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香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b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晓,重庆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时光底片》等。
  城 香
  南京,满城梧桐树如亭亭华盖,这是一个被葱郁植物簇拥的城市。漫步在这个城市,我被植物的气息灌溉着,恍惚间是漂浮在绿海之上。
  南京城还有一种香,温润着我的肺腑,这就是书香,它从纸上源源而来,让我遇到了那么多丰富美好的灵魂。掩映在南京城里连天碧叶之下的书店,总会与我扑面相逢,为这个六朝古都浸润了浓郁的书香气息。有年春天,我去拜访南京,正好遇到了这个城市的书展,在书香弥漫的书市上,我远远地打量着一些我仰慕作家的面容。在这个古都里,住着我喜欢的作家:苏童、叶兆言、毕飞宇、周梅森、韩东、鲁敏……南京的作家成群结队,星光灿烂,在他们的书写里,交织成了南京城里让我沉醉的尊贵气息。
  一个人,有体香,一棵树,有树香,一颗草,有草香。那么一座城呢,有城香。城香,它又在哪里?它是一座城里袅袅飘散的食物香味,一座城里的植物芳香,一座城里的千年文脉沉香,我以为,更有一座城的书香。在这样一座城里,安静的阅读,成为一座城市浮现的精神表情。
  一座城,其实也是一本书。徐徐打开一座城,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翻动,繁华大街,入云高楼,市井小巷,古老建筑……这座城市的气息,在风中如约而来。我常想,一座城市要是没有书香浸润,就和没有绿树、草坪一样荒芜。一座没有书香墨韵流动的城市,就是失去了润泽土壤的文化沙漠。
  我所居住的城市,一条大江潺潺而过。朋友孙胡子也是一个读书人,他在一条老巷子里卖卤肉养家,把日常阅读当成精神河流中的引渡。这座城市的书店,也成为孙胡子这样的普通爱书之人精神上的粮仓。平时,孙胡子卖卤肉之余,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城市里的的书店、图书馆、报刊亭。这座城里许多书店的老板,都认得卖卤肉的孙胡子,他捧着一本书,靠在墙上读,或是在一棵树下看书,倦了,抱书而眠。孙胡子说,他每晚入睡前,要靠在床头灯前看上一阵书,不然就难以入眠。孙胡子床头的灯,是一盏老台灯,在夜里泛出暖色的光,已伴随了他十多年。孙胡子记得清楚,这盏老台灯,已换了十九颗灯泡。去年的一个秋夜,他在床头看完李渔的《闲情偶寄》最后一页,灯泡如一个困顿之人打了一个呵欠闭眼沉沉睡去,钨丝上的微光一下熄灭了。
  把目光眺望到古代的城市里,青花瓷一样的蓝色天幕下,也是有书店的,不过那时的书店称作书肆、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书坊。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似乎能够看见人马熙熙的开封城里,有酒楼书肆。古代那些用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线装书籍,飘出的文墨之香,更是让一座城,有了精神上居住的客栈。这些古代的城市,也常常让我冥想,李白、孟浩然、苏东坡、曹雪芹这些人穿梭在那里的身影,他们拈须捧读的姿态,对文化的代代传承,在一个城市斜阳烟尘的倒影里,成为城市厚重历史的沉淀。
  传统的文人,都有一间精神安卧的小小书斋。躲进小楼成一统,但谁又能阻挡文人们胸怀天下的如炬目光?“三味书屋”、“且介亭”,这是鲁迅先生的书斋,我还能听见鲁迅先生在书斋里捂住胸口的咳嗽声,斗室之内,瘦弱的他,吐纳出一个民族深重的精魂,在岁月里经久不绝地散发着高远精神与独立人格的双重光芒。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对一座城市的眷念,除了市井人生里的烟火气息,当然还有安放我们心灵的一方田园。而城市里的书店、书房、图书馆……摇曳着城市里的文火,先人们的身影,让漂泊者的心灵,可以平安落地,归隐到书中山水里。
  我的故乡城市重庆,有一个著名的地标叫“解放碑”,这里是都市的心脏地段,是城市的客厅,每天的人流潮水一样涌动。在“解放碑”不远,就是重庆的新华书城,浩大的新华书城,让一座城市的客厅之上,有书香洋溢,它也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地标,一艘精神航船。
  很庆幸的是,在我去过的北京、成都、福州、上海、青岛……这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二十四小时不打烊的深夜书店,这深夜里的书店,是给归来的夜航者们亮起的一盏盏最温暖最明亮的灯,在阅读中等来了天边的第一缕晨曦,那鱼肚白的天色里,是云中打开了一本书的模样。
