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去哪儿了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ps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28日晚10点,我随着人流从离家十几公里的高铁站下车,这个火车站几年前刚在本市开通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这个轻工业和小商品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有许多老人却是一辈子没坐过火车,那年坐火车出行的旅游项目简直火到爆。
  小姨在出口处等我,每年回家,接我的必是小姨。她驾轻就熟地开车,告诉我今年从A城区火车站到B城区又新开了一条大路,可以更快到家。沿着港口边的大路,汽车在雾霾中穿行,我们正感叹着南方空气质量的下降,小姨突然停车,说:“哎,怎么突然出现这么多条大路?你家不是应该左拐的吗?”我有点晕,在有雾气的暗夜,我一个外地人,不能给她指明自己家的方向。于是我默默掏出手机,点开导航软件,说咱们导航吧。导航提示要直行,于是一直直行,结果开到了一个灯光闪烁的工业区,工厂的大门紧密,连个问路的人都没有。最后小姨认为我这个北京的导航软件不管用,打开了她的车载导航,就这样,车载导航提示掉头右拐,我们迅速驶离了那片工业区,最后看到一个路标的时候,小姨说:给家里打个电话吧,问下我们现在在哪里。
  被家里人指导回家后才知道,我们就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打转,彻底迷失。小姨感慨:“你家我每年少说也要来四五回,怎么路修得这么快,完全不认得了!”对于一个在外读书工作多年已经被视为外地人的我来说,我的迷失还情有可原,但是一个本地人,在她原本以为熟悉的地方表现出如此茫然不知所措的凌乱感,只能说:不是不明白,家乡变化快!
  当然变化这个词,前缀加个家乡几乎成了固定搭配。谁小时候没写过几篇“家乡变化”的命题作文啊,谁没大发过“政策好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类似这样的感慨和议论?话是不错,只是除了议论,好像离生活细节太远。当然为了考上大学,要考那么多试,写那么多命题作文,每一篇都呕心沥血要求生活细节那是不现实的。聊以自慰的是,上了大学我们有了一些弥补遗憾的机会,听说2014年有不少高校给大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就是“家乡变化”, 还有的要求同学们回家给老爸老妈洗个脚做个饭啥的,貌似很小学生水平,其良苦用心就在于教导我们:人回去了,心也要回去。
  既然心回去了,干脆手眼并用,重新看下真实的社会,记录家乡变化里的人和事吧。
  所谓“近乡情更怯”,一个人不管在外面过得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文艺清新兼小资,回到家,就是隔壁他二叔家的小侄子或小侄女一枚。至于父母鬓角那平添的白发,虽乍看有些触目惊心,几天后,便也习惯了。都说时光是把杀猪刀,当全国人民热泪盈眶地追问时间去哪儿了的时候,才惊觉,这在我们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乡变化的种种情节里,悄悄埋藏了儿时记忆的线,顺着这条线,你发现在你原本熟悉的家乡:交通拥堵了,雾霾普及了;以前一枝独秀的少年宫被爆破了,原本流连忘返的新华书店落伍了;街口修鞋的大爷不见了;你老妈兴高采烈地去广场跳舞,正式加入中国大妈队伍,你奶奶则捧着你的iPad宅在家里玩游戏;你想出门打个蹦蹦车,你老爸却坚持让隔壁二叔家的孩子开车送你去拜年;你以为同学聚会就是到豪华酒店胡吃海喝互相攀比,结果人家却带你去了海鲜排档跟你推心置腹;你正在逛着庙会感慨物价贵了年味淡了的时候,却看到摊主默默递给清洁工大哥那串烤羊肉串……这种面临变化时的错愕、不适、茫然、担忧、惊喜乃至幸福等等一切感觉,映射出的是时代碾过青春与记忆的痕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热闹与孤独,高企的楼盘与房价,仍然坚守传统的人和事,曾经熟悉的街道、摊子、木头燃烧的香气和食物,对未来的不确定选择……
  面对时代变化,我们产生的情感,也比命题作文要复杂得多,也许是我们真的长大了?
  在本期一幅幅90后看家乡变化的摄影作品和一个个背后故事里,惊觉我们在看变化的同时,变化也在看我们。虽然感慨的和感动的都是一些细小的事情,但真实而不装的人生不就是我们的追求吗?
  最后我们作了稍显深刻地追问,记者深入拉什海农村问那些返乡的同学们:面对家乡的变化,坏境污染也好,经济发展也好,你的未来和生养你的土地的交集在哪里?有的同学虽然表达了对家乡的爱,但说到将来还是要在大城市生活的;有的同学则给出了十分矛盾的答案,离家久了,终于还是将自己定位为过客。
  感慨也罢,惊喜也好,家乡人还会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而我们返回城市时,仿佛要面对的问题更多。这一场重新检视家乡变化的行动,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或许改变就在你我的心里,谁知道呢?
