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复习现状是尴尬的,老师们认认真真地教,学生们辛辛苦苦地学,而结果往往与期望值相去甚远。这种现实状况固然是语文学科特点造成的,可反观语文复习的教与学,以下几种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课内,轻课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然而高考的大背景,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而学好语文的根源恰恰植根于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当然,对于所有学科而言,抓住课堂无疑是最重要的。而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它的知识点繁多且琐碎,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远非一朝一夕,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高考语文的考查越来越趋向于生活化和实用性。因而,语文学科的复习备考在重视课内、重视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关注身边火热的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念,具备大语文视野。这一点在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中命题指导思想明确要求考查要“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如果说江苏高考作文去年是引导学生品味生活(《品味时尚》)的话,那么今年则是要学生直接书写生活的本身,这种命题思路坚定不移地走生活化的道路,把学生的写作方向引向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甚至是环保、低碳这样的热点。这无疑明确地告诉考生,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要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观察生活,进而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哲、理、思写出漂亮的作文。而被誉为语文高考试卷中的试验田——“语言运用”类题目要求考生为一台晚会写主持人串词或者写新闻点评,等等。这些题目都是语文课内知识很难触及的。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放手让学生走向现实生活的大舞台。
二、重资料,轻教材
高考语文的复习过程中应对教材予以足够的关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回归教材。以本(教材)为本(根本)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要原则。教材知识应是教师教的重点,也应是学生学的重点。然而,有多少学生存在迷信复习资料的问题,面对鱼龙混杂、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又有多少学生陷入题海无法自拔,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往往是教材上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牢固。如讲授“语言得体”知识点时,完全可以用我们教材上典型的例子讲起,像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在贾母及邢、王二夫人面前的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不但夸赞了林黛玉的貌美,也让邢、王二夫人赚足了面子,还讨到了老祖宗的欢心。用这个经典的例子告诉学生“语言得体”应注意的三个维度: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学生接受起来应该比较容易。还有,教材里的很多内容可以作为学生作文丰富的材料库。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因而团结协作、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所以这一例子可用于写作“学习”“合作”“帮助”等相关主题的作文。仔细挖掘这样的例子太多,师生完全没有必要被资料牵着鼻子走。
三、重训练,轻讲评,轻反思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按照“考试说明”对全部知识点进行系统训练无疑是必要的。通过练习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有多少练习是老师一发了之,学生一做了之,事后出示一下参考答案。这种训练过程上是不完整的,效益上是最小化的。练习的处理应该遵循“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得”的原则。力求让每次训练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反思,有所进步。因而训练后教师的讲评环节,学生的反思环节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这个环节中构建知识体系,弥补教学缺陷,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训练—讲评—反思这一完整的、互动的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思自己知识或是能力的欠缺。在讲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共享信息,开拓视野,增强反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评价这一环节的效用。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规范的讲评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建构的过程。训练是一种检测教学效果,并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一种教学活动。但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一个分数,讲评也不仅是为了知道一个答案,而应当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四、重基础知识,轻阅读,轻写作
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师生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训练有所偏重。师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等基础知识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是必要的。然而由于这类知识或者面广量大或者题型相对灵活,通常需要长期反复的、持之以恒的积累,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相应的师生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花的时间与精力就少了。可是阅读与写作占了语文高考试卷的绝大部分分值。所以阅读和写作才是语文教与学的真谛所在。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会从阅读中吸取养分,二者也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而师生应牢牢把握阅读与写作这两个阵地。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
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
(丰县民族中学)
一、重课内,轻课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然而高考的大背景,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而学好语文的根源恰恰植根于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当然,对于所有学科而言,抓住课堂无疑是最重要的。而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它的知识点繁多且琐碎,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远非一朝一夕,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高考语文的考查越来越趋向于生活化和实用性。因而,语文学科的复习备考在重视课内、重视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关注身边火热的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念,具备大语文视野。这一点在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中命题指导思想明确要求考查要“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如果说江苏高考作文去年是引导学生品味生活(《品味时尚》)的话,那么今年则是要学生直接书写生活的本身,这种命题思路坚定不移地走生活化的道路,把学生的写作方向引向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甚至是环保、低碳这样的热点。这无疑明确地告诉考生,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要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观察生活,进而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哲、理、思写出漂亮的作文。而被誉为语文高考试卷中的试验田——“语言运用”类题目要求考生为一台晚会写主持人串词或者写新闻点评,等等。这些题目都是语文课内知识很难触及的。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放手让学生走向现实生活的大舞台。
二、重资料,轻教材
高考语文的复习过程中应对教材予以足够的关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回归教材。以本(教材)为本(根本)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要原则。教材知识应是教师教的重点,也应是学生学的重点。然而,有多少学生存在迷信复习资料的问题,面对鱼龙混杂、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又有多少学生陷入题海无法自拔,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往往是教材上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牢固。如讲授“语言得体”知识点时,完全可以用我们教材上典型的例子讲起,像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在贾母及邢、王二夫人面前的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不但夸赞了林黛玉的貌美,也让邢、王二夫人赚足了面子,还讨到了老祖宗的欢心。用这个经典的例子告诉学生“语言得体”应注意的三个维度: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学生接受起来应该比较容易。还有,教材里的很多内容可以作为学生作文丰富的材料库。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因而团结协作、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所以这一例子可用于写作“学习”“合作”“帮助”等相关主题的作文。仔细挖掘这样的例子太多,师生完全没有必要被资料牵着鼻子走。
三、重训练,轻讲评,轻反思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按照“考试说明”对全部知识点进行系统训练无疑是必要的。通过练习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有多少练习是老师一发了之,学生一做了之,事后出示一下参考答案。这种训练过程上是不完整的,效益上是最小化的。练习的处理应该遵循“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得”的原则。力求让每次训练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积累,有所反思,有所进步。因而训练后教师的讲评环节,学生的反思环节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这个环节中构建知识体系,弥补教学缺陷,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训练—讲评—反思这一完整的、互动的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思自己知识或是能力的欠缺。在讲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共享信息,开拓视野,增强反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评价这一环节的效用。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规范的讲评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建构的过程。训练是一种检测教学效果,并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一种教学活动。但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一个分数,讲评也不仅是为了知道一个答案,而应当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四、重基础知识,轻阅读,轻写作
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师生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训练有所偏重。师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等基础知识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是必要的。然而由于这类知识或者面广量大或者题型相对灵活,通常需要长期反复的、持之以恒的积累,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相应的师生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花的时间与精力就少了。可是阅读与写作占了语文高考试卷的绝大部分分值。所以阅读和写作才是语文教与学的真谛所在。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会从阅读中吸取养分,二者也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而师生应牢牢把握阅读与写作这两个阵地。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
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
(丰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