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zy3106ji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们从“红色文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文学再生自始至今也已经过了30品是大学二年级时购买的教材——刘心武的《班主任》。当时莫说“四人帮”,就连“文革”是什么概念我都不清楚。在解读新时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一边苦读博学,一边加深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通过阅读那些文学作品,我慢慢从中认识到了中国各种各样的现实。身为一个目睹中国发生的过各种巨变的人,对于30年流逝的岁月有非常深刻的感慨。之后,又赶上了改革路线浪潮下脱颖而出各种形态的文学作品,可以说现在正是文学界与出版界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在这个轰动的情况中找不到出路。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与出版界对中国这个新动态十分关注,30年来不断地翻译与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从一份最全面的参考资料——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后述)于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国新时期文学日译一览》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动态。这是一份贵重的资料,它网罗了从1976年至2007年6月之间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所有作品。
  当我再次阅读这份资料时,我为新时期文学的介绍与其对应之早而感到惊叹。我开头所说的《班主任》原作发表于1977年11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译文也连载于翌年,即1978年12月的《日中友好新闻》。之后,伤痕文学作品与许多被谈论的作品也陆续被翻译成日文。80年代后期,精装短篇集与大型选集也相继出版。这个时期,不只在日本,中国的人民中国杂志社也收集了在《人民中国》中被翻译的作品,并出版了《现代中国小说选》(全2卷),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进入90年代,包括女性作家、长篇小说、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台湾和科幻小说等作品也被翻译出版。还有,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老字号文学杂志《文学界》、《昴》、《新潮》等等也增加了备受瞩目的作家与作品的刊载次数。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关于当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评论集与文学史。其中,高岛俊男氏的《无声处惊闻雷声》(1981)和《寻求文学的自立》(1983)两册是最初被出版的。起初它们连载于《日中友好新闻》,因为附加了阅读中国当代文学的介绍与年表,是关于新时期文学入门最适合的内容。高岛俊男还在《中国新时期文学108人》中,继续对新时期文学作家108人的创作简历和作品一览表做了介绍。而且,稍后介绍的以中国文艺研究会的成员为主编写的《阅读原典•图说中国20世纪文学——解说与资料》(1995年)一书,就是为了以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者而出版的。该书从1900年到1980年,以10年为一单位划分,附加上代表不同时期的作家和评论家的一部分作品原文和研究资料,再对有关复杂的流派和论争的概念图进行说明,图文并茂,可以说该书是研究中国文学最好的入门书。许多年后,中国学者郑万鹏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也于2002年11月被翻译出版。
  《中国新时期文学日译一览》中收录的项目多达2652条。里面的资料分“小说”、“诗歌”、“散文”、“报导与戏曲”、“儿童文学”与“文集”六大类别。各个项目根据原作者的名字发音顺序而排列。
  在各个分类中,“小说”占1430条;“诗歌”为132条;“散文”为518条;“报导与戏曲”为132条;“儿童文学”为383条;“文集”为57条。
  在此,让我们仔细看看小说这项目。作品题目为一项目,1430条表示在被翻译成日语的作品数目。在此次被刊载的作家有486位。其中作品超过十部的作家依照作品的多少依次被排列如下:
  
  1莫言(54)
  2残雪(46)
  3王蒙(41)
  4铁凝(35)
  5史铁生(25)
  6阿城(24)
  7金庸、张系国、乌热尔图(22)
  8刘心武(20)
  9苏童(18)
  10王安忆、王晓声、扎西达娃、拓拔斯·塔玛匹玛(16)
  11王曾琪、高缨(14)
  12冯骥才、朱天文(13)
  13迟子建、郑义、彭见明(12)
  14高行健、贾平凹、格非、陆文夫(11)
  15余华、张贤亮、陈若曦、赵本夫、李冯、谌容、张抗抗(10)
  
