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转型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型适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新生面临一些迷茫和困惑,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及以后的成长成才。本文分析了大学新生转型期面临的各类适应问题,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角度分析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合理引导他们成功转型。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转型期 适应问题 引导对策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由于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度不高,教育方式差异较大,出现诸多不适。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心理、生活等诸方面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困难。而这种不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影响很大,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学业的失败。因此,帮助大学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成功转型,解决各类适应问题,顺利完成角色、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新生所要面临的转型
  (一)教育方式的转变
  中学是基础性教育,强调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充满压力的高考背景下,课程进度较慢,解题示范多,呈现为教师“赶”着学生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状态,课程安排及时间进度都以老师为主导。
  而大学则不同,大学注重的是“全面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课时是有限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是提纲挈领,阐述抽象,讲课快速,需要学生课下花几倍的时间领悟。同时,大学老师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升华,从而在其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下,适应了中学教育“饭来张口”的教育模式的新生们,对于大学这种“自食其力”的教育模式有些陌生,一时难以适应。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高中,主动权在老师手中,老师为学生划分好每一阶段的任务,规定在某一时间,学生只能做什么,这种方式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服从,强调统一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在大学,老师讲完本节课的内容后不会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一遍一遍地巩固,而是将这种自主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这就容易使新生在学习上出现一些问题。
  笔者在江苏某高校2014级学生中进行访谈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通过调查发现37.5%的学生认为大学课程太难、较枯燥,课堂听不懂。32.4%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因为没有了老师的指导,从而不适应大学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学习缺乏动力。
  新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一下转换到自主的学习方式,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很是迷茫与困惑,短期内难以转变。
  (三)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人际交往比较单纯,生活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日常生活事务一般都由家长操劳,甚至生活上的一切事务全都由父母打理,根本不需要為生活而烦恼,造成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弱的特点。
  而在大学住宿舍吃食堂,凡事要靠自己处理,这种改变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同时,学生开始接触认识复杂的社会,活动空间增大,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新生生活方面,48.4%的学生没有父母的呵护、关心时感到孤独。他们不仅仅要学习,还要考虑更多的事情,心理上产生压力。这种从依赖他人的生活方式到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
  (四)对大学认识及理解的转变
  大部分中学生有这样一种思想——上了大学还就自由了。因此,心理上对大学有自己美好的幻想,认为在大学里不需要学习,没有老师的督促和家长的监管,是真正自由了。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大学再也不要像高中那样辛苦学习,对自己要求过低,得过且过,上课迟到甚至逃课的现象频频发生,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学生甚至自暴自弃,不知道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因此感到空虚无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新生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感,从心里排斥这种转变。
  二、大学新生转型期面临的困惑和迷茫
  (一)空虚感
  中学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忙碌的,但却是充实的,大学是相对宽松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一些学生由于没有恰当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感到收获不大,没有成就感。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学可以好好轻松一下,选择一些徒劳无益的消遣方式如网游、睡懒觉等填补内心的空虚。但一段时间之后,则陷入更深的空虚之中。
  (二)孤独感
  大学的人际关系环境和中学时期有很大不同,新生们远离父母和家乡来到异地求学,人际环境变得复杂多样起来。与此同时,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并思考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如果不能尽快融入这种新的环境,孤独感自然而然地产生。
  (三)失落感
  在中学时代学生把大学想象得非常美好,进入大学之后,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由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够满意,对一些教师的教学可能也不够满意。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对专业不了解,没有一定的目标,不仅对专业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而且对将来感到迷茫。
  三、引导大学新生顺利转型的策略
  (一)大学新生方面
  1.确立目标
  针对当前新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在高中时应引导高中生抽出一些时间考虑自己想要上哪所大学,并通过一些途径了解这些大学的教育制度,让自己有一个心理准备——提前知道大学与高中的不同及差距。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到正式入学的那一个暑假,对新生来说是一个很宝贵的休息时间,新生不妨思考进入大学后,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自己以后是进行科研工作、技术工人、理论研究人员、大学教师还是商人……一旦有了目标后,就不会迷茫和困惑,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使自己进入大学后每一步都会有目的性。   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假期时间,要主动帮助家里人做一些家务:洗碗、拖地、洗衣服、整理自己内务等。当这些平常的琐事能一一处理好后,进入大学就不会再为这些事情而烦心。