其他文献
我爸是个很严格的人,曾经当过老师,总爱对我说教。我妈则是很随和的,我的一切要求,她都很纵容。正是这样对比鲜明的他们,才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爸爸的儿子  我还小的时候,虽然不懂事,但知道爸爸是个官,有很多的朋友。我的叔叔们是做生意的,他们几个大人都很好面子。  我的老家茂名有个新年习俗,叫“年例”,意思是“一年一例”。在这一天,村子里的各个家庭都会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到农村的家里大吃一顿,庆祝新
女生困惑多  作为女生我的困惑比较大,尤其在择业的时候,矛盾很多。一方面我想谋求自身发展,因为骨子里是个敢想敢干的人;另一方面又不想彻底抛开家庭,因为我真的需要一个正面力量来支撑我。这种矛盾困扰我很久,也非常影响我的择业过程。此外,学理工科出身的我在保送到中科院读研之后,对自然科学的学术氛围比较失望(就国内而言),但是具体到实际问题上,这方面的背景又是我的优势,我怎么才能利用我的优势跳出这个圈子呢
姑且称他们是大学赢家吧,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功利,  他们自己也未必喜欢被这么叫,仅是取其中的意思。  说他们是大学赢家,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我刊主办的“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获奖者或提名者。  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10年,教育部等单位作为指导单位,是一项全国优秀大学生的评选活动。  每年有几百所大学将最优秀的学生推荐来,他们是各个大学的一张张名片。  而能从几百人上千人中脱颖而出,入围前20提名,成为
双十一全民购物大狂欢之后,我的好友跟我视频,美滋滋地向我晒起了她网购的一大堆战利品,在学校的宿舍里堆成了一座小山。好友无不遗憾地跟我说:“你们英国那儿太落后了,连双十一都没有,要是在国内,我还能帮你囤几包卫生纸。”其实我的内心在窃笑:亲,虽然欧洲没有“双十一”,但我们还有一年两度的打折季呢!  黑色星期五四百米长龙  如果说,在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欧洲大陆,有什么能够让宅在家中的中国留学生们走出家门去
我的作业——只算英格兰籍球员进球的英超积分榜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是的,《纽约时报》发表了我的期末作业。  本学期,我选修了数据新闻学(Data Journalism),这门课程的期末作业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HTML/SCC/JavaScript代码来编写具有新闻价值的多媒体报道,且制作成网页。在网页中同学们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动画、互动图表等对新闻内容加以阐释。教授鼓励我们做自己喜欢的,具有新闻价
北京,三伏天,下午六点依旧热浪滚滚。孟德俐结束了一天的实习,从理想国际大厦走出,正是晚高峰的拥堵时段,一辆运通110从眼前开过,加入北四环上的车龙阵,这辆公交是她回学校最便捷的工具。孟德俐并没有在站台上等车,她奔跑在人行道上,汗水很快打湿了她的短衣短裤。没过多久,孟德俐就超过了那辆运通110。从实习地到学校,4公里,乘坐公交需要40多分钟,她跑了20分钟。对孟德俐而言,最便捷的工具是她的双脚。  
又是一个周五的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132大教室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你们知道费米是谁吗?”一位带着眼镜,穿着黑外套的老师向台下的同学故作神秘地眨了眨眼,“他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00号化学元素镄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他和第一个反应堆的故事……”  你能想到吗?这位侃侃而谈的老师竟然是来自核技术与核创新专业的大四学生韩旭。从2012年起,哈尔滨工程大学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
钱学森之问一直萦绕在人们耳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的高校制订的学生学习量太重,  即学分要求太多,学生被拉入范式陷阱,影响了创造力发展。  这是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老师的回答。  卢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20年。  2014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晓宇、朱红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高等理科教育本科改革”调研中,  
他应该是在19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后开始环球之旅的,家里的财富支撑了他的梦想。我想我们现在应该也有年轻人正如他这样漫游世界。国庆期间中国游客爆买团“攻陷”东京等地,说明一个相对富裕的阶层已存在,至少其中一些家的孩子有条件实现走遍世界的梦想。而像游学、短期出境游等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以前台湾留学生大批奔赴世界各地,如今大陆留学生也遍布全球。甚至有人认为高考状元并非最好的,因为最好的去了世界名校。 
四年前,当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西安这所闻名全国的理工科大学时,  还曾信心满怀地畅想着自己将会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爱情。  然而,天不遂人愿,智商超群的我却情商愚钝,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屡屡碰壁。  毕业前,想想我的校园追爱经历,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大一:狼狈逃走  挤过高考的独木桥,终于考进了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入学第一天,就听师哥介绍说,我们学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达到了惊人的7:3,可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