  我想,中国的文学工作者也许并不知道有这么多的作家与作品曾经被介绍到日本。
  其中,又以1987年至2005年这18年期间所刊行的、一群同仁为了向日本读者介绍中国优秀的同时代文学的《季刊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为最大。这本杂志所收录的作家共有145位,作品数量达到了320篇。2008年,这群同仁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会。现在他们每年发行两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会每月举办一次例会,介绍成员欲要翻译的作品,审查和校阅将被刊载的译稿等等。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会的优秀之处在于所有的成员都参与阅读和遴选作品,在对彼此的译稿提出交换意见的同时,并且只发表现代文学翻译会所认同的作品和得意之作。2010年10月出版的第6号最新一期里发表了迟子建、陈丹燕、史铁生、张小波、徐则臣、鲍十、全勇先等人的作品。
  我本身编辑发行的杂志《火锅子》于1991年创刊。我们秉着创办一本有趣读物的概念,因此杂志内容不限于文学作品,同时也涵盖了中国电影戏剧等广泛的范围来介绍中国的“现在”。《火锅子》62号(2004年7月)开始,在翻译和研究谷川俊太郎作品而声名远播的中国诗人田原的协助下,我们设立了“华语文学人物”这一重要专栏,每次翻译并介绍数位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评论家的作品。截至《火锅子》76号,包括莫言在内我们总共介绍了52位中国作家、15位中国诗人和7位中国评论家。在《火锅子》76号最新一期中,我们介绍了储福金、朱文颍、墨白、鲁敏、王力、吉狄马加和吴晓东7位作家、诗人和评论家,同时也在同步连载石舒清、于坚的散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等。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翻译虽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鉴于出版社的规模不太大,无法在日本全国的书店销售(其实,日本的大型纯文学刊物的销售都十分有限)。读者也仅限于中国研究圈的人。
  从规模较大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数目来看,日本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市场可以说不大。其中发行量相对较多的是莫言的作品。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几乎都通过大规模出版社以精装书的形式出版。可以说是在日本最受瞩目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
  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会。
  这是以东京驹泽大学为据点的研究会。该研究会每个月举行一次研究发表例会和精读作品的读书会。读书会以阅读80年代的作品为主,现在正阅读的是陆文夫的《围墙》。之后每年会结集出版一年一度的研究报告成果的《会报》。2010年11月出版的第24号中刊登了论及陈忠实、王安忆、杜重远的学术论文。
  
  *中国文艺研究会
  该会创立于1970年,拥有40年的历史,现在拥有将近300名会员的中国文学研究会。中国文艺研究会以大阪和京都为据点进行活动。其研究对象为近现代至当代文学,涵盖的专业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在每个月举办的例会中进行书评与研究报告。每个月发行会报,还有每年发行两次研究会的杂志《野草》。2010年2月发行的85号最新号中,刊载了论述王安忆的论文。
  
  *东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会
  东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会以东京大学的藤井省三教授和日本大学的山口守教授等为主组成。每一年不定期地进行数次会员研究报告会及赴日作家与研究者的演讲会和讨论会。最近的活动包括了许多关于鲁迅和周作人等作家的报告,2010年2月和3月各有针对中国这20年来的近代诗及关于也斯的研究发表。
  
  *残雪研究会
  这是唯一一个以作家的名字命名的研究会。以研究和介绍残雪为第一人著称的近藤直子教授为中心,该研究会刚在2008年成立。此会的据点设在日本大学,每个月召开一次例会,每年发行一次《残雪研究》小册子。第2期有5篇她的翻译作品和2篇有关她的研究论文。
  日本的研究会虽不多,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理解各个研究会正踏实地、百折不挠地致力研究和介绍中国当代文学。
  行笔至此,对研究者为主作出了介绍,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研究者以外的翻译者之存在。其中目前最受瞩目的是现在旅居北京,与许多作家进行深入交流并充当文学桥梁,与日本的出版社进行交涉,甚至积极参与在日本的宣传活动的泉京鹿女士。她最新的译作是80后代表田原的《双生水莽》。原作者田原赴日宣传期间接受了NHK电视台和杂志的采访。还有,泉京鹿氏目前在朝日新闻中负责撰写“来自世界的书店”一栏,每隔两三个月对中国的畅销书进行详细的解说。她现在好像正在翻译备受欢迎的电影原作《山楂树之恋》。我想,像这样拥有与研究者相异观点的翻译者的人数将不断增加。
  武侠小说研究方面主要以早稻田大学的冈崎由美教授为主,组织翻译金庸的系列作品,已经出版了不少他的日文作品了。
  还有,在推理小说方面亚洲之间也开始了交流。去年,日本推理小说代表作家岛田庄司充当挑选者,开始刊行“亚洲本格集合”系列。由台湾、泰国、韩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构成6卷系列。中国水天一色的《乱心馆记系列之蝶梦》和台湾蓝霄的《错置体》都被翻译。在中国,虽然有接近推理小说的间谍小说、警察小说和军事小说等,但作为娱乐的推理小说可说尚在发展途中阶段。在这方面台湾正遥遥领先。日本是推理小说大国,只要培养出优秀作家,在日本获得读者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此方面上我期待大家能够深入交流。
  
