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有利于身心健康,对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小学阶段。小学体育是整个体育的垫脚石,加强小学体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体育教育推动了学校教育基础改革,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健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小学体育工作的进行,为今后的体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使身心和文化素质达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我认为快乐体育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在体育课中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爱好体育的前提,也是学校体育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体育课是小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遵从“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遵循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文化性的原则,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拓展课外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体育课程资源陈旧的问题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在生活中发掘新素材,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联系起来。通过身边可利用物的渗透,在体育课中,学生的身体活动大大提高,原本索然无趣的体育达标运动也让学生津津乐道起来。另外,自制教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途径之一。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如投掷课可以让学生自制纸飞机、飘带夹子,使之领会动作要领;接力跑课可以自制接力棒;武术课可以自制武术棍;还可自制哑铃、绳球、圈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参与意识,又利用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通常会根据对老师的喜好程度而去决定对课程的喜好程度,喜欢一位老师,就会去喜欢那位老师的教学,如果讨厌那位老师,就会一同讨厌那位老师的教学,严重的话还可能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一位受欢迎的老师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养,人格素养,得到学生的喜欢。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体育。
学生通常也会根据学习氛围去决定对课堂的喜好通常课堂氛围越轻松就会心理压力越小,对课堂越喜欢,如果学习氛围过于严肃,心理压力大,对课堂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例如,老师可以举行一些体育活动,与学生一同参与,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了解,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喜好和性格,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很好相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态度和蔼,语言委婉,可以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老师慢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怕苦不怕累,心理上放轻松,慢慢的,学生对老师,体育课的兴趣都会越来越高。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以教为主,在短时期内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这种教学方法过过于单一,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感受新课程中要求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选择,注重学生学习的状态与效果。因此,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够适应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需求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当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的体育习惯,促进小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当中,并将现有体育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促进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四、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兴趣培养
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在日常的课堂中总会遇见一种情况,有些老师十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喜爱,这就是教师自身的魅力。而魅力会在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体育课作为一门室外的课程,在学生的纪律性上要求更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要过于严肃、板着面孔,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融为一体,这样就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中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2.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小学生具有好动、好玩的性格特征,大部分都还是童心未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得到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课堂中可以进行趣味赛跑等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竞争和娱乐的情况下锻炼了身体,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食物缺乏长期的耐性,而同时好奇心强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这种好奇心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产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形式,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可以进行“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练习身体协调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时候可以采用“两人三足”的游戏形式,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模式中激发小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身心锻炼的目的。
4.教师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小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特点,所以他们非常需要鼓励和赞美。通过教师的鼓励机制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也能全面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兴趣培养,符合学生的个体特征,有利于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为培养全面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斌.运动兴趣再认识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导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4).
[2]陈永祥.运动兴趣与教学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7,(7).
[3]宋慧敏.浅谈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我认为快乐体育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在体育课中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爱好体育的前提,也是学校体育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体育课是小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遵从“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遵循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文化性的原则,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拓展课外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体育课程资源陈旧的问题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的范围,在生活中发掘新素材,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联系起来。通过身边可利用物的渗透,在体育课中,学生的身体活动大大提高,原本索然无趣的体育达标运动也让学生津津乐道起来。另外,自制教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途径之一。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如投掷课可以让学生自制纸飞机、飘带夹子,使之领会动作要领;接力跑课可以自制接力棒;武术课可以自制武术棍;还可自制哑铃、绳球、圈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参与意识,又利用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通常会根据对老师的喜好程度而去决定对课程的喜好程度,喜欢一位老师,就会去喜欢那位老师的教学,如果讨厌那位老师,就会一同讨厌那位老师的教学,严重的话还可能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一位受欢迎的老师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养,人格素养,得到学生的喜欢。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体育。
学生通常也会根据学习氛围去决定对课堂的喜好通常课堂氛围越轻松就会心理压力越小,对课堂越喜欢,如果学习氛围过于严肃,心理压力大,对课堂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例如,老师可以举行一些体育活动,与学生一同参与,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了解,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喜好和性格,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很好相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态度和蔼,语言委婉,可以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老师慢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怕苦不怕累,心理上放轻松,慢慢的,学生对老师,体育课的兴趣都会越来越高。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以教为主,在短时期内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这种教学方法过过于单一,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感受新课程中要求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选择,注重学生学习的状态与效果。因此,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够适应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需求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当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的体育习惯,促进小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当中,并将现有体育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促进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四、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兴趣培养
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在日常的课堂中总会遇见一种情况,有些老师十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喜爱,这就是教师自身的魅力。而魅力会在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体育课作为一门室外的课程,在学生的纪律性上要求更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要过于严肃、板着面孔,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融为一体,这样就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中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2.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小学生具有好动、好玩的性格特征,大部分都还是童心未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得到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课堂中可以进行趣味赛跑等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竞争和娱乐的情况下锻炼了身体,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食物缺乏长期的耐性,而同时好奇心强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这种好奇心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产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形式,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可以进行“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练习身体协调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时候可以采用“两人三足”的游戏形式,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模式中激发小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身心锻炼的目的。
4.教师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小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特点,所以他们非常需要鼓励和赞美。通过教师的鼓励机制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也能全面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进行兴趣培养,符合学生的个体特征,有利于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为培养全面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斌.运动兴趣再认识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导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4).
[2]陈永祥.运动兴趣与教学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7,(7).
[3]宋慧敏.浅谈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