  3.培养兴趣
  新生要好好利用假期休息,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意识地发掘自己的兴趣,让兴趣陪伴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有劲头,才能事半功倍。有爱好有特长的人应该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人,生活会更丰富多彩。
  4.调整心态
  据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大学之后,29.6%的学生加入了社团,4.6%的学生表示身边没有值得珍惜的好朋友,56.2%的学生认为和同学相处得较满意,29.6%的学生认为和高中相比,在大学期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有进步,同时也有20.3%的学生觉得大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很虚伪。可见新生的心态调整还不是很好。进入大学后,新生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主动融入新的环境,参加社团、交友,等等。
  (二)学校方面
  在高中毕业生中进行大学入学教育,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帮助学生形成并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大学和专业;其次,帮助学生形成大学“不同”于中学的明晰概念,使之在心理上做好相应的准备;再次,对思维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差异,应结合相应的课程适当给以提示;最后,学校对即将毕业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诸如“如何进行大学准备”之类的讲座或报告等。
  大学方面,虽然每年大学都会有招生宣传,可如今看来,这些招生宣传还是不能满足新生对于“我的大学”信息量的要求。大学应当打破传统的宣传,提前深入中学,开展“我的大学”讲座——讲解大学的教育制度、大学的选择、专业的概念及如何选择大学的生活方式。针对手机和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较好地改变目前迎新工作中存在的粗放、滞后等不足状态。通过举办校园开放月活动、开通迎新工作专题网页和“连线新生”博客,借助多种平台与大学新生进行广泛交流,对端正他们读大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大学观”具有重要意义,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进入学习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新生进入大学后,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新生转型期教育举措,除了课堂的讲授互动之外,组织好师生座谈会、参观校史馆和办学成果展、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班主任助理生活学习等各类文体和学科竞赛等文化活动。大一新生都为“90后”,为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应注重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利用新媒体进行新生转型教育,与学生互动,如微信、微博等。同时还应加强新生的环境适应教育、学习生涯规划指导等,逐步引导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
  參考文献:
  [1]蒋雪岩.教育的链条不可害裂——对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2]干薇.运用教育衔接思想帮助大学新生适应的必要性论证及实施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6,9.
  [3]兰春.帮助大学新生转型的教育对策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罗尔斯教授的演讲稿——《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RATIONAL AND FULL AUTONOMY》(《康德道德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性和充分的自主权》),顺着其对康德式建构主义的区分、对正义原则的证明,引出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概念,论证道德人在有序社会中发挥理性与充分自主权的理论,探析其研究道德理论的思想脉络,从而阐释罗尔斯思
摘 要: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作业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环节。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因此,作业设计上要追求作业形式活泼多样、新颖有趣,作业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突出作业的开放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作业特色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作业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
历史上有关拟岘台的诗文作品多达一百多首,为拟岘台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拟岘台成了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
摘 要: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现代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作者以十五个发生在家乡都柏林的故事为缩影,展现了20世纪爱尔兰的政治腐败、社会道德的瘫痪。作为《都柏林人》中的压卷之作,《死者》不仅使得整部小说在结构上完整,还把整部小说中心推向了高潮。文章从主题“死者”着手,逐步剖析主人公加布里埃尔(Gabriel)遭受刺激下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精神顿悟的过程,并探讨小说内在隐藏的象征意义和讽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鲁迅对爱的反作用力的认识、对革命真相的剖析和对自身“中间物”状态的透彻认识来揭示鲁迅看待事物的穿透力以及这种穿透力所带来的思考和启发。本文多立足
当“文学”遇上“土豪”,被双方欲念缠绕着的只是自以为是的“各取所需”罢了,走上消费神坛的媾和物---“土豪”文学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基因、存在感和潜能源自何处。由此,一些
摘 要: 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得到重视,而母语文化的缺失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忽略了母语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流就无法真正实现。作者结合相关理论针对这一现状,分析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跨文化语境 母语文化 失语 对策  王守仁先生说:“英语向来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工具。实际上语言
摘 要: 伴随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考的认识发生较大的转变,近期国家对考试招生改革工作进行大力推动,从以上海、浙江作为改革试点的文件看,在考试招生制度、政策、方式方法等多个环节有了较大的调整。  关键词: 招生考试 高考改革 三位一体 选考科目  一  从1979年高考恢复至今,国家统一高考制度一直沿用到现在,期间国家对考试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如考试时间由每年的7月前移至6月,考试科目由原来的“3
摘 要: 邓小平在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代化思想。其中,现代化建设实践是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服务群众是文化现代化的目的。  关键词: 文化现代化 现代化建设实践 创新 服务群众  文化现代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邓小平在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充分总结我国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代化思想。充分把握邓小平文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