  我们如何阅读中国
  
  通过众人的努力翻译了这么多作品,为什么在日本的读书界里中国当代文学依然难以得以推广?除了读书热日渐衰落外,与现在正处于冷却状态的日中关系也有一定关联。除此之外,我想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前文介绍的中国文学翻译会的其中一位成员——庆应大学的关根谦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创刊号(2008年4月)上说明了日本出版界忌讳纯文学倾向的来龙去脉,对于一位有名的作家针对关根谦所翻译的格非作品所写的书评中“在中国小说中不期待欧美风格如此浓厚的作品”的说辞感到失望。关根谦教授说道:
  “若善意的解读他的说辞,他希望从中国小说中得到的也许是向读者传达一些很中国风的、一些在中国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吧。在这一层意义上,莫言和余华等也许就是他所期待的中国作家。可是我想这个评论者看不见1980年代以后在中国勃兴的新文学方向。说他是超越国境主张灵魂的呐喊……这样的表现可能有点过火,但他似乎没看见在年轻一代之中涌现的“身为生存于同时代人类的质问”。
  
  我想这番话直率地表现了日本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态度和距离感。上述作家应该不会有那样评论欧美作家所写的东西。认为自己的东西比较优秀的傲慢态度显而易见。在编辑杂志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读者首先不站在相同立场阅读的话确实很令人懊恼。当我们提到中国,确实有许多日本人持有居高临下的态度观望。
  可是当我们阅读中国当代文学时,各种不同的挣扎也确实存在。最大的挣扎莫过于难以理解中国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这一点。再加上几乎没有多少日本人能够理解中国建国以后的历史,这对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要我们阅读和理解初期的新时期文学并产生共鸣,那是非常困难的事。前文提到的刊物中的230页中有30页是用来解说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和“文革”后的文学状况。
  提到我翻译的作品,如果没有林斤澜的《悼》中的农业集团化和《乡音》中的劳动改造,张弦的《记忆》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等的知识,是难以理解小说人物为何开心、恐惧、伤心等。
  莫言的作品当然也包含了这些因素,可是为何也能够被阅读呢?我想原因在于即使不了解故事的背景也能够读懂整个故事的构成力上。首先,第一点是奇特的状况设定。从不断轮回的动物观点描写世上各种变幻的《转生梦现》;通过中国的处刑描述清末宫廷的《檀香刑》;以及对女性乳房异常执著的男性为主人公描述动荡历史的《丰乳肥臀》等,这些日本人所不曾有过的构思首先获得了日本读者的注意,再来让人目眩的故事令读者爱不释手,还有悲惨中不忘幽默和批判精神的口吻。莫言的作品可以说同时拥有让中国专家赞叹的深度和满足一般读者的娱乐性。
  莫言的作品当中也包含有所谓“中国式的怪诞”(中国非文化的野蛮要素)这一要素。这是日本人在论述中国文学时(从古典文学至当代文学)无法排除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者是为了中国的怪诞要素而阅读作品的。中国作为趣味性被偷窥的对象也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当我翻译出版的阎连科的《丁庄梦》,这部作品虽然在日本产生了很大反响,但是我仍清楚记得,我在一家书店看见《丁庄梦》并未被归类于外国文学的栏目里,而是被置放于外国事情的书柜中时的错愕感。看来这部作品被误认为是关于艾滋村的报道。又或者是熟悉消费者动向的店员特地把它安排在那个栏目的书柜中。也许有人想看看像艾滋村这样的中国悲惨现状。若是这样,这不就象征着日本人对中国的有一种带有趣味性的偷窥看法吗?
  还有,与这个关联的是中国文学里经常出现残疾人,这也许是日本人避讳中国文学的其中一个原因。对于残疾人那理所当然的出现和描写,日本人深感疑惑。作品中频繁出现带有歧视性的用语,日本人在这方面是极为敏感的,也是在情感上极其不想接受的。这一点或许也是日本人远离中国文学的其中一个要因。
  超境文学毫无偏见和成见地被不同语言的读者接纳并非容易之事。看看这3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在日本的受容,其艰难程度很容易让人感到气馁。但是只要有一天我们还在继续热爱文学,为了越过障碍和鸿沟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就必须不断地被承继。因为我深信这将关系到中国和日本的相互理解与文学发展。
  在日本的英美文学翻译界最有名的柴田元幸(东京大学教授)曾经在一家杂志上的对谈中说过,翻译是“这里有一面墙,有一个只能容许一个人站上去的凳子。墙的另一边的院子里好像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一个人站在凳子上,然后向下面的孩子们报告墙的另一边的院子里所发生的事”。现在,我们的凳子周围的孩子们虽然不多,但是我们也想继续站上凳子,看看对面墙内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并呼唤孩子们——“喂:你们看看,这里发生了很有趣的事情啊!”
  作者单位:名谷屋经济大学
  (责任编辑 王倩)
其他文献
就中国的政治学术大传统而言。实际只有“经统”和“史统”两端。三代以上,“经”体“史”用,“经”主常而“史”噘变,“经”以道论而“史”以事言;体甩一源。道器不离。三代以下,治出于二,“经”、“史”遂亦分途。秦末汉初,经学家尚不相应于时势的骤变,竞倡“革命”之说;史学家长于观变,反倒能以“变”为“常”。所以东汉以降。“史统”尊于“经统”晚清公羊家、宋明诸儒,最初皆有意于重返“经统”之“道”而立“常”,
