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精读课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ngcj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精读课文要善于启发引导,指引路径,帮助学生掌握读写的规律性知识,以读为本,使学生的熟读精思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并融合语言文字的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关键词: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方法
  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精读课文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然而,精读课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精读课文教学既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的精细研读,又强调全面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精读课文教学方法作下分享。
  一、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真的很重要,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偏离了对“读”的理解,一味地让学生读,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放手让学生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读,忽视了对学生读书做要求,忽视了在学生读中加以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这些方法是需要我们去指导的,这些能力是需要我们去培养的。
  那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读书的能力呢?
  (1)要练学生掌握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学会默读、速读、浏览等各种方式的朗读,带着目的读,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传情。
  (2)要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能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读完一篇文章,要能概括文章写了些什么,我们要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段落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同时要敢于向文本质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独特的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地感受、评价文章中的内容。
  二、善于设疑,学中导悟
  教学精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弄通弄懂。教学中,教师的“导”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正是在阅读理解提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通过质疑设问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就题质疑,学生踊跃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沉默是什么意思?②孩子们为什么沉默?③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④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再度细读,品味其中深长的意味。
  还要在各个教学环节善于提问,使学生动脑与动口、动手相结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达到自悟、议疑,真正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提高“学”的能力,使学生读得懂、懂得读。例如:初读时问:文中写什么?精读时问: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巩固读时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一系列思维导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自我锻炼接受信息,学习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渗透方法,融会贯通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说出正确的结论,还要引导他们说出这样的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不是由教师生硬地讲述、灌输有关读书方法的知识。主要途径应该是渗透。所谓“渗透”,就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接触某种读书的方法,再逐步地从其他例子中领悟、理解这种方法,内化为一种能力,进而反复运用。
  (1)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再到揣摩吸收语言文字。这是学习书面语言作品的一般规律,因此也应该是学习精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有先后有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认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感知语言文字阶段,包含着对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而在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阶段,则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更深的理解。为渗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可以把整个自读过程设计成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过程,先初步通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细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要求细读语段,理解语言;品读语段,体味语境;通读语段,增强语感;结合语段,升华情感。
  (2)联系语境理解词、句、段。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因就在于反复阅读之后,读者对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段放在已经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就可不讲自明。运用这种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不要在学生读上一两遍课文之后就急于解词释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词、释句、析段,而要把它们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领悟。
  总之,无论怎么上好一篇课文,怎么教语文,只要重视读的指导、读书能力的培养,重视引导积累,重视写作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学生也就学好了语文。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内容,对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审核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工作要点,以供参考.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市交通系统提出了新要求.依托各城市的居民出行调查和老年人休闲行为调查资料,分析了老年人出行的目的、频数、方式、时间分布等出行特征.针对现有交通系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次新的变革,即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为了追上新课改革的步伐,广大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学习,更新理念和教法。以下是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给予充分尊重和信任,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期刊
本论文主要通过校企融合,工学互动人才培养机制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探索研究,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实现预测、规划、培养(生产)、就
期刊
“世事不能说死,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还记得很早看过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感触颇深。满怀教育理想,班主任在我的心里成了一个充满
本文阐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涵,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探讨了现阶段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融合的途径,以供参考.
摘 要:在实践中,把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可以说唤醒了作文教学,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作文教学不再是灰色的了,也是那样多彩灿烂了。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使师生在愉悦氛围中畅想人生的体验,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浓情的甜蜜,在洞察体悟中提升认识的水平,在表达交流中张显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信息技术;精彩;作文;课堂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师。作文教
本文阐述了国有企业如何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以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