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环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高等教育的受众主体?大学生首当其冲,其思想特点日趋多样复杂,呈现出多样性、不确定性、矛盾性特征等新特点,且影响因素也是错综复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走向给予直接影响。
关键词: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 思想 新特点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Trow)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在15%~50%的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论述,我国在2008年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2900万人,毛入学率为23.3%,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距中央政府提出到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整整提前了4年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教学规模到生源数量的快速增长,相对于国外高等教育的自然成长属于“速成型”,快速的吸收国外教育办学的优点,充实壮大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且日益凸显。
在这种大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环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高等教育的受众主体?大学生首当其冲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其思想特点日趋多样性,多元化,而影响因素也是错综复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走向给予直接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点
世界格局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社会思潮、学说流派象潮水一样涌向学生,给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已不像过去年代那样封闭、简单,而变得日益复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征。多种思想意识形态并存,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喜欢用灵活多样的眼光和心理审视社会,对时代的认识、对金钱的追求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从精英化教育逐渐转战大众化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也是主导学生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化教育强调质量标准的多样性,必将为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多样性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降低人才培养重心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高级人才。需求不同必然导致目的性不同。这导致大学生的主观意识更强、对待事物更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
1999年以后,大规模扩招学生,使得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点。加之不同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使大学生们在经济、心理、学习、就业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感,也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二、大学生思想呈现不确定性的特点
不确定性是一种不稳定的、易变动的和存在内在分歧与冲突的状态,是与确定性相对而言一个概念。在数学语言里“不确定性”指将来有多种可能状态,且每一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不确定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呈现的不确定性主要与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有关。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并迅速走向成熟又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系统,处于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而这种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风潮中,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在自身需求和价值判断时常常摇摆不定,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又使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偏激,“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内化难度增加,从而出现一些价值偏离。
加之对其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很容易出现困惑、矛盾、不满、偏激等等不确定性强的心理或行为因素。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过程中新旧办学理念的交替所带来的和衍生问题又直接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加上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即时转换和跟进教育改革的步伐,促使深层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三、大学生思想呈现矛盾性特点
全球化、网络化将世界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变得很容易。大学生们也将成为拥有国际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具备全球参与和合作精神的人才作为追求目标,但不能忽略的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仍存在。而大学生很容易忽视对这些渗透的防范。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信心不足。
由于青年学生是感受时代脉搏变化的最敏感群体,所以他们大多存在对吸收外来文化较为热衷而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现象,尤其有少数大学生崇洋媚外心态严重,对本民族的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出现开创现代与维持传统观念间的矛盾。
高校大众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青年人才高素质要求的大背景下,竞争意识和心理问题的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竞争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了其勤奋好学、勇于进取、公平竞争、争优创先、建功立业等诸多优秀素质。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学习生活发生变化和节奏加快以及人际关系越加复杂的大环境中,社会生活中希望与风险同在、成就与挫折并存的矛盾更为凸显,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弱而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网络社会的出现带来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在大学生中开始出现,大学生面临着网络现实化与现实网络化的转换困境。
邓小平说过:“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客观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和掌握影响这些特点的因素,在思想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形式、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创新,增强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刘福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报
[3]、胡锦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4]康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价值观冲突与选择[J].邓小平理论研究
关键词: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 思想 新特点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Trow)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在15%~50%的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论述,我国在2008年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2900万人,毛入学率为23.3%,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距中央政府提出到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整整提前了4年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教学规模到生源数量的快速增长,相对于国外高等教育的自然成长属于“速成型”,快速的吸收国外教育办学的优点,充实壮大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且日益凸显。
在这种大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环节,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高等教育的受众主体?大学生首当其冲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其思想特点日趋多样性,多元化,而影响因素也是错综复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走向给予直接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点
世界格局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社会思潮、学说流派象潮水一样涌向学生,给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已不像过去年代那样封闭、简单,而变得日益复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征。多种思想意识形态并存,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喜欢用灵活多样的眼光和心理审视社会,对时代的认识、对金钱的追求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从精英化教育逐渐转战大众化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也是主导学生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化教育强调质量标准的多样性,必将为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多样性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降低人才培养重心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高级人才。需求不同必然导致目的性不同。这导致大学生的主观意识更强、对待事物更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
1999年以后,大规模扩招学生,使得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点。加之不同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使大学生们在经济、心理、学习、就业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感,也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二、大学生思想呈现不确定性的特点
不确定性是一种不稳定的、易变动的和存在内在分歧与冲突的状态,是与确定性相对而言一个概念。在数学语言里“不确定性”指将来有多种可能状态,且每一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不确定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呈现的不确定性主要与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有关。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并迅速走向成熟又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系统,处于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而这种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风潮中,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在自身需求和价值判断时常常摇摆不定,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又使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偏激,“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内化难度增加,从而出现一些价值偏离。
加之对其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很容易出现困惑、矛盾、不满、偏激等等不确定性强的心理或行为因素。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过程中新旧办学理念的交替所带来的和衍生问题又直接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加上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即时转换和跟进教育改革的步伐,促使深层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三、大学生思想呈现矛盾性特点
全球化、网络化将世界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变得很容易。大学生们也将成为拥有国际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具备全球参与和合作精神的人才作为追求目标,但不能忽略的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仍存在。而大学生很容易忽视对这些渗透的防范。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信心不足。
由于青年学生是感受时代脉搏变化的最敏感群体,所以他们大多存在对吸收外来文化较为热衷而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现象,尤其有少数大学生崇洋媚外心态严重,对本民族的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出现开创现代与维持传统观念间的矛盾。
高校大众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青年人才高素质要求的大背景下,竞争意识和心理问题的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竞争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了其勤奋好学、勇于进取、公平竞争、争优创先、建功立业等诸多优秀素质。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学习生活发生变化和节奏加快以及人际关系越加复杂的大环境中,社会生活中希望与风险同在、成就与挫折并存的矛盾更为凸显,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弱而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网络社会的出现带来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在大学生中开始出现,大学生面临着网络现实化与现实网络化的转换困境。
邓小平说过:“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客观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和掌握影响这些特点的因素,在思想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形式、手段和机制等方面创新,增强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刘福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报
[3]、胡锦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4]康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价值观冲突与选择[J].邓小平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