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木甘棠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wgeg7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言,原名孙海潮。北京人。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一辈子也别丢下我》、短篇小说集《爱之幻梦》。
  1
  京西南八十里,有一孙姓住处,称孙家铺子,薪火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据族中长者讲述:家业最旺时,人口、骡马、房舍均以百计,因田亩宽广,还曾受封过“千顷牌”。家族事务由辈份最高者掌管,有量出入、抉去留的权力。上百口人共同居住,一起吃喝、劳作,和睦有容。每遇要事,如播种、祈雨、开镰、祭灶、婚丧等,都召开“长者大会”,十余位頂级长者围坐一长桌旁,共同裁定……伴着时光,孙氏子孙,在凝聚共同智慧和谦抑祥和的氛围里,家业日益雄壮。后来农耕生活向小本生意发展,开了个铺子,经营日常杂货,方便一地老乡。由于小铺子还兼卖包子、馒头、火烧、馄饨等饭食,这又为往来人提供了人吃马喂之处。生意无招牌,也无心做大,倒是远近乡亲、掮夫过客口耳相递,叫出了个“孙家铺子”的名号,一传百年。
  “孙家铺子”四字,听着朴实无华,但实为美名。话说至此,就必须要说说孙氏家族中一项重要证物——杜树。
  聚着百口的孙家铺子大院,圈地八亩,而院中大树只有一棵,参天的老杜树,是全庄树的长辈。是我们族中先人最早发现此树的,便以它为中心,围居造屋。此后千百年间,家人围住在大杜树下,生活、忙碌、喜怒哀乐,生生不息。大杜树也是孙氏家族团结一心、顽强生活、不屈不挠、睦邻友好的象征和佐证。日月流转,不知有多少辈的重要家族会议都是在大杜树下召开和落实;也说不清楚有多少对新人是在大杜树下拜天地、至而生死相依;更无法记数有多少回外御其辱的决定是在大杜树下击掌盟誓……
  在孙家的小生意开张之前,家里的长者们坐在大杜树下商议,如何经营,所售货品取利几分,定价几何。最终订立三条简单的店规,而其中一条便是:所售包子、花卷、馒头、火烧等,全由客人自拿自取,再依客人自报数量来交钱。这一条款,用现代经营理念衡量,很难说通,客人多拿了食品,少报了数量怎么办?因此每每想起这条款,爷爷那般解释总令我记忆犹新。他说为什么要这么订,只因为咱家原本是普通贫苦百姓,能到咱们铺子买东西的都是老街旧邻和来往苦力。他们都是实在人,不会多取少报。再者退一步说,即使有的乡亲多取少报了,他也肯定是有实际困难的。我记得还曾追问:如果有人取了馒头,又不报数量呢?爷爷说,那一定是既没钱又已经饿坏了的,对这样的就不必计较了……孙氏先祖的经营理念至今令我自叹弗如。
