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理论遭遇中国问题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柯认为西方从酷刑到监狱,是从制造威慑转向个体规制,是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而达顿则认为中国从酷刑到监狱,是从家庭规制转向集体规制,是从一种群体性转向另一种群体性。
  
  Michael R. Dutton, Policing and Punishment in China: From Patriarchy to “the Peo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本位到人民本位,[澳]迈克尔·R·达顿著,郝方昉、崔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澳大利亚汉学家迈克尔•R•达顿(Michael R. Dutton)借着自己对中国问题的兴趣,在其《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本位到人民本位》一书中,着实让福柯理论也过了一把“中国瘾”。福柯在1975年出版的《规训与惩罚》(Descipline and Punish)中,把刑罚变迁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策略行为,力图厘清权力技术与刑罚制度相勾连的“毛细结构”。达顿这本书也试图在中国语境中进行类似的谱系研究,从该书的主标题《中国的规制与惩罚》(或译为《规制与惩罚在中国》)(Policing and Punishment in China)就可以看出,其与福柯的著作何其相似!当然,达顿并不是在为福柯写一部拙劣的续集,也不是简单地把福柯的结论移植到中国语境。相反,虽然遵从了福柯的权力观和分析进路,但是达顿认为,福柯的结论具有地域上的局限性,也就是说福柯的结论在中国并不适用。作为替代,达顿理出了中国刑罚变迁的一条进路,即该书的副标题《从父权本位到人民本位》(From Patriarchy to “the People”)。
  让我们首先简单勾勒一下福柯的思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主要探讨的是刑罚变迁史上,公开执行的酷刑与监狱之间的承接关系。具体而言是两个问题:①公开执行的酷刑为何消失?②监狱为何诞生?酷刑的消失通常被宣扬为人类历史上人道主义的胜利,然而福柯从谱系学进路,在史实的“细枝末节”中追寻酷刑消失的原因,最终发现:酷刑并不必然与司法擅断和刑罚威不可测的恐怖连接在一起。酷刑并不等于任意施刑,而毋宁说是一种权力技术。公开执行的酷刑作为一种“仪式”,其主要目的不是重建正义,而是以儆效尤,重振君主的权力。而酷刑之所以消失,就是因为君主逐渐发现,酷刑不足以实现其预期的目的,因为在公开行刑的恐怖仪式中,民众的角色是多义的——诚然,在一些公开处决中,民众会受到恐吓和威慑,但在另外一些场合中,则引起了社会的骚乱:民众不是服从统治者,而是嘲笑统治者;而被处决者常常变成民众的英雄。因为这些弊端,当权者逐渐抛弃了公开执行的酷刑,转而发现,监狱才更能契合权力技术的需要。监狱根据军事化的时间表对罪犯进行行为训练、培养习惯和对人身加以限制,从而构成对肉体的有效规训。在公开行刑时,场面宏大,有受刑人,有施刑人,有看客,大家共同实现刑罚的目标;而在监狱中,受刑人是被个体化地标定的和规训的主体。简单来说就是:酷刑是通过压制来威慑群体,而监狱是通过军事化管理来驯顺个人。不言而喻,后者更为有效。由是,以“隔离”、“禁闭”为主要特征的近代监狱纷纷建立,成为刑罚制度的主体。
  达顿非常赞赏福柯的分析进路,但是他认为福柯的结论仅仅适用于欧洲,而不适用于中国。他指出,从“公开执行的酷刑”到“个体本位的监狱规制”是刑罚变迁的欧洲模式,而中国模式则是从“父权本位的相互规制”到“人民本位的集体规制”。具体来讲,中国古代的刑罚虽然也以施加于肉体的酷刑为主,但是始终体现的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的规制技术。就像保甲制度一样,中国的传统刑罚所指向的并不仅是个体的人,而更是作为家庭之一部分的人,惩罚个体在本质上也就是惩罚家庭——家庭不能很好地管束其成员,这本身就是罪过。由是,中国产生一种独特的刑罚——“族刑”;即便是非株连性质的刑罚,受刑人也不过是“处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居间者,成为刑罚的景观、羞辱的景观、对肉刑进行公开展示的景观,进而成为使其家庭蒙羞的景观”。(P127-128)通过惩罚个人来规制家庭,通过规制家庭来治理国家,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
  到民国时期,局势大变。我们也曾尝试借道日本,引进西方的监狱及其背后的个体性规制技术,此即所谓近代狱制改良。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种个体性规制与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集体主义并不能很好地契合。马克思主义所构建的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的社会主体,反映到刑罚制度上,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劳改制度。虽然劳改制度也是利用监狱,也有数据统计、犯人编号、分押分管等等个体化的做法,但是其原理与西方不同,因为“此种个体化恰是为了强化集体。在该制度下,之所以对罪犯进行个体化,是为了打破犯罪团伙的派系圈子,培养起劳动者的‘集体’……罪犯被分成小组,相互规制、改造犯罪性。工作场所的相互性,为更加广泛的具有相互性的制度——管理罪犯全部生活的制度——提供了模型。个体化正是发生于这一语境之下。……对罪犯日常生活的管理和个体化都只是为了强化集体性。”(P292)。
