朱砂墨。墨色是深重的橙红,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习惯都叫朱砂墨,其实不是朱砂做的,都说朱砂有毒呢。这应该也是乾隆时代制的墨。”
  抱瓮轩书画墨 光绪癸未年 胡子卿——“我用的大多是光绪时代的墨,胡子卿制的墨,那时候很有名。”老人说:“我用古墨的时候,都先把砚台洗得干干净净的。”
  老人见我看得入神,仔细做着记录,便更加来了兴致,“我现在拿我还用着的最老的两锭墨给你看,”充和老人蹒跚着步子,走到书案那边,摸索了一会儿,脸上带着盈盈笑意走回到茶几这边来,“你看,这就是那锭我表妹用来止鼻血的古墨,这是明朝方于鲁的老师,程君房制的墨。”我小心接过。这是一锭带着雕刻狮头的圆柱形墨条,墨身凹凸不平,果真留下了斑驳的岁月痕迹,上面的铭文是——鲸柱 程君房制
  我再接过老人递过来的另外一锭墨,上面的铭文很特别——
  咸丰元年 将军杀贼 祭公之墨
  ——墨锭上,似溢出一股怒目金刚之气。
  我久久凝视着眼前的茶几。高高低低、凌散重迭的古墨,有如一片凝结的历史之海。墨里有形,有色,有工艺技术,有文人寄托,飘过沧桑兴亡的烽烟,漫过高山流水的琴音,自然,还流荡着大山大野古桐新松的熏烟馨香……
  附记:近读董桥大哥《这一代的事》书中《说品味》一文,提及古墨收藏的话题,饶有别趣,兹录两小节于下,供感兴趣的读者备考:
  中国化学家张子高业余收藏古墨出名,藏品近千方,其中不少是明清墨中至宝,写过多篇考证古墨的文章,还同叶恭踔、张絧伯、尹润生三位藏墨家编写《四家藏墨图录》。好墨讲究胶轻、烟细、杆熟,自然牵涉胶体化学的学问;张子高学化学,后来又专攻化学史,难怪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职业和趣味竟如绿叶配牡丹,很难得。
  张子高耽悦古墨,梁思成醉心山川,张石公酷爱繁华,说是求“知”求“趣”,实际上也流露出他们对人性的无限体贴。William Empson谈“都邑野趣”(urban pastoral)也可作如是观。品味原是可以这样调节出来的。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晋中(旧称榆次)地区的太谷县受到不少来访学者的青睐,或考察,或旅行,或交游,或讲学,而最为知名者无疑当属1934年7月初应孔祥熙之邀前来参观的陈衡哲和蒋梦麟,两人且在回到北平后,于《独立评论》1934年7月22日、29日先后发表《从北平飞到太原》和《太谷之行》,为后人留下关于这趟行程的珍贵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此行共计十六人,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任鸿隽也在其中,但笔者遍查旧籍,也未能找到他
抗战时期的安化蓝田镇虽然不如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或者燕京大学所在地成都华西坝出名,但她仍然接纳了来自长沙的十余所中学并开办了一所大学,在连天的抗战烽烟中得以弦歌不辍,赓续着湖湘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蓝田镇现为湖南涟源市治所在地,旧属安化县。据清同治年间修撰的《安化县志》记载:“相传宋张南轩经此,谓地宜蓝,后果艺蓝弥野,因名。”宋代理学家张栻经过此地,说这里宜栽种蓝这种植物,后来乡民果真在这
近来我重读了钱基博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这本书勾起了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也促使我对一些文学上的老问题重新思考。今年恰是钱基博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和逝世五十周年,我就以这些回忆和思考,来纪念这位五十多年前曾教导过我的前辈。    一    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五十三年前,也就是1954年的秋天,我到华中师范学院去找钱基博先生,向他约稿。当时我在《长江文艺》编辑部评论组工作,钱先生在华中师范学院任
皖籍作家许春樵近年来创作十分活跃,他的小说把目光和笔触放在平民生活、社会现实方面,每一部创作都饱含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201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屋顶上空的爱情》折射出强烈的人性光芒和人道主义精神,也可称得上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反思意识的现实主义力作”〔1〕。这部小说和他以往的小说一脉相承,仍然是从具体问题和事件入笔的,这次他选择把爱情和房子作为切入点,虽不免与同类题材如《
“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与刘大山书》),此为方苞评论戴名世的人与文之语。的确,生于顺治十年(1653)的戴名世命运可真够奇崛的,他平生不喜时文,五十岁之前以卖文授徒为生,之后方应科举,五十三岁得中举人,五十七岁得中进士,授职为翰林院编修。结果,六十一岁就因为《南山集》案被处死。如此说来,文章何止是穷人之具,简直是杀人的利器啊。方苞也因为给他作序被处死刑,后来因为李
一  1917年2月8日,上海《民国日报》刊载了林纾的《论古文之不当废》,其中有一段写道:    呜呼!有清往矣!论文者独数方、姚,而攻掊之者麻起,而方、姚卒不之踣。或其文固有其是者存耶?    林纾推尊桐城派领袖方苞、姚鼐,谓攻击方、姚之人尽管层出不穷,但二人终究没有倒下。时在国外留学的胡适,睹此文后兴奋不已,于日记中全文抄录,并批曰:    此中“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不合文法,可谓不通。所
一  清咸丰六年(1856)八月,太平军一支在杨辅清的率领下从江西贵溪、弋阳往东,兵锋直指浙、赣走廊的要害之地广信府城(今上饶市)。广信府地处信江上游,为浙、赣两省间水陆通衢,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广信一旦失守,将危及正在江西作战的湘军后勤保障和作为清廷重要财赋来源的江南大片经济区。  八月初四日,当贵溪陷落时,广信知府沈葆桢和负责广信防务的工部侍郎、留任江西学政兼督办江西团练廉兆纶正在外筹饷募兵。
服饰,西方学者认为是人的“第二皮肤”;张爱玲说“各人住在各人的服饰里”,对身为“衣冠中人”的中国古代士人来说,服饰不仅是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四者之首,更是人生理想、遭际乃至爱恨情仇的外在表征。  服饰显扬着士人的功名富贵。金榜题名时“脱白挂绿”,事业有成时“衣锦还乡”,若能“带金佩紫”,位极人臣,辅弼君王,乃人生之大幸。项羽叱咤风云号称“西楚霸王”时,有人劝他据关中而王,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虽然道教自称是老子、庄子的信徒,汉初黄、老之术也曾盛极一时,但是汉以后的道教实际上却是张道陵创建的。在整个宗教里面,道教的理论基础最弱,任继愈主编了一套宗教史丛书,只能提到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最后才是生拉硬扯进来道教。道教的理论不足以支撑它的发展,比如说《庄子》行文雄壮瑰丽,很讲究从超脱寻常的立足点上批驳常人,逻辑上又完全行得通,读了之后真是让人豁然开朗。但是,其中的很多
《水浒传》中的人物众多,笔者独留意两人:武松和燕青。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书法》中,把武松列为“上上”之人,把燕青看作“中上人物”。我猜想,武松的事迹、神威和气概在金圣叹眼里是远超燕青的,在一般民众也基本如此。然而在《水浒传》作者行文所暗藏的评价中,燕青的地位高于武松,也远比武松可爱。这一点,美国汉学家浦安迪(Andrew H.Plaks)在《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中也注意到了。他认为,《水浒传》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