  杜树,文化人叫它甘棠,也有人叫棠梨树、杜梨树的,是一古老原生树种,春吐白色花蕾,星散叶底,其形似桂;秋呈橙色浆果,悬挂枝头,称杜梨儿,是一种梨儿,但只有手指肚儿般大小,生着时,味道生涩,一颗入口,舌头便拉不开栓。熟软透了,也只略有一丝甜味儿而已,估且算是它对“梨儿”这个赐名的一个勉强交待。杜梨树可以长到七八丈高,木质坚硬,是制做的砧板、印章和木雕的好材料。今河南宜阳县香鹿山镇有甘棠村,村名已有2000多年历史。明代诗人赵幡途经宜阳时,曾感慨万千,咏出诗句道:“唯有甘棠万千树,至今不改旧时名。”
  孙家铺子院里的大杜树,三个粗大的主干杈如三杆画戟指向不同方向,胸径粗壮,三个成年人方可围抱。我听大伯讲过,因为大杜树枝杈特别粗大,每到夏天时候,他总会像狸猫似地爬到树上,把树杈当床板,在树上乘凉、睡觉,就算来回翻身也掉不下来。
  其实,大伯讲的故事并不精彩。只是孩童时期顽劣天性使然,白天捅了娄子,为了躲避祖父“鞋底子”的家法惩罚,藏匿在大杜树上过夜的糗事而已。要说真正好听的故事,那还得说是八爷爷讲的民国廿八年发大水的故事。
  八爷是个教书先生,说起话来文谄谄,又井井有条,非常吸引人。八爷说:“民国廿八年即1939年,那年八月至十月间,在京津两地发生特大的洪水灾害。北京地区自七月十日以后,连降暴雨,时间长达月余,降雨范围覆盖潮白、北运、永定河、大清河、拒马河水系,致使这些河流水位持续上涨,酿成特大洪灾。到了七月二十五、六日,永定河在卢沟桥以下相继决口,哇地一下子,良乡、窦店、琉璃河、房山西南部霎时间泛滥成灾,成了一片汪洋泽国。咱家铺子位于房山西南,虽然离永定河较远,但决堤瞬间,处于房山境内的小清河、大石河、牤牛河三条河流顿时就被灌满了,平原地带村庄均被水淹。芦村成了洪水淹没村,孙家铺子东面四里之遥李庄村,洪水漫涨过了骡马的背脊。孙家铺子所处的韩村河村,洪水也一点不留情面,忽啦啦涌进了百姓的屋门坎。地下跑着洪水,天上下着暴雨,在这种万分危急时刻,孙姓百十口人在族中长者的一声号令之下:上树!有的人负责指挥,有的人负责疏散,有的人负责挨门口去敲门通知,还有的负责搬梯子、拿大绳、扛苫布,全族人连夜爬上大杜树避险。一时间,这棵大杜梨树成为了家族的救命神树,大树的主杈、支杈、斜杈、枝桠……只要能禁得起人身重量的大大小小枝杈,或骑或坐或抱或搂地都挤满了族人,其形态有如爬上猴群一般。”
  小时候,每当听八爷爷讲起这段故事,心里面便浮现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蜷在树上的情景,便会觉得特别可笑。我曾问过八爷爷,咱家人都到树上避难了,那村里乡亲都躲到哪里去了?
  “住在附近的十来户,都被我爸和叔、伯叫到咱家的大杜树上了。”八爷爷说:“那真是一棵神树啊,不论树枝、树杈的大小,都坐满了人,家人、乡亲老少一百来口,全都在树上避水灾。它就那么挺立着,纹丝不动,就连树枝都不颤抖一下,三个粗壮的主干杈像男人坚强的臂膀一样,死死抱着生长在这方土地上乡亲。”
  我问八爷:“那时您有多大?”
  “七八岁,刚懂事。”
  “您也上树了么?”