  城香,有一种流动在空气里的纸香,它是书香,也是来自一座城里灵魂深处的原香,涵养着一座城市美好的精神气象。
  村 香
  今年春节期间,朋友老刘回到老家村子里去,恰好遇到他父亲八十大寿。于是,老刘和弟妹们商量后,决定就在老宅前的院坝上,为父亲摆上坝坝席,庆贺一下老父亲的生日。
  生日那天,老家留守的乡民,还有赶回来祭奠祖先的乡人,都纷纷来到老刘家,为老父亲祝寿。30多张老桌子,把院坝都摆满了,中午时分,阳光透过婆娑枝叶,暖暖照耀吃着乡村宴席的乡人们。这是最地道的乡村宴席,食材用的都是山货。宴席散后,乡人们还不愿离去,亲热地聊着家常,一些人眼里还泪花浮动。
  老刘对我感叹说,其实我们遥望的故乡,在岁月里不断缩小后,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栖息在心窝里,与我们不离不弃。老刘的感叹,也让我回到赶往乡村宴席的久远年代。
  村子里炊煙四起,袅袅的炊烟仿佛都飘进云端去了,只见几十张大木桌一字散开在院子中央,树荫下一口大铁锅热气腾腾,几个大蒸笼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鸡鸣狗吠声中,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走到大方凳前,那里设着一个人情挂礼簿,专门收取前来送礼的礼金礼品,大多是10斤玉米、5斤面条、一只老母鸡、3斤白糖之类的东西。乡村宴席开席了,一群人围上了桌,推杯换盏,相互夹菜,开始分享那乡间特有的美食。
  一个乡村的少年,在那些清贫的日子里,对乡间宴席的盼望,让我在那些荧火虫飞舞的乡村夜里也忍不住磨牙。乡村的每一户人家,凡遇生日、嫁娶、丧事、建新房等红白之事,大多要庆祝一番,而那飘香整个村子里的宴席,让一个似乎永远都是饥肠辘辘的少年永远张大着嘴伸缩着胃。我还记得,在我小学三年级时,村里一位老人70大寿,头天晚上,我和哥哥便从学校狂奔回家,母亲已背着一个黄色的帆布书包,包里有5斤面条。母亲对我说:“今天晚上,让你哥去走人户吧。”。在我们那里遇到祝寿,一般是从头天晚上便开始摆宴席的,不过,第二天正午的宴席标准要高一些。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已睡得迷迷糊糊的了,母亲走人户回来,她唤醒了我,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个纸团,旧报纸里包着一块肥肉,母亲把肉一下塞进我的嘴里。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宴席中的一道菜,烧白扣碗一共8块,席上每人一块,她用筷子夹过来悄悄包下给睡梦中还在磨牙的儿子。而今我的大哥已安息在地下32年了。   我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同爷爷去村里吃了宴席回来的路上,抬头望见深蓝天幕上那些闪烁的繁星,我一下躺在了水沟边的草丛里,呆呆地望着灿烂星河,我真的不想起身走了。我吃得饱饱的,躺在水沟边仰望星空,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生活啊。
  我对乡村宴席的记忆和感动,是怀念那纯朴热情的民风。只要一家遇到红白之事,村子里的人几乎都行动起来了,桌子板凳,碗筷瓢盆,为了一次乡间宴席而从每家每户集中起来,那些乡间的妇女,洗碗淘菜,叽叽喳喳,那些乡村的厨师,手起刀落,传统厨艺烹制的宴席令人胃口大开。红烧肘子、苕粉虾羹、藕丸子、土豆炖腊肉、南瓜蒸肉、炸春卷……酒,是喝了能升腾烈焰的红苕高粱酒。每一次饱食这些乡间宴席,让我忍不住对故土大地充满了敬意与感恩。
  乡村宴席,那些做菜的老厨子,你们是不是还在老院子里慢条斯理地生活着,或已经融入了土地成为鄉土的一部分?地里的那些瓜果蔬菜,是不是还在霜风雨露中摇曳?我常常把它们想成一些乡民的模样,比如一颗藤蔓上的老南瓜,它多像我那木讷的幺叔;那些憨憨的土豆,朝我咧嘴慈祥微笑,有着我对一辈子匍匐于土地上的祖辈先人艰辛劳动岁月里的深切想念。
  我记忆中的那些乡村宴席,它常常闯进我的梦里,让我忍不住涌起从城市的床榻上披衣而起返回乡间赶赴一场宴席的冲动。城市里灯红酒绿觥斛交错的宴席,像去赴一场假面舞会,这些宴席上的食物,这些宴席上的笑脸和寒暄,人影绰绰,似一张显不出真实影像的底片,常让我恍惚。
  乡村宴席,它是故土大地上劳作人们的聚会,是民风浩荡的吹拂,也成为一个村子里最深入灵魂的村香。
  米 香
  去年秋分,诞生了一个国家性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它是属于中国农民自己的节日。
  一个国家,在秋天为农民与庄稼设立节日,这真是一个地气蒸腾的节日。在这个国家的大地上,一辈子靠种地为生的农民乡亲们,这个节日,也是在向你们表达致敬。
  秋日温润的天气里,新鲜稻米散发出的袅绕香气,又让我涌起了对故土的思念。
