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岁前的孩子正处于发育期,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制订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也不懂得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好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不守规矩,对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影响非常大。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立下规矩之后,又该怎样实施呢?
规矩 :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什么样的行为算粗野、粗俗?比如,乐乐在幼儿园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他就骂对方,还打对方:“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废!”这样的行为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这类孩子喜欢采用暴力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攻击、胁迫他人,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大家都不喜欢的行为!”然后让孩子反省或者引导孩子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类似问题。比如,妈妈可以心平气和地问问孩子:“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妈妈要给他适当的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正确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长大后他也会用这种模式对待他人,理性,且善于为他人着想。
规矩 :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6岁前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分不太清楚,所以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伸手去拿,觉得“我拿到了,就是我的了”!乐乐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是我的,玩具也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其他小朋友的手或者他喜欢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哭。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意识,可以指着家里晾晒的衣服告诉他:“这件是乐乐的,这件是爸爸的。”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时,爸爸妈妈要刻意地多提问孩子:“这是你的吗?”给他独立判断的机会,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个规矩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我的东西才归我支配。有了这个概念,孩子才会有基本的道德基础,长大后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 :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低龄孩子的自理能力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玩耍时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跑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觉得“这没什么,孩子小,不懂得收拾,帮他收拾反而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由于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不妨借此契机,给他立下规矩,玩完之后要自己收拾好玩具和图画书,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个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爱护环境,最终形成对环境的尊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且孩子懂得将东西归位,也提高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什么环境,都会整洁、有条理地生活。
规矩 :
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等待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往往孩子是老大,家长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好菜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但是家长这样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谁都得让着我,我是最厉害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不易交到好朋友。
要让孩子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心态,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给孩子立下规矩,且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时,妈妈先到饭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不来,就让他尝尝残羹剩饭的滋味;起床后,谁先到洗手间谁先用……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先来后到”的习惯。
这个规矩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某样东西时,他就必须学会等待,而他先拿到东西时,别人也必须等待。这会帮助孩子了解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模式。
规矩 :
不可以随便打扰别人
孩子遇到令他兴奋的事情,比如受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个新朋友等,总会想第一时间把它告诉爸爸妈妈,哪怕爸爸妈妈正和别人交谈,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打断大人的谈话,迫不及待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需要是第一需要”,不以为意,允许孩子随意打断自己讲话,还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管不顾的习惯,长大后习惯于“人人为我”,很难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你在睡觉,小朋友老是跟你说话,你会高兴吗?”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随意打扰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然后让他记住这个规矩。
这个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在别人忙碌时不打扰别人。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会变得善解人意,更容易交到好朋友。
规矩 :
做错事要道歉
家长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小而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原谅他,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为所欲为,犯下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教育他:“做错了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孩子犯错后,除了教育他外,还要要求孩子说“对不起”。如果爸爸妈妈错怪了孩子,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跟孩子一起守规矩。
这个规矩,不仅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还能让孩子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6岁前的孩子,各种意识刚刚萌芽,正是教育他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不要溺爱孩子,要及时给孩子立下规矩,并跟孩子一起认真遵守。有爸爸妈妈做榜样,孩子很快就能学会遵守各项基本规则,尊重别人,并赢得别人的尊重。
【编辑:杨子】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立下规矩之后,又该怎样实施呢?
规矩 :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什么样的行为算粗野、粗俗?比如,乐乐在幼儿园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他就骂对方,还打对方:“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废!”这样的行为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这类孩子喜欢采用暴力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攻击、胁迫他人,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大家都不喜欢的行为!”然后让孩子反省或者引导孩子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类似问题。比如,妈妈可以心平气和地问问孩子:“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妈妈要给他适当的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正确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长大后他也会用这种模式对待他人,理性,且善于为他人着想。
规矩 :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6岁前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分不太清楚,所以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伸手去拿,觉得“我拿到了,就是我的了”!乐乐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是我的,玩具也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其他小朋友的手或者他喜欢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哭。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意识,可以指着家里晾晒的衣服告诉他:“这件是乐乐的,这件是爸爸的。”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时,爸爸妈妈要刻意地多提问孩子:“这是你的吗?”给他独立判断的机会,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个规矩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我的东西才归我支配。有了这个概念,孩子才会有基本的道德基础,长大后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 :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低龄孩子的自理能力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玩耍时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跑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觉得“这没什么,孩子小,不懂得收拾,帮他收拾反而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由于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不妨借此契机,给他立下规矩,玩完之后要自己收拾好玩具和图画书,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个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爱护环境,最终形成对环境的尊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且孩子懂得将东西归位,也提高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什么环境,都会整洁、有条理地生活。
规矩 :
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等待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往往孩子是老大,家长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好菜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但是家长这样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谁都得让着我,我是最厉害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不易交到好朋友。
要让孩子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心态,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给孩子立下规矩,且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时,妈妈先到饭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不来,就让他尝尝残羹剩饭的滋味;起床后,谁先到洗手间谁先用……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先来后到”的习惯。
这个规矩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某样东西时,他就必须学会等待,而他先拿到东西时,别人也必须等待。这会帮助孩子了解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模式。
规矩 :
不可以随便打扰别人
孩子遇到令他兴奋的事情,比如受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个新朋友等,总会想第一时间把它告诉爸爸妈妈,哪怕爸爸妈妈正和别人交谈,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打断大人的谈话,迫不及待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需要是第一需要”,不以为意,允许孩子随意打断自己讲话,还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管不顾的习惯,长大后习惯于“人人为我”,很难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你在睡觉,小朋友老是跟你说话,你会高兴吗?”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随意打扰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然后让他记住这个规矩。
这个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在别人忙碌时不打扰别人。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会变得善解人意,更容易交到好朋友。
规矩 :
做错事要道歉
家长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小而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原谅他,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为所欲为,犯下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教育他:“做错了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孩子犯错后,除了教育他外,还要要求孩子说“对不起”。如果爸爸妈妈错怪了孩子,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跟孩子一起守规矩。
这个规矩,不仅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还能让孩子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6岁前的孩子,各种意识刚刚萌芽,正是教育他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不要溺爱孩子,要及时给孩子立下规矩,并跟孩子一起认真遵守。有爸爸妈妈做榜样,孩子很快就能学会遵守各项基本规则,尊重别人,并赢得别人的尊重。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