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中的插图是重要的文本资源,它是对文本的补充,是编者对文本的再次解读,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或有画龙点睛之功,或起锦上添花之用。本文就如何高效利用文本资源——插图作了一些探究,从利用插图导入,辅助解词,加深文本对话,训练朗读,发挥想象,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阐释。极力利用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内涵,让插图走近学生,走进我们的课堂,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理解词语 走进文本 训练朗读 发挥想象 审美能力 训练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些老师忽视。究其原因,一是多媒体的普遍运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插图;二是插图在许多教师的印象中渐渐被淡化。这就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了充分利用课本是上丰富多彩的插图呢?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几种做法。
一、插图配合理解词语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些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很抽象,再加上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因此,教学中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观察插图不失为一种直观、简便的教学手段。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4课《东方之珠》一课中。学生对“鳞次栉比”等词语难以理解,老师光靠嘴巴来说,又难以说清楚。课文插图中正好画有好多高楼大厦,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排列着,而且很整齐。此时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理解词语的鲜活资料。于是让那学生观察插图,结果学生发现:这些高楼大厦排列很有次序,看起来虽然很密,但也很整齐。于是我顺势告诉学生:像这样形容房屋,像鱼鳞和梳子齿有次序地排列着,排得很整齐,就叫做“鳞次栉比”,如此解词,方法巧妙效果好,同时也向学生传授了借图解词的方法。
二、插图加深文本理解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课文的插图也是在无声诉说和倾吐作者和编者的情感。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3课《第一次抱母亲》书中有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一个年亲美丽的母亲肩上挑着一个担子,背上背着妹妹,手上拉着哥哥,瘦弱的身躯被沉重的担子压得略显弯曲;第二幅图是病床上瘦弱的母亲已然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面容慈祥而安静,作者抱着她,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紧握着母亲瘦削的手。通过这两幅图的对比,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母亲是用她的青春和汗水独自辛苦培养着几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她已是风烛残年。看到这一幕,任何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只有那轻轻的动作体现着孩子的孝心。两幅图片,一幅是伟大的母爱,一幅是感恩的孝心。编者用心地将母爱和孝心串联在一起,图文对照读起来,更令人为之动容,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抽象干瘪的语言文字通过丰满鲜活的课文插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具体的相关情境,这样,学生获得的语言感觉也就变得丰富深切、细腻敏锐了。
三、插图辅助学生朗读
《课标》提出:“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应到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插图往往画出了最能打动人的一瞬间。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结网的情景深受启发,此时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并且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想想此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些什么呢?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几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此时再引导学生朗读,学生的读书声里自然会体现着必胜的信心。
四、插图发挥意境想象
插图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说插图是文本的补充,特别是美感教育占重要内容的课文插图。教学中,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有准确的语言把意境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次丰富。通过观察插图,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一个个文字在画面的映衬下变得有声有色,理解起来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中,关于古诗的课文,一般来说都配有插图。如《池上》这首诗,插图中画着一个头戴荷叶,身穿肚兜,赤脚站在一只小木艇上,手持一竿竹篙用力撑船的情景,小艇两侧是红荷花和绿荷叶,小艇后面还有一道没有合拢浮萍的水痕呢!让学生看着插图,看着画面,看着小娃的稚气脸庞,流露的童真童趣。如果把看图和说话巧妙结合在一起,那真是一箭双雕。
五、插图提高审美情趣
对光用文字上理解写人的文章往往比较苦涩,但课文的插图有效的弥补了这一不足,有神态、有动作、有外貌、还有服装。巧妙的构图传递着独特的信息,语文教学也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番茄的太阳》中的一幅插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插图的构图,颜色的搭配,以及人物的表情都非常传神。图片中画着:一个蔬菜摊面前站着四个人物,插图的左边作者卫宣利拄着拐杖,穿着紫灰条纹相间裤子,上身穿着的是浅绿色的上衣,开心地看着小姑娘。画面的右边是明明的一家,父亲的穿着深灰,表情严肃,仿佛在沉思着什么;旁边是她的妈妈,穿着浅灰色的衣服,面带微笑;他们的面前是本文的主人公小女孩盲童明明,头上扎着漂亮的黄色蝴蝶夹,鹅黄色的毛线上穿着灰色的小马甲。明明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她右手托起一枚鲜红的西红柿。明明的前面是一个蔬菜摊,红红的西红柿,绿绿的黄瓜。整个构图呈三角形构图,明明托起的西红柿如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好处于画面的中心,给人强烈视觉效果。明暗色调的变化衬托了人物的性格,父母亲穿着的灰色调,体现了生活的艰难;作者的穿着,裤子的灰色条纹,暗示了作者的思绪混乱和心情的灰暗,而上身的绿色正反映了心情的变化,逐渐变得开朗。明明灿烂的笑容不正体现了开朗的性格。明明的笑脸就是“番茄太阳”突显了本课的主题。通过这样的解读。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教会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
此外课文的的插图在训练说话和训练习作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因篇幅有限,不作过多探讨。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起着锦上添花的作A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用好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内涵,让插图走近学生,走进我们的课堂,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将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添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 袁浩,王向东.《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2012.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 《教师报》,2014.
