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颗“热”冰块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e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毕业后,怀着火热的激情,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援贫困县。根据统一安排,我被分配到一个既偏僻又贫穷的山村小学。说偏僻,是因为那里连马路都没有,十分闭塞;说贫穷,是因为学校连粉笔都买不起,上课板书只能用手指蘸着水写字。
  就这样,不出两个月,我的热情骤降,整天无精打采,只想赶紧找机会回城。
  学生们大概看出我没有了刚来时的积极和认真,纷纷围上来,仰起脸问:“老师,你是不是要走了?”
  我一惊,问:“你们怎么知道?”
  “因为以前来过好几个老师,刚教一个多月就走了,他们嫌我们这里太穷太苦。老师,你也要走吗?”
  我一时有些尴尬,强笑着说:“你们放心吧,老师不会走的,老师还没有教会你们知识呢!”
  学生们一听,欢呼着一哄而散,像得到了什么重大喜讯似的。
  转眼到了冬天,我想,暂时在这里呆一阵子,等到了春天,无论如何也得离开。已经有同学在城里帮我找到了工作,只等我前去报到了。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这里的冬天特别寒冷,经常达到零下十几度。小河里、路沟中的水都结了厚厚的冰,并且井里的水也压不出来,估计是被冻住了。
  在课堂上,我烦躁又无奈地说:“找不到水,这可麻烦了,我怎么给大家写字呢?”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你可以拿冰块写嘛!”
  于是,我找来几块冰,在黑板上写起来。字体果然很清晰,写着也方便。只是这样手太冻了,刚写几个字,手就变得麻木起来,捏不住冰块。没办法,我只好写几个字就停下来,把手插入口袋里暖一暖,然后再继续写。孩子们看见我这个滑稽的动作,都忍不住低声发笑。
  就这样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一节课下来把我累得实在够呛。算了吧,明天就只看不写了,领着学生多朗读课文吧,我下定了决心。
  可是第二天我刚上讲台,一个冻得鼻涕流得老长的小男孩便跑过来,伸开手,把一块冰递给我,说:“老师,这块冰我已经暖了好一会儿,你摸摸,一点都不凉了,赶紧拿着写字吧。”
  我接过冰块捏在手里,果然“暖融融”的,似乎不那么冰手了。片刻之后,我就不禁哑然失笑,心想孩子的想法也太幼稚了,这冰块暖得越热不就融化得越快吗,像这样,一个冰块能写几个字呢?于是,我说:“一块冰不够用的,我们还是先念课文吧!”
  可是,下面的一幕让我终生难忘。只见台下的另外55个孩子也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伸开手高喊着:“老师,我这儿也有冰块。”“我这儿也有!”“我也有!”
  那是怎么一个画面呵,在飘荡着寒气的教室里,一个个瘦小的身子,破烂的衣服,满是污垢的头发,冻得红扑扑的脸庞——他们就那么站着,胳膊伸得笔直,摊开的小手心里都有一颗亮晶晶冒着热气的冰块。
  我心里猛地一震,鼻子有些发酸。我急忙扶着讲台,睁大眼睛,但还是没忍住夺眶而出的热泪……
  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婉言谢绝了我的同学的邀请,继续留在了这所偏远的山村小学。不为别的,就因为我知道他们需要知识、需要我,因为那56颗“热”冰块改变了我,让我明白:那背后有56颗温暖的心!
  责任编辑邹韵文
其他文献
在我记忆中的班主任工作里,遇到过很多类型的后进生,一说起他们,大多数老师都会“头痛”。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怎么用合适的方法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期待和渴望,最终解开学生的心结,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一直都是德育工作里的重要内容。  初一刚接手新班时,小叶是没有出现在我的“关注目标”里的,他比较安静,表现平平,我只是把他当“大部分”学生中的一员看待,直到那一天……  初二我班换了新的英语老师
一  读研前,压根儿没想过“批判性思维”一词。  没能耐,也就无此奢想。读到初三还不会解小学数学应用题;念到本科尚信奉死记硬背——偶尔心有灵犀纯属意外赢利;考研时别人能将四万多词汇量的英文小词典轻松拿下,我却连六级词汇量表都背得如同移山,还谈什么批判性呢?有老师批判读书、教书不能“跪着”,于我,“跪着”似乎都高抬了,我是“伏着”,俯首帖耳,宛如影视镜头里经常播放的藏民朝拜。尽管从读师范到走上讲台,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中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編者把《鸟啼》编排在“珍爱生命”这一专题,初读似乎不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可细读又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甚至愈读愈加糊涂。身边的好多同事教到《鸟啼》时干脆“难得糊涂”,直接跳了过去。笔者先后5次教学《鸟啼》,前面4次虽未“绕道而行”,但也是“不求甚解”,“敷衍”了事。《鸟啼》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一直是笔者的一个心结
案例:孩子又离家出走了  “董老师,您有空吗?”电话那头是一位焦急的母亲。我猜想一定是很棘手的事情,要不然不会晚上九点了还来电话。“没关系,您请说!”“这么晚了给您电话很不好意思,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孩子已经不是一次离家出走了……这孩子是不是真没救了。”   因为着急,孩子的母亲竟说得有点语无伦次。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情况,我还是约了这位母亲,第二天上午10点到我的咨询室面谈。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
《明日世界》的寓意似乎很明确,正如片中的主角凯西·牛顿所说的,永不放弃希望和努力,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那么,什么是“既定”的命运?永不放弃的希望和努力指的是什么?  故事的开篇并没多少新意,几乎与所有的科幻影片如出一辙。一枚徽章将酷爱发明的少年弗兰克·沃克带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明日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神奇的冒险。对于成熟的观众来说,凯西·牛顿的出场,值得注意的不是徽章,不是她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
有那样一些老师,曾让我们受伤。    那是不可忽略的过失    我觉得对学生采取不切实际惩罚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我永远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老师检查背乘法口诀,很多同学背不下来,当然其中有我。老师大发雷霆:“凡是背不下来的回去抄一千遍!明天带来!写不完就别来上学!”一千遍呀!晚上我累得手发酸,困得眼皮打架,还是没抄完,心里希望着,老师不过说说而已。第二天,我拿着抄了几百遍的乘法口诀,战战兢兢地去上学,没
隔代教育其实  是无奈之举  笔者虽然生活在小县城,但自己的孩子也正在接受着所谓的隔代教育。对于我这个家庭而言,自己和丈夫除了周末,确实没有时间照看或教育孩子,无奈之下,只能让我母亲到城里来带孩子。而类似于我这样的家庭,在当下社会并不少见。  套用央视《新闻联播》中曾问的问题“你幸福吗”,我会回答,我幸福,因为我有一个和谐完美的家庭;可是,幸福之中也有不幸,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得到来自于父母的真
英国诗人在其长诗《天真的预言》中写道:“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即“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传统的佛学中也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思想。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说每一生命个体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同样,教师身边每位学生也都是一个个绚丽多彩、值得尊重的世界。老師应关注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发展为
一、理念缘起  如何真正以学生绿色学业评价体系为导向,回归育人原点,坚守教育价值?一所定位为“外国语”的小学,如何在“外语热”中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把牢正确的办学方向?我校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把“为学生终身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一个经典案例:巨人之手。一位数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手印,学生们看到后都感到惊奇。教师就对学生说: “昨晚有一位巨人访问我们学校,在黑板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手印。今天晚上他还要来,请大家为巨人设计桌椅、书本的高度和大小。”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探索之光,全身心地投入到测量、计算等活动中,他们用自己的手和巨人的手作比较,得出比例,然后把桌椅、书本按比例放大。  案例中,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