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目前国内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特点、实施途径、必要性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而找出国内现有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所存在的局限,为我国今后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 体育专业
  [作者简介]王立勇(1976- ),男,四川南溪人,西华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四川成都61003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0-0117-03
  
  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和体育界专家学者在体育专业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起步较晚,特别是在体育专业教育领域对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在质和量上的研究相比国外或国内其他学科领域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都还比较匮乏和欠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已有的体育专业通识教育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今后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的文献汇总
  在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检索项“主题”,检索词“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年限“1998~2008”进行检索。
  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范围“全部期刊”,年限“1998~2008”,题名/关键词“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等进行检索;在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全部字段“体育专业通识教育”,限定年度范围“1998~2008”进行检索。对收集到的资料,以“体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主题进行归纳、整理,统计结果如下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通识教育的概述
  《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等文章对“通识教育”的由来、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含义等作了概述性的描述。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由帕卜德教授提出,首次出现在1829年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耶鲁报告》上,直到“二战”后由哈佛大学康南特校长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才算正式阐述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溯源于西方传统的注重人文与理性培养的自由博雅教育。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通识教育一词才被广泛使用,对通识教育的界定多种多样。但到20世纪末逐渐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教育思潮。
  “通识教育”一词被提出来以后,至今对其内涵的表述有五十多种。从已有的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表述及其侧重点来看,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通识教育:一是从教育性质的角度界定通识教育,如“教育广义的可被分为general和special两部分,……这两方面不能割裂或对立”。二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界定,如“通识教育是一种提供共同核心知识并注重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的一种教育”。三是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界定,如“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如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与任何职业有关的目的无关”。李曼丽在其博士论文中对通识教育的定义表述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这一概念综合概括了前面三个方面的表述,相对而言较为全面,这一定义的确定,有助于我们比较清楚地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比较和辨析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特点
  《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中指出了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上由于文化成绩的差异,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除了要达到普通专业通识教育的目标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起到补偿教育的作用。二是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横向课程结构设置,应该全盘考虑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中知识体系的欠缺来考虑知识的横向结构,尽量减少重复;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差,课程的纵向深度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层次课程,设置出一个广度和深度上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三是课程的实施上要选用适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教育手段与方法等。
  (三)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
  《寓通识教育于大学专业体育中的研究》《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等文章谈到了“专”与“通”的实践对我国大学体育院系来说,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这给予了我国当前研究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定位,并从宏观上提出了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先从“通识体育”做起,然后再逐渐过渡到通识教育。
  (四)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存在的弊端。作为我国培养体育师资的高等体育教育机构,体育自1903年建立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要求高等教育按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培养对口的专门人才,体育专业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改革,形成了专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专业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专业体育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单一。目前体育专业教育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单一性,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在这一模式下,我国体育专业教育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就造成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无个性特色,更难以谈得上创造性。(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沿着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在定位上限于“专业—行业对口”的狭窄意识,带有强烈的专业性和功利导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需要为核心来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一切围绕狭窄的专业运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明显忽视基础,忽视学科交叉,忽视人文知识。课程设计体现出“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指导思想。此外,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不注意实践环节的教学。这些都造成学生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专业面狭窄,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现象。这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体育专业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1)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李学芹在《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院校建设初探》中指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而体育专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的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考虑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统一,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也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体育专业教育指明了一个初步的方向。(2)通识教育在大学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体育专业有着广泛的研究范围,它不仅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发展,研究发掘人的潜在能力,指导运动员训练,使其在竞技体育中取得优异成绩;还研究它所涉及的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教育学、伦理学、史学等社会科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因此,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又专又博的知识体系。这样,面对众多的交叉学科,通识教育在大学体育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日益突出。(3)现代科学技术赋予了通识教育在体育科学中的发展基础和时代特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中也不断地渗透和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光学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教练员可以利用电脑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还可以根据各种数据预测出未来可能达到的成绩。现代科学技术使体育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也给大学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通识教育在体育科学中的发展基础和时代特性。