期刊
如今,郦波先生把高、张对立起来,圄守“褒张贬高”的历史偏见,不顾客观历史事实和明清以来诸多政治家、史学家的论定,提出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滩子”,完全抹煞高拱的靖边功业。显然,这种所谓的“烂摊”说,是对历史的误读,对读者的误导。  近年来,史学界不断掀起明史热潮。在这一热潮中,郦波先生为了塑造张居正“高大全”的形象,极力贬损乃至丑诋厚诬高拱,并反复强调说:“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
期刊
唐瑾君把自己比做做嫁衣的人,许嘉璐先生则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把唐瑾和她的同事们比作“构筑人类心灵之桥”的建桥者。唐瑾君策划编辑的书数以百计,但她的那片“林子”是有自己的骨干林本的,那就是翻译类书籍。    一    唐瑾君的《平凡嫁衣》不久前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这位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的获得者,将她20年来的书前书后文字、编前编后心血结集,取名为《平凡嫁衣》。她在“后记”中说:“近
期刊
□福柯认为西方从酷刑到监狱,是从制造威慑转向个体规制,是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而达顿则认为中国从酷刑到监狱,是从家庭规制转向集体规制,是从一种群体性转向另一种群体性。    Michael R. Dutton, Policing and Punishment in China: From Patriarchy to “the Peo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21世纪的中国,必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是否做好准备固然是一大问题,但国际舞台博弈的时不我待却也是惊心动魄。但有一点原则或许不错,那就是无论如何应当寻回并重构华夏文明的文化血统,并以此为立基,积极参与构建整体性的东方文化与东方文明。而现时代体现的“文明的冲突”的无序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机遇。    一、文明史视野的呈现    虽然,世界之进人中国人的视域,可远溯自汉唐盛世;而自大航
期刊
□汉儒讲学,最谨守师法家法;先师传授下来的学问,弟子一个字不敢改易。而清儒却不主张墨守。不惟弟子对于先生,时时加以纠正;就是汉唐的旧注旧疏,也要驳难;甚至经文,也有勇气去改。这种精神,实在是宋儒一种“求是”的精神。不过宋儒虽然想要“求是”,然而没有考据的工夫,不免武断。到了清儒,就实事求是,把宋儒求是的精神,运用于汉儒考据的方法之中。    钱基博先生(1887—1957),字子泉,号潜庐、老泉,
期刊
叙事学在进入中国后,似乎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经典叙事学的应用,一是与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相结合,而采用后经典叙事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则较少。申丹在主持引进国外重要相关学术成果的同时,也以自己的研究工作引领着中国叙事学朝着与国际叙事学界相一致的方向迈进。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在主持《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的译事时,申丹将第一部分的总标题“New Lig
期刊
□伴随着一种资本不断扩张着的主义即学术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坚守住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遵循大学的逻辑,超越公司文化中的大学,走进知识社会中的大学,捍卫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与学术之魂,时时提防大学堕落为废墟中的大学。    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  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一直以来,以“象牙之塔”自居的高等学府在经历这场资本与资本主义的洗礼
期刊
“村民”与“公民”,“宗族社会”与“公民社会”,概念言辞将它们分离,而它们本身又纠结在中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上。肖唐镖先生通过“村治权力网络 ”这一分析框架为它们之间搭起了被言辞强行隔断的联系。    宗族政治——村治权力网络的分析  肖唐镖著,商务印书馆,2010    “村民”与“公民”一字之别,但却相去甚远。在《说文解字》中,无法查找到村字的确切说法,只言:邨,今俗做村。“邨”在《康熙字典》集
期刊
归于尘土,[英] 哈罗德品特著,华明译,译林出版,2010  送菜升降机,[英] 哈罗德品特著,华明译,译林出版,2010    “我一直知道你爱我。”   “为什么?”   “因为我们喜欢同一支曲子。”   ——《归于尘土》     一    1944年,14岁的品特还是个中学生。彼时伦敦满目疮痍,但物质的贫瘠阻挡不了少年品特对音乐、文学和戏剧的向往。我不知这一年由现代美国大音乐家格什温的弟弟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