【关键词】理解词语 走进文本 训练朗读 发挥想象 审美能力 训练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些老师忽视。究其原因,一是多媒体的普遍运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插图;二是插图在许多教师的印象中渐渐被淡化。这就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了充分利用课本是上丰富多彩的插图呢?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几种做法。
一、插图配合理解词语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些课文中的许多词语很抽象,再加上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因此,教学中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观察插图不失为一种直观、简便的教学手段。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4课《东方之珠》一课中。学生对“鳞次栉比”等词语难以理解,老师光靠嘴巴来说,又难以说清楚。课文插图中正好画有好多高楼大厦,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排列着,而且很整齐。此时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理解词语的鲜活资料。于是让那学生观察插图,结果学生发现:这些高楼大厦排列很有次序,看起来虽然很密,但也很整齐。于是我顺势告诉学生:像这样形容房屋,像鱼鳞和梳子齿有次序地排列着,排得很整齐,就叫做“鳞次栉比”,如此解词,方法巧妙效果好,同时也向学生传授了借图解词的方法。
二、插图加深文本理解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课文的插图也是在无声诉说和倾吐作者和编者的情感。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3课《第一次抱母亲》书中有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一个年亲美丽的母亲肩上挑着一个担子,背上背着妹妹,手上拉着哥哥,瘦弱的身躯被沉重的担子压得略显弯曲;第二幅图是病床上瘦弱的母亲已然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面容慈祥而安静,作者抱着她,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紧握着母亲瘦削的手。通过这两幅图的对比,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母亲是用她的青春和汗水独自辛苦培养着几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她已是风烛残年。看到这一幕,任何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只有那轻轻的动作体现着孩子的孝心。两幅图片,一幅是伟大的母爱,一幅是感恩的孝心。编者用心地将母爱和孝心串联在一起,图文对照读起来,更令人为之动容,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抽象干瘪的语言文字通过丰满鲜活的课文插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具体的相关情境,这样,学生获得的语言感觉也就变得丰富深切、细腻敏锐了。
三、插图辅助学生朗读
《课标》提出:“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应到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插图往往画出了最能打动人的一瞬间。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结网的情景深受启发,此时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并且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想想此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些什么呢?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几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此时再引导学生朗读,学生的读书声里自然会体现着必胜的信心。
四、插图发挥意境想象
插图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说插图是文本的补充,特别是美感教育占重要内容的课文插图。教学中,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有准确的语言把意境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次丰富。通过观察插图,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一个个文字在画面的映衬下变得有声有色,理解起来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中,关于古诗的课文,一般来说都配有插图。如《池上》这首诗,插图中画着一个头戴荷叶,身穿肚兜,赤脚站在一只小木艇上,手持一竿竹篙用力撑船的情景,小艇两侧是红荷花和绿荷叶,小艇后面还有一道没有合拢浮萍的水痕呢!让学生看着插图,看着画面,看着小娃的稚气脸庞,流露的童真童趣。如果把看图和说话巧妙结合在一起,那真是一箭双雕。
五、插图提高审美情趣
对光用文字上理解写人的文章往往比较苦涩,但课文的插图有效的弥补了这一不足,有神态、有动作、有外貌、还有服装。巧妙的构图传递着独特的信息,语文教学也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番茄的太阳》中的一幅插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插图的构图,颜色的搭配,以及人物的表情都非常传神。图片中画着:一个蔬菜摊面前站着四个人物,插图的左边作者卫宣利拄着拐杖,穿着紫灰条纹相间裤子,上身穿着的是浅绿色的上衣,开心地看着小姑娘。画面的右边是明明的一家,父亲的穿着深灰,表情严肃,仿佛在沉思着什么;旁边是她的妈妈,穿着浅灰色的衣服,面带微笑;他们的面前是本文的主人公小女孩盲童明明,头上扎着漂亮的黄色蝴蝶夹,鹅黄色的毛线上穿着灰色的小马甲。明明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她右手托起一枚鲜红的西红柿。明明的前面是一个蔬菜摊,红红的西红柿,绿绿的黄瓜。整个构图呈三角形构图,明明托起的西红柿如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好处于画面的中心,给人强烈视觉效果。明暗色调的变化衬托了人物的性格,父母亲穿着的灰色调,体现了生活的艰难;作者的穿着,裤子的灰色条纹,暗示了作者的思绪混乱和心情的灰暗,而上身的绿色正反映了心情的变化,逐渐变得开朗。明明灿烂的笑容不正体现了开朗的性格。明明的笑脸就是“番茄太阳”突显了本课的主题。通过这样的解读。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教会了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
此外课文的的插图在训练说话和训练习作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因篇幅有限,不作过多探讨。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起着锦上添花的作A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用好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内涵,让插图走近学生,走进我们的课堂,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将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添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 袁浩,王向东.《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2012.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 《教师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