  “上了。”八爷爷抿嘴呵呵地笑了。八爷爷面庞慈祥,语音亲和,胡子里长满故事,他能讲出很多有关杜树的故事,而这则“民国廿八年发大水”,他讲的最精彩,遍数最多,晚辈们也最爱听。
  2
  孙家铺子是大户人家。逢年过节,好面子讲排场自不必说,杀几头猪,宰几只羊,邀请五里三村的亲朋好友来到家里,在大杜树下吃上几顿酒席,拉拉家常,聊聊这一年中发生的大事小情,说说高兴的,谈谈让人心里敞亮的,也共同哀怨一下难过的日子。平日里亲戚们都在为了生计奔忙,往来很少,甚至于一年半载也不得相见。每年年根儿能坐在大杜树下,有这样一次团圆,便凝聚了亲情,彼此间也更加亲热。什么叫做亲戚,这种年根儿“围株而坐”画面应为最好的诠释。末了,临走时,还要割上一条猪肉,缯上一捆白薯粉条,让人家捎带回去过年。如果是姑奶奶回娘家来看望爹娘,来时拿多少东西不计,走时,少不了还要给些“腰里横”,为了是让姑娘在婆家说话办事有份量,不被轻看了……按理说,这一来一往、一吃一喝,这随意的捎带,之于父母之于女儿,那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么?可是这一捎一带让众人看了就有多和少、均不均想法了,就免不了生些闲话,惹人眼热。   有时,我常常想,与其说这些仁爱亲情,是先辈们在大杜树下订立的规矩,久而久之所形成的封建家长制陋习,倒不如说这是大杜树赐予孙氏后人的厚重恩情。
  除却这些,孙家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自家老礼、规矩与习俗。过年舍盐,这是族中先辈在大杜树下设立老规矩,时至今日,一直在家族内传袭。秋天,自家地里收了豆子之后,家里的所有女人,不论年龄大小,辈份高低,都要挎着篮子,端着簸箕,去田里拾豆子。拾回家后,谁拾来的谁负责晾晒,晒得彻底干了,自己收着。一直收到年根的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再拿出来。
  二十三是小年儿。一大早儿,家族里最长者,在大杜树下置一大口乌盆,族群的每家每户都要向盆里舍豆舍盐。这种施舍要求是自愿行为,但实为一种家族规矩,是必须遵守的。施舍出去黄豆、花生、大青豆和食盐,由长辈们亲自煮熟、调味、腌制,七天整时,便制作成了一种清爽利口的小菜品“腌咸豆”。
  大年三十清晨,全族上下所有人等,在大杜树下给祖宗敬香、磕头、祭拜、祈祷。之后,族中最长者命人当众抬出乌盆,给每家每户发放“腌咸豆”,并且,他的口中还要高喊一声:
  “放咸豆嘞!”
  然后,用大勺子给每家各盛一大碗。
  家族大,人口多,人心里想的事儿就多,口舌是非也随之便多。因此,什么样的矛盾都有可能产生。在一年里以妯娌间、婆媳间、姑嫂间的口舌最多,言语间磕磕绊绊的小矛盾最多。在新年伊始,孙家铺子人都要吃这道“腌咸豆”的小菜,意取“言和”。族中传下的规矩,要求一起发放,共同食用,真乃意味深远。
  从古自今,每逢过年,孙家依然传承着“腌咸豆,放咸豆,吃咸豆”的传统习俗。我想,这不正是孙家铺子与人言和,与世言和,数百年来凝心聚力的生存法宝么?
  3
  小时候,我听爷爷讲过一个孙家发生的真实故事,而且听了很多很多遍。
  在抗日战争年代,有一天傍晚,天刚擦黑儿,我爷爷赶大车回家。路途上,被两个鬼子兵拦下。
  “你滴,什么滴干活?”
  “你滴,咪西咪西地油?”
  鬼子叽里哇啦地说了一通听不懂日本话,大概意思是要我爷爷给他们找吃的。然后还用枪上的刺刀,在大车上一阵乱挑。
  爷爷当时怒从心头起,真想抽鬼子两鞭子,可是鬼子手里有枪,他又担心打不过他们。于是,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大车上没有吃的,我家里有。”爷爷和颜悦色地对鬼子说。然后,他用手指了指路的前方,又说:“我家就是前边那个村儿,没有多远了。”
  两个鬼子好像听懂了爷爷说的話。迅速地跳上爷爷的大车。爷爷赶着大马车一边走,一边心里打鼓,心里琢磨着怎么教训一下这两个坏蛋。马车没走多长时间,就到了孙家铺子了。
  进了铺子之后,六爷爷看到我爷爷车上坐着两个日本兵,再看看老九(我爷爷)略带慌张的神情,心里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了。他走过来,和我爷爷互递了一个眼神,便满脸堆笑假装低三下四地和鬼子打招呼,把鬼子让到大杜树下晾椅上坐定,然后在院里大敞白喝地吆喝家里人沏茶、做好吃的、拿好酒……六爷爷这样喊着,实际是通知家里的兄弟和长者,家里来了不速之客了。这时我的几个奶奶、爷爷、太奶奶、太爷爷……都从屋里出来,一起走到大杜树下。据说我的五爷爷是个爬墙上树的高手,当家人们从正面招呼鬼子的时候,他已经从大杜树的背面爬了上去。趴在对着下面鬼子的大树杈上,系好了一个麻绳套子,然后一点一点轻轻地向下放。突然间,就在一个鬼子低头喝茶的时候,五爷爷“啪”地一抖手腕儿,绳套正好套住那个鬼子的脖子。瞬间,他拉紧绳子的另一端,“嘿”地一劲,就把鬼子吊了起来。这时,另外一鬼子发现形势不对,刚想反抗,可一切都晚了,我的一个太奶奶已经把一壶滚烫的开水倒在了鬼子的头上,随后就是众爷爷们的一顿乱棍……
  这个故事就是乡间流传至今的“孙家铺子打鬼子”的故事。
  我问过爷爷,那两鬼子死了么?