  一场秋雨过后,碧空如洗,住在山里的老周,正好喊我去他家吃新米饭。老周是我城里的朋友,他在山里有一块稻田,从春天开始播种,到秋天成熟,成熟的稻子,经历了三个季节的天光雨露。
  稻子还没收割前,我到山里去过一次,老周像一个虔诚谦卑的老农民,身体伏在沉甸甸的金黄稻子前,用鼻子嗅着稻香,风一吹,田里稻子顺风摇摆,如快临盆的产妇,沉浸在迎接生命降临的喜悦里。老周在乡下的家,有他自己买的打米机,把晒干的稻子打出新米来,用柴火煮米粥,柴火灶里,是熊熊燃烧如发出朗朗大笑的松枝,偶尔听见松脂哧哧哧地滴落在火焰中。蒸气四溢的锅里,新米粥咕嘟咕嘟冒着泡,浮在最上面的一层,老周说,那是米油,喝上一口,会有些黏嘴。
  一个国外的作家这样说过,在所有的粮食中,大米是有灵魂的,其它都只能算是杂粮。读到这句文字,顿时击中了我的心房。
  新米之香,一年之中,在秋的季节,隆重登场。一粒大米,在岁月的天光下,却充满了艰辛。
  一粒大米,它从水田里的一株秧苗开始成长,经历了秧苗分蘖期、幼穗发育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结实期……一粒大米,经历过了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你看看,24个节气,一粒大米,从种子出发,到颗粒归仓,伴随了这些节气的一半旅程。从春到秋,一粒大米经历了风雨雷电,还有农人匍匐大地滴下的汗水。所以赋予一粒大米灵魂,应该是有渊源的。
  我对一粒大米最初的感情,是在乡下童年。六七岁时,提着一个竹篮子,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捡拾那些遗落在稻田里的稻子,每一穗稻子,都似串起的珍珠。把这些遗落在稻田里的稻子拣回来时,夕阳已经把一个孩子单薄的身影,完全吞没了。奶奶晚上犒劳我的,是一罐在柴火上煮熟的米饭。那是我至今吃过的最香的米饭,是我对米饭,最痴情的初吻。
  在那些清贫的岁月里,大米却没成为农人们的主食,吃的大都是玉米红薯洋芋这些杂粮。我13岁那年,爷爷大病,他咽气那天,虚弱地喊奶奶,他想喝一碗米汤。奶奶颤抖着一路小跑去找另一家人借了一碗大米,煮了米饭,把米汤端到爷爷面前,爷爷喉结滚动,艰难地吞咽下一小半土碗米汤后,伸出两手指头朝房顶上指了指,歪过头去,走了。爷爷伸出的两手指头是啥意思呢,我而今似乎明白,他是满足了心愿,要去天堂散步了,只不过那里大概没稻田可种了。
  离开故乡那年秋天,我由乡村学校转到县城去读书,一个村里人,在水田里吆喝着一头牛耕田,突然就倒下了,他比牛还累,还苦。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个人种着7口人的田,正准备把田耕完以后,撒下谷种,却倒进了土里,化为泥土。所以,当你吃着大米时,想着这样一个辛苦一世的农人,却没得到善终,没死在床上,心里很难受的。不过我成人以后,改变了这种看法,一个农民,死在耕作的土里怀抱,或许才是善终。
  大米把我们养育着,它太普通了,有时竟忽略了它的存在。好比一个最亲的人,有时也突然模糊了他的样子。
  平和的大米,你看它在田野里经历了季节里的风霜,一旦归来,却是这样从容。人到中年的我,还没做到像躺在憨憨米罐里的大米那样沉稳安静,有时还如喝了老家高粱酿的烈酒后冲动任性,我行我素。
  我吃了多少大米,一直无法统计,但我对大米的深情,埋在心里,像井水蕴藏在厚土之下。而今,我靠大米与文字的喂养,我希望我的文字,一个一个字地排列,也像一粒一粒大米一样,从我灵魂的稻田里长出来。
  米香,我一想起这个词,风吹稻浪中,我就委身于稻田中,悄然化为一株站立的稻子,明白了世事沧桑,懂得了万物澄静。米香的香,它是沉厚大地散发的恒久之香,万千命运绽放的馥郁芬芳。
  沉 香
  沉香,每逢想起这个词,我就忍不住抽动鼻翼,感觉一股从岁月深处袭来的香气,缭绕四周。
  沉香,是一种树木的名字,它属于树木中的贵气物种。这种树,表面分泌出一层金黄明亮的油脂,看花了眼,恍然以为是如从树的体内,缓缓溢出的晶莹之泪。我查阅了沉香的来历,果然,这种树身上泛出的油脂,其实是受到了自然界里的雷电、狂风、虫蛀的袭击,或是遭受到人为破坏后,在树木自我修复过程中分泌出的油脂,尔后受到真菌感染,所凝结成的分泌物就是沉香。这种叫沉香的树,让我在林海中万千树木激荡起的风声里,独自投去敬意的目光。沉香之树,让我明白一个人,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也许会溢出沉香树一样的泪,但最终凝聚成精神质地的琥珀,发出一种灵魂深处的动人幽香。   古时候用树木溢出的油脂,可以制中药,名字就叫沉香。明朝“药神”李时珍在他的药书里这样描述过沉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凝望故国历史的乳雾袅袅中,李时珍先生衣袂飘飘,这个与蜜蜂一样勤劳的郎中,穿越漫漫29年的大地山水,撰著52卷,全卷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植物精美插圖1160幅,这就是《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这部“东方药物巨典”,其行云流水的文笔,完全可以当作一部植物志来细嚼慢咽。