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推理与证明

来源 :数学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斯蒂利亚尼德斯的推理与证明分析框架,分析人教版、北师版、北京版3个版本七年级教材中的推理与证明.研究发现:七年级教材中的推理与证明任务较少,其中,数与代数内容领域中包含的任务最多,其次是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内容领域;进而分析推理与证明的子活动的设计意图,发现大多数确定的模式没有促进形成猜想,大多数猜想没有促进证明.研究结果对中国教材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不同版本教材中各内容领域均存在推理与证明;数学教材编排的特点是螺旋上升;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推理与证明的机会.
其他文献
基于学生问题理解的直译策略和问题模式策略,以百分数的应用问题解决为例,结合学生的问题理解过程对问题解决错误进行了“诊断”.发现:百分数应用问题解决错误的学生在问题理解上并不主要是因为直译策略的运用,但直译策略确实阻碍了一部分学生对多步问题意义和结构的理解;问题模式策略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基于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构建对问题的数学表征,但由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已有知识经验的错误、问题情境转译错误、急于求成的心理等,问题模式策略也无法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有效理解.
由于观点的双重叠合造成数感认识的模糊;从数感的提出到修订体现了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变历程;通过梳理学者的论述,可从3个维度认识数感的内涵:直觉能力为基础、活动感悟为过程、态度意识为目标;数感的培养可从“数与数量及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的估计”两方面进行.
以探寻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师教育为出发点,从内容维度、形式与过程维度、结果维度对国外新世纪以来数学史与数学教师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国外以数学史为载体的教师教育强调原始素材的运用,注重多元文化与民族数学;教师教育的形式多元,强调培训对象的深度参与,教师教育过程与结构精致,注重整体优化;教师教育在知识、信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要对教师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合理规划;强调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内容知识的平衡;注重教学、科研、项目间的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