  经过一番梳理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比较一下达顿与福柯所共同勾勒出的“中西刑罚变迁图景”。从刑罚变迁的表面来看,中西方都经历了从酷刑到监狱的类似历程;但是体现在二者背后的刑罚规制技术并不相同。福柯认为西方从酷刑到监狱,是从制造威慑转向个体规制,是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而达顿则认为中国从酷刑到监狱,是从家庭规制转向集体规制,是从一种群体性转向另一种群体性。
  或许正是因为达顿的这种学术脉络,以及他作为一位西方人观察中国的独特视角,他看到了中国刑罚学者从未能把握到的一条线索。中国学者在面对西方刑罚制度时,主要存在两个毛病:一是极度自卑,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西方成功的经验也必将在中国成功,因此对照着修改中国的制度就行。二是极度自大,认为对于现行的刑罚制度,只要我们想修改就可以修改,什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制约因素统统可以不顾。更糟糕的是,这两个毛病通常都集于一体,形成一种极度“拧巴”的状态。而达顿的这本书则是帮助我们在自卑与自大之间,重建一种正常的自信,那就是:中国刑罚制度的优劣,不在于与西方的比较,而在于其是否能与政权的社会规制技术相适应。由是,我们就应该正视中国刑罚制度与西方刑罚制度在理念上的区别,以及在实践中的差异。纵然近代以来,中西方都以监狱为执行刑罚的主要场所,但是在西方,重视隔离和禁闭,在中国,重视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不过西方刑罚背后是个体化进路,中国刑罚背后是集体化进路。
  不可否认,福柯与达顿的著述都已经离我们有一些年头了。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时代特征与他们当时所面临的时代特征相比,已经大有改观。如果说达顿是在空间上对福柯理论的续写的话,我们同样可以在时间上对福柯理论进行续写。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利用监狱执行监禁刑仍是各国刑罚制度的主体,但是假释、缓刑、社区服务等社区矫正性质的非监禁性刑罚措施也日益得到重视——这是两本著作都没有讨论到的。社区矫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既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同时又注重利用群体性的社区力量,使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目前,中国和西方一些主要国家都在尝试进行社区矫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监狱本来颇为重视个体化的规制技术,但是现在也开始逐渐吸收群体性的社区力量;中国监狱本来颇为重视群体性的相互规制,但是现在也开始更加重视罪犯个体的尊严和需要。可以说:西方旨在为迷失的个体寻找群体归属,而中国则旨在在群体中确立缺失的个体地位。在民主与法治的大背景下,中西双方的社会规制技术可谓殊途同归。
  当然,这幅理想图景能否顺利实现、少走弯路,还有赖于权力运作者能否重建在“自卑”与“自大”之间的正常自信。职是之故,给我们作出这个提示的达顿便愈发地令人敬重起来。
  作者单位:国家法官学院
  (责任编辑 吴健斌)
  
其他文献
韦伯对俄国不久的将来的前途是悲观的。他在文章中赞赏地方分权主义、立宪主义的自由主义派,但也指出,要真正在俄国建立民主体制非常困难。尚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存在经济结构、民族分裂等很多社会政治问题。  戈登·威尔斯(Gordon C.wells)、彼得·巴赫(Peter Baehr)编译的马克斯·韦伯的专题论文集《论俄国革命》(The Russian Revolution,1995)中文版今年问世。该
期刊
在纳博科关看来。那个在1836-1842车间写了《钦誉大臣》、《死魂灵》和《外套》的果戈理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而那个最后十年误入歧途、江郎才尽的果戈理则是一个“假冒的布道士”。    《尼古拉·果戈理》——听上去像是一本传记。事实上,它是文学家纳博科夫怀着对果戈理的满腔爱意表演的一场“文学批评变形记”。透过纳博科夫的眼睛的曲面,我们看到了一个迥异于文学史教科书和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的果戈理:一位非理
期刊
