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将愈来愈广泛,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需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实践证明,培养高数学素质的学生,只靠单一化的课堂教学还不够,而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这一目标的实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应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从而发现问题、探索求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接着,我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思维十分活跃。比起教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去观察得出结论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自主地
去体验成功吧!
二、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去看、去想、去议、去算,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土豆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答到:把土豆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土豆的重量,再把土豆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土豆重量是正方体土豆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土豆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从而验证出科学可行的计算方法。可见,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四、组织数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更要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学生已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若本节内容就此止步,那所学的知识运用太少。为此,我上了一节“余数能帮你找到……”的数学活动课,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
余数能帮你找到过几天后是星期几。 如今天是星期四,再过十五天是星期几? 一星期有7天,157=2……1(星期五) 余数1就是条件中的星期几的后一天,余数2就是后两天,如此类推。
余数能帮你找到第几个数是几。 如:2、5、9、12;2、5、9、12;……第103个数是几? 一组有四个数,103 4=25……3(第103个数是9) 余数1就是一组数中的第一个,余数2就是第二个,余数三就是第三个。 你能根据上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题目吗?
(1)把白、红、黑三种不同颜色的珠子按此规律反复地摆,第50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
(2)把“我们从小爱数学”照此反复写,第189个字是什么字?
总之,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设计符合儿童特点的数学活动,坚持活动的思想性、愉悦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多层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接着,我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思维十分活跃。比起教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去观察得出结论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自主地
去体验成功吧!
二、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去看、去想、去议、去算,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土豆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答到:把土豆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土豆的重量,再把土豆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土豆重量是正方体土豆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土豆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从而验证出科学可行的计算方法。可见,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四、组织数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更要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学生已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若本节内容就此止步,那所学的知识运用太少。为此,我上了一节“余数能帮你找到……”的数学活动课,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
余数能帮你找到过几天后是星期几。 如今天是星期四,再过十五天是星期几? 一星期有7天,157=2……1(星期五) 余数1就是条件中的星期几的后一天,余数2就是后两天,如此类推。
余数能帮你找到第几个数是几。 如:2、5、9、12;2、5、9、12;……第103个数是几? 一组有四个数,103 4=25……3(第103个数是9) 余数1就是一组数中的第一个,余数2就是第二个,余数三就是第三个。 你能根据上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题目吗?
(1)把白、红、黑三种不同颜色的珠子按此规律反复地摆,第50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
(2)把“我们从小爱数学”照此反复写,第189个字是什么字?
总之,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设计符合儿童特点的数学活动,坚持活动的思想性、愉悦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多层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