想一想今天,有多少植物的名字,我们其实喊不出名字来,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读这部书,可以呼吸到天地之间的葳蕤草木之香,还可以对植物们的家族身世来一番深切的探寻。再溯流而上,张仲景、孙思邈、王好古、朱丹溪……摩挲着这些古代医学家的煌煌大著,在苍老时光中,散发出幽幽古意沉香,这种沉香,源于他们对植物属性最生动逼真的书写,源于他们对治病救人这一行为路径的不懈探索和深厚关切。
  金庸在武侠江湖里说,女人最销魂的体味,是发出一种麝香。年少时读武侠,也梦想意外之中遇到这样一个女子,成为我生命皮囊的骨肉依附。后来我相遇的县城女子,是薄荷味的清雅,她出生在一个裁缝家庭,有一颗米粒般洁白的小小虎牙,她的家门对面,就是我常去买诗歌刊物的一家邮亭。那些年,她家每周大致吃3顿肉,红烧,慢炖,蒸炒,差不多都是这个小虎牙的女子在油烟滚滚的厨房忙碌。当我穿着劣质西装,打上皱皱巴巴的领带第一次去她家,怯生生地感到手脚无措。那天晚饭上,女子的妈为我碗里夹了好几块肥肉,我一抬头,见女子正羞怯地望着我,那眼神也分明在鼓励我,我妈给你夹的菜,快吃呀快吃呀。我似乎在一瞬间坚信了,她就是我要寻找的女子。
  经历了20多年婚姻生活的世俗浸泡,华丽的丝绸,在烟熏火燎的日子里铺展成朴素温暖的老棉布。去年秋天,我和妻子去寻访当年那开着酸菜鱼小火锅、卖凉椅拖鞋高压锅的老巷子,老巷子里,驻留着我们恋爱时的时光,但老巷子早已被拆迁,取代的是幢幢耸入云天的高楼。庆幸的是,那天我们居然见到了当年老巷子里卖卤鸭的张大爷,已经93岁了。大爷寿眉如霜,不过面色红润,还一眼就认出了我们。我们在那里的石凳上坐了一阵子,同大爷絮絮叨叨地怀着旧,昔日包浆浸透过后的老街老巷市井人家,慢镜头般一帧一帧回放,成为了过去岁月里的不朽。这样的一种怀旧,或许是生活中不经意之间的简单仪式,但世事浮沉后,依然能够重温一下岁月沉香。
  一个从城市回到老家山野居住的朋友,给自己雕刻了一枚“好木沉香”的印章。他说,其实人和好木一样,有的人不在身边了,但在心里,还涌动着怀想的沉香。沉香的香,它让一个脾气火爆的人,目光里也有着梅花鹿的温良。沉香的香,它让一个迷茫的人,镇定之中找到再次出发的方向。
  人到中年,熙熙攘攘中过往的纷繁人事,常常让一颗心在老屋檐下结起的层层蛛网中尘封已久,麻木而冷漠,更少了热情和关怀。这时候,特别需要一种沉香,泛动起我们生命湖面上的粼粼波光。我更想拥有的是,有几个散发精神沉香的老朋友,一直安卧我心中。
其他文献
摘要: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冠心病与抑郁症的共患率很高,而抑郁症的一个早期的临床表现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作为二者的共同临床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睡眠障碍与冠心病和抑郁症的关系还尚不清楚。本文就冠心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做一简单的综述。  1冠心病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世界上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内化疗联合热疗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的胸腔内化疗,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胸腔内化疗联合热疗治疗癌性胸腔积液,1个月之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胸腔积液的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胸腔积液治疗的有效率为63.33%,实验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科在科学合理用血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和2014年1月份到6月份这半年时间内各自全部用血量的统计数值,其中2012年1月份到6月份医院的用血量主要是根据临床主治医师的要求给予用血量,2014年1月到6月期间,我院的用血量主要是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给予血量供应。结果:通过比较,2014年 1月到6月的用血量明显的低于2
期刊