  爷爷气愤地说:鬼子侵略中国,都欺负到咱家门口了,能不打死他们么!
  我问爷爷:五爷爷怎么那么准,一下子就能用绳子套住鬼子?
  爷爷说:你五爷爷那时常去口外倒腾牲口,多难伺候的牲口都能收拾。
  我问:那鬼子的尸体怎么处理的呀?
  爷爷笑着说:就地挖了一个大坑,给大杜树当了肥料了……哈哈……
  4
  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是我的童年。那时,孙家铺子的人们已经不在一起群居生活了,而是围着大杜树各自建起了一家一户的小院子。有一天,我突然听妈妈说,大杜树被偷了。我想:这怎么可能呢?它不是长在地上的树么,怎么能被偷走呢?况且它那么粗壮高大!
  我迅速的爬上自家的墙头,往外一望,啊?——果真如此!
  那棵参天的、无比高大的、有着很多很多故事的大杜梨树,竟然从眼前消失了。是被人贴地平锯断的,新亮的白茬儿,干干净净,平平整整,就仿佛是一个大大圆桌面放在那里。触目所及,令我悲痛不已,这个大“圆桌面儿”不就是孙家铺子祖祖辈辈老老少少数百年间,围餐议事的大会议桌么?
  那一年,我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是一个刚知悲喜的年纪,我的心情难过到了极点,不可言喻。我不敢看也不敢问及爷爷、奶奶、大伯、大娘等在这棵大杜梨树下,生活过的孙家铺子的长辈。我想,他们定然比我更悲恸!更悲愤!
  一九九四年,老家开始搞村建。村里原有泥泞坑洼的街道、胡同、小道儿、庄稼道儿、沟沿道儿,被修成了十二条街道和新规划的居住区。为了纪念光阴的影子,依照村中旧时风物,村人给这些新街道取了可追忆可怀念的名字。一九九五年村子建设施工到孙家铺子时,这被新命名为“杜树街”的三个字,勾沉起人们往昔的记忆。接到母亲孙家老宅要拆迁的讯息,我从遥远的地方驱车赶回故乡,步履踉跄,双膝跪地,握一把孙家铺子的黄土,贴在胸膛,泪洒乡壤。
  栏目责编:魏建国  张天煜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科在科学合理用血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和2014年1月份到6月份这半年时间内各自全部用血量的统计数值,其中2012年1月份到6月份医院的用血量主要是根据临床主治医师的要求给予用血量,2014年1月到6月期间,我院的用血量主要是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给予血量供应。结果:通过比较,2014年 1月到6月的用血量明显的低于2
期刊
徐东,山东郓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出版小说集《欧珠的远方》《藏·世界》《想象的西藏》《变虎记》等。  诗人街上有位个头不高,留着一小撮八字胡的诗人叫余发生,他是一位推销诗集的人。  以前的余发生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虽说他也在写诗,可也有一份工作,像别人那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只是有一段时间,他想要把诗写得更好一些,因此在那段时间里他除了写诗,对什么都不感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LMP1羧基末端活性区3(CTAR3)在鼻咽癌干细胞迁移与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LMP1和CTAR3缺失突变型LMP1(LMP1△252-351)的鼻咽癌干细胞SP18细胞系(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然后观察LMP1和LMP1△252-351对SP18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结果:SP-LMP1△252-35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较SP-LM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使用不同的预冲方法以预防新透析器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选取在我院完成血液透析的78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复用法处理新的透析器,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新的透析器。