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础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乐观。那么通过哪些途径来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1.加强教师示范性训练
教师规范的语言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的最好示范。语文老师是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其自身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美感、具有吸引力。因此,在讲读课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在这方面,于漪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的教学语言有时如咏诗文,令人如痴如醉;有时如发宏辩,令人激情涌动;有时精妙深刻,启人深思;有时幽默风趣,令人捧腹。我想,学生听这样的老师讲课,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一定能得到较好的语言修养。
2.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训练
这种方法可结合课文进行,它十分简便易行。作为教师,可结合书上的内容,要求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近的一些问题,比如,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通过自己的认真备课,学生认真的预习,向他们提出问题:皇帝是怎么被骗的?大臣是怎么被骗的?骗子是怎么得逞的?从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骗子没有骗过小孩?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事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在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训练了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自述、复述的训练
自述要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话题,如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信息开放的社会生活,就是学生说话感兴趣的材料。为此,我曾精心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a、天高云淡,正是秋游的好季节,初一的班委想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秋游活动,但又怕班主任老师不同意,请你代表同学们去说服班主任。B、最近学校开设了信息课,你如何建议父母为自己买一台电脑。C、周末妈妈为家人烧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作为孩子的你,将如何赞美妈妈的手艺好?这些话题的出台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五个大组分头讨论、合作,积极准备自述的内容。结果学生的自述,让我真的感受到,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4.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
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作品都是口语训练的范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这些名篇,有些精彩片断还可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可以在朗读上给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学会朗读的技巧,如轻重音的把握、节奏快慢的处理、高低音的变化过程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短小的现代散文或诗歌,并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给学生听,或与学生一起欣赏配乐朗诵,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营造美的气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中陶冶情操,在朗读训练中加强口语表达能力,改变羞于讲话的现状。不过在学生背诵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背诵的方法,即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记忆,在了解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学生背诵时只要心口并用,就一定“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像流水那样自然流泻出来。另外像成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诗、歇后语,往往是语言简洁、含义隽永,如果学生背得多了,說话时就能自然流露于口中。
5.加强演讲、辩论的训练
现在我们手头的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有口语交际,如果我们老师每次都较为精心的指导,学生充分准备,就可以有不少的实践机会。例如“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说出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道理,表示今后要重视语文的学习。“成长的烦恼”,对于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所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或他人的烦恼,他们个个畅所欲言,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或帮助自己化解烦恼。另外,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也给学生提供了讲话的机会,演讲的内容学生可自由选择,任意发挥,可以是成语故事,也可以是班内、校内发生的事,或是道听途说的事,或是对所学的文章的理解、感受,或是报刊杂志的新闻消息,或是畅谈理想、人生,或解说自己名字的含义等,在教学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会,如:《父母随意拆孩子的信件是否对的》、《学生到底该不该佩带手机》、《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等,辩论前教师可适当点拨,通过这样辩论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辩论风度,久而久之,讲的多了,口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强了,言行也大方了。
6.加强看图片、看录象说话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配导游词、配对话,或是看图说话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学《故宫博物馆》或《苏州园林》的篇目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或下载一些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或导游词,还可以给学生放一段电视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自编对话,这样图文并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但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话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语言是思维工具。任何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借助语言表出来,如果我们不注重学生口语的训练,学生语言的贫乏将可能造成表达上困难,说话时会就像溪水断了源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中学生口语的训练,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的素养,以适应未来现代社会的需求。
1.加强教师示范性训练
教师规范的语言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的最好示范。语文老师是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其自身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美感、具有吸引力。因此,在讲读课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在这方面,于漪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的教学语言有时如咏诗文,令人如痴如醉;有时如发宏辩,令人激情涌动;有时精妙深刻,启人深思;有时幽默风趣,令人捧腹。我想,学生听这样的老师讲课,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一定能得到较好的语言修养。
2.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训练
这种方法可结合课文进行,它十分简便易行。作为教师,可结合书上的内容,要求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近的一些问题,比如,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通过自己的认真备课,学生认真的预习,向他们提出问题:皇帝是怎么被骗的?大臣是怎么被骗的?骗子是怎么得逞的?从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骗子没有骗过小孩?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事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在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训练了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自述、复述的训练
自述要尽量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话题,如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信息开放的社会生活,就是学生说话感兴趣的材料。为此,我曾精心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a、天高云淡,正是秋游的好季节,初一的班委想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秋游活动,但又怕班主任老师不同意,请你代表同学们去说服班主任。B、最近学校开设了信息课,你如何建议父母为自己买一台电脑。C、周末妈妈为家人烧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作为孩子的你,将如何赞美妈妈的手艺好?这些话题的出台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五个大组分头讨论、合作,积极准备自述的内容。结果学生的自述,让我真的感受到,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4.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
我们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作品都是口语训练的范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这些名篇,有些精彩片断还可要求学生背下来。教师可以在朗读上给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学会朗读的技巧,如轻重音的把握、节奏快慢的处理、高低音的变化过程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短小的现代散文或诗歌,并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给学生听,或与学生一起欣赏配乐朗诵,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营造美的气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中陶冶情操,在朗读训练中加强口语表达能力,改变羞于讲话的现状。不过在学生背诵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背诵的方法,即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记忆,在了解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学生背诵时只要心口并用,就一定“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像流水那样自然流泻出来。另外像成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诗、歇后语,往往是语言简洁、含义隽永,如果学生背得多了,說话时就能自然流露于口中。
5.加强演讲、辩论的训练
现在我们手头的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有口语交际,如果我们老师每次都较为精心的指导,学生充分准备,就可以有不少的实践机会。例如“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说出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道理,表示今后要重视语文的学习。“成长的烦恼”,对于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所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或他人的烦恼,他们个个畅所欲言,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或帮助自己化解烦恼。另外,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也给学生提供了讲话的机会,演讲的内容学生可自由选择,任意发挥,可以是成语故事,也可以是班内、校内发生的事,或是道听途说的事,或是对所学的文章的理解、感受,或是报刊杂志的新闻消息,或是畅谈理想、人生,或解说自己名字的含义等,在教学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会,如:《父母随意拆孩子的信件是否对的》、《学生到底该不该佩带手机》、《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等,辩论前教师可适当点拨,通过这样辩论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辩论风度,久而久之,讲的多了,口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强了,言行也大方了。
6.加强看图片、看录象说话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配导游词、配对话,或是看图说话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学《故宫博物馆》或《苏州园林》的篇目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或下载一些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或导游词,还可以给学生放一段电视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自编对话,这样图文并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但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话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语言是思维工具。任何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借助语言表出来,如果我们不注重学生口语的训练,学生语言的贫乏将可能造成表达上困难,说话时会就像溪水断了源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中学生口语的训练,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的素养,以适应未来现代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