徐东,山东郓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出版小说集《欧珠的远方》《藏·世界》《想象的西藏》《变虎记》等。  诗人街上有位个头不高,留着一小撮八字胡的诗人叫余发生,他是一位推销诗集的人。  以前的余发生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虽说他也在写诗,可也有一份工作,像别人那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只是有一段时间,他想要把诗写得更好一些,因此在那段时间里他除了写诗,对什么都不感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LMP1羧基末端活性区3(CTAR3)在鼻咽癌干细胞迁移与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LMP1和CTAR3缺失突变型LMP1(LMP1△252-351)的鼻咽癌干细胞SP18细胞系(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然后观察LMP1和LMP1△252-351对SP18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结果:SP-LMP1△252-35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较SP-LM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使用不同的预冲方法以预防新透析器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选取在我院完成血液透析的78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复用法处理新的透析器,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新的透析器。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预防新透析器的临床反应和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A型FUS現象,研究组患者发生B型F
期刊
曹江,陕西延川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海湖》《朔方》《厦门文学》等。  白冬雨考了几次公务员没考上,在商场呆了几年,前途仍是渺茫,便回老家竞选上了村主任。竞选前,他就考虑上了低保户的问题:  后村七叔一家三口人,两个残疾,就七叔一个健康,还听老家的人说他最近几年精神有点儿问题,没精神病那么严重,不敢动怒,一旦动了怒,就疯狂地打老婆和儿子,有时鸡犬都跟着遭灾。七叔的命太苦了,年轻时家境
期刊
牛  星 子  在城里陪孙子读书的老伴来电话了,说她下楼时扭伤了老腰,让他到城里去照顾孙子几天。  自己去了,牛怎么办呢?  老何绕着牛转了三圈,还是没个头绪。  任何情况下孙子都排在第一位,这是勿庸置疑的。  只是牛怎么办呢?总不能也带着到城里去吧?  临时卖?不可取,他也舍不得。请别人照顾,附近哪还有人?  村子里只剩老何一个人守村了,当然陪伴他的还有那头老牛,儿子女儿多次叫他去县城里,说不缺
期刊
摘要:长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HCA)容易造成患者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导致多种并发症与死亡的发生,因此DHCA下的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的脑保护措施包括了I-DHCA、深低温流量脑保护、RCP、SACP、搏动性灌注。而在DHCA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中,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加强对DHCA脑损伤机制、脑保护机制与方法的研究,对改善患者神经系统预后与降低手术并
期刊
陶灵,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散文百家》《延安文学》等。出版散文集《川江记忆》《川江往事》。  水猫子和水老鸦  川江江湾及支流、河口地带,水流平缓,打鱼人划着渔船,把水猫子和水老鸦放到水里,让它们用嘴巴和嘴壳子捉鱼。小时候,父亲有空时,经常带我去看。  水猫子是俗称,学名水獭,鼬科动物,善于游泳和潜水。水老鸦学名鸬鹚,一种大型食鱼鸟。水猫子四肢短,即便站着,看起来也像是蜷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