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预防新透析器的临床反应和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A型FUS現象,研究组患者发生B型F
期刊
曹江,陕西延川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海湖》《朔方》《厦门文学》等。  白冬雨考了几次公务员没考上,在商场呆了几年,前途仍是渺茫,便回老家竞选上了村主任。竞选前,他就考虑上了低保户的问题:  后村七叔一家三口人,两个残疾,就七叔一个健康,还听老家的人说他最近几年精神有点儿问题,没精神病那么严重,不敢动怒,一旦动了怒,就疯狂地打老婆和儿子,有时鸡犬都跟着遭灾。七叔的命太苦了,年轻时家境
期刊
牛  星 子  在城里陪孙子读书的老伴来电话了,说她下楼时扭伤了老腰,让他到城里去照顾孙子几天。  自己去了,牛怎么办呢?  老何绕着牛转了三圈,还是没个头绪。  任何情况下孙子都排在第一位,这是勿庸置疑的。  只是牛怎么办呢?总不能也带着到城里去吧?  临时卖?不可取,他也舍不得。请别人照顾,附近哪还有人?  村子里只剩老何一个人守村了,当然陪伴他的还有那头老牛,儿子女儿多次叫他去县城里,说不缺
期刊
摘要:长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HCA)容易造成患者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导致多种并发症与死亡的发生,因此DHCA下的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的脑保护措施包括了I-DHCA、深低温流量脑保护、RCP、SACP、搏动性灌注。而在DHCA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中,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加强对DHCA脑损伤机制、脑保护机制与方法的研究,对改善患者神经系统预后与降低手术并
期刊
陶灵,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散文百家》《延安文学》等。出版散文集《川江记忆》《川江往事》。  水猫子和水老鸦  川江江湾及支流、河口地带,水流平缓,打鱼人划着渔船,把水猫子和水老鸦放到水里,让它们用嘴巴和嘴壳子捉鱼。小时候,父亲有空时,经常带我去看。  水猫子是俗称,学名水獭,鼬科动物,善于游泳和潜水。水老鸦学名鸬鹚,一种大型食鱼鸟。水猫子四肢短,即便站着,看起来也像是蜷伏
期刊
李晓,重庆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时光底片》等。  城 香  南京,满城梧桐树如亭亭华盖,这是一个被葱郁植物簇拥的城市。漫步在这个城市,我被植物的气息灌溉着,恍惚间是漂浮在绿海之上。  南京城还有一种香,温润着我的肺腑,这就是书香,它从纸上源源而来,让我遇到了那么多丰富美好的灵魂。掩映在南京城里连天碧叶之下的书店,总会与我扑面相逢,为这个六朝古都浸润了浓郁的书香气息。有年春天,我去拜访南
期刊
王馨,女,陕西清涧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延河》《延安文学》等。出版散文集《秋在室杂记》。  在回味自己的少年时代时,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回旋期间,如同一部作品的背景音乐,自始至终,余音不绝。  那就是深夜里小巷深处提篮叫卖的声音:煎……饼……  只有用清涧方言喊出来,才会那么悠长,悠长中还有一种平和宁静的韵味。  并不想去考究或杜撰清涧煎饼的来历。煎饼的原材料是荞麦,荞麦是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