粉丝认同偶像除了认同偶像外表,还有偶像个性与人格特质,这些都可以化为粉丝自我成长的动力,在中国。粉丝跨越媒介平台寻找偶像,以网络发挥集体力量与主流媒介抗衡,改变着中国媒介环境中受众s媒介不平等的极力结构。    自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选出李宇春等超女后,粉丝成为中国学术界、媒体及企业关注的焦点。迷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刚开始起步,学者从负面的批评粉丝开始研究粉丝,探索中国迷研究的意义与特
期刊
在今日中国语境中,盲目照搬罗尔斯“关心弱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建议,忘却罗尔斯所讲的基本政治自由、机会均等原则的优先性,罔顾罗尔斯在一个成熟的宪政背景下谈问题,不仅误导公众思维;引发民粹主义恶果,更助长了政府集权的趋势,颇不利于改革事业的推进。    约翰·罗尔斯的名字,中国学人已相当熟悉。罗尔斯的《正义论》等主要著作若干年前便已译介到中国;他的正义理论,已成学界的老生常谈。近来,随着中国社会政
期刊
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发展自身的理论契机;另一方面,用中国的概念(而非哲学的概念)构建中国文人思想,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质问以便考察中国传统思想掩盖在“大和谐”背景下或者未曾触及的领域,这也许便是重启鲁迅和弗洛伊德之间对话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建立中西思想“比较”的意义所在。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开启与失败  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就在中国渐渐盛行起
期刊
政治与法律之间。尤其是和宪法之间由于时代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在涉及意识形态的关键领域,如结社的方面,政治和法律之间互不信任。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不能化解的问题。    政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已非常复杂,各种学说、意识形态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解读更使得这本已复杂的关系更为千头万绪。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政治被认为具有优先性,在形成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通过政治的决断,使得民族国家的建构得以完成
期刊
包括中国宪法在内的现代宪法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种政治色彩,但是宪法的最高法律性价值却不能因此被忽略,因为它才是宪法的根本属性。以政治性取代法律性,是对于宪法作为“法”的本质的彻底颠覆,也使得问题由“政治宪法学”悄变为“宪法政治学”了。    制宪权与根本法  陈端洪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010年4月10日,北京大学法学院陈端洪教授在清华大学作了一场题为“宪法学的知识界碑——政治学者
期刊
就中国的政治学术大传统而言。实际只有“经统”和“史统”两端。三代以上,“经”体“史”用,“经”主常而“史”噘变,“经”以道论而“史”以事言;体甩一源。道器不离。三代以下,治出于二,“经”、“史”遂亦分途。秦末汉初,经学家尚不相应于时势的骤变,竞倡“革命”之说;史学家长于观变,反倒能以“变”为“常”。所以东汉以降。“史统”尊于“经统”晚清公羊家、宋明诸儒,最初皆有意于重返“经统”之“道”而立“常”,
期刊
如今,郦波先生把高、张对立起来,圄守“褒张贬高”的历史偏见,不顾客观历史事实和明清以来诸多政治家、史学家的论定,提出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滩子”,完全抹煞高拱的靖边功业。显然,这种所谓的“烂摊”说,是对历史的误读,对读者的误导。  近年来,史学界不断掀起明史热潮。在这一热潮中,郦波先生为了塑造张居正“高大全”的形象,极力贬损乃至丑诋厚诬高拱,并反复强调说:“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
期刊
唐瑾君把自己比做做嫁衣的人,许嘉璐先生则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把唐瑾和她的同事们比作“构筑人类心灵之桥”的建桥者。唐瑾君策划编辑的书数以百计,但她的那片“林子”是有自己的骨干林本的,那就是翻译类书籍。    一    唐瑾君的《平凡嫁衣》不久前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这位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的获得者,将她20年来的书前书后文字、编前编后心血结集,取名为《平凡嫁衣》。她在“后记”中说:“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