  (五)对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研究
  1.从宏观理论上对课程结构的研究。《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等文章从宏观理论上指出了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培养的目标、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等,为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方向。
  2.以实证探讨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研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的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等文章,通过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本科课程方案(或教学计划)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发现存在着以下不足: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表述缺乏操作性,目标内容缺乏整体性以及目标缺乏多样性。课程目标是编制课程方案的直接依据。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存在以上不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也表现出相应的不足:一是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二是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比重缺乏合理性;三是通识教育课程组织结构缺乏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开放性与灵活性原则以及继承性与创新性原则,论文构建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该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体育人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对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美国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特点与启示》《“台湾”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特点》等文章分别以美国三所高校的运动训练专业、我国台湾地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为例,研究了他们的特点及优势。提出了修订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加强通识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我国台湾地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源方面出现国际化现象,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通识教育观继续影响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等是我国体育专业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六)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的相关研究
  《寓通识教育于大学专业体育中的研究》《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等两篇文章提到,通识教育的实施应当有具备一定通识教育水平的师资。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也同样应该具备一定的通识教育水平,代木在《高校体育教师通识性素养与能力的探讨》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力量,体育教育的高标准、新要求,同时也给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与素质教育发展相符的新要求。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文中还指出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保健能力。因此,解决和提高教师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当今体育专业教育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三、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运用通识教育研究体育专业教育的广度不够
  目前以通识教育探讨体育专业教育的广度还不够,多数仅限于体育专业教育通识课程理论和一般理论的研究。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同样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通选课程内容只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途径,是对通识教育的部分体现,而不是全部。同样的,体育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都还停留在“通识”课程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研究,还未从通识教育的“整体”上进行研究。另外,现阶段通识教育存在着两方面的片面:一方面把某些有特定学习对象的东西,只有部分人甚至少部分人学的,也叫通识课程;另一方面把很杂、很细的东西也往通识教育的口袋里装。
  (二)未从历时的角度对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纵向研究
  国内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有横向的研究,几乎没有对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纵向研究。另外目前大部分关于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还只停留在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研究和加工整理后得出的“新课程体系”,仅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并未经过实践检验这些新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具有时效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特别是通过历时跟踪实证检验的研究目前还未涉及。
  (三)对体育专业相关教师或体育专业教师通识培训的相关研究还较少
  体育专业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应包含教师通识能力与素养的再教育和再培训体系的构建。目前在职专业教师或与体育专业相关教师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专才教育”的一些弊端(“专业—行业对口”的狭窄意识,带有强烈的专业性和功利导向等)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这一代教师身上。其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目前关于体育专业教师或与体育专业相关教师通识教育培训的研究,还停留在一种宏观构想阶段。还未就教师或体育专业教师和与体育专业相关教师通识培训的具体培养方案、计划、手段、评价标准、管理办法以及培训的课程内容等方面作相应的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研究对传统的体育专业教育存在着的弊端,体育专业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体育专业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宏观理论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已作了一定的研究,并借鉴了国内外的一些经验,也对加强体育教师通识性能力与素养的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以通识教育探讨体育专业教育的文献数量较少,研究的面较窄,深度不够,大多仅限于对宏观概念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尤为薄弱,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萌芽或起步阶段。真正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寓通识教育于专业体育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扩大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领域
  在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领域:在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并加强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理论,如概念、术语、专业特殊性、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以构建完善的体育专业通识教育体系。
  (二)对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作纵向研究
  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时效性与实用性等,还应经过实践来检验。因此,结合体育专业教育自身的具体特点对“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从历时角度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以实证研究来求证其时效性、合理性与实用性等。
  (三)加强对体育专业相关教师通识培训或再教育的研究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是否具备通识教育的能力与素养,对受教育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就教师通识培训或再教育具体的培养方案、计划、手段、评价标准、管理办法以及培训的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作相应的研究。
  (四)以借鉴方式充实和完善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体系
  当前国内外在“通识教育”领域已有较多相关研究,因此,应加强国外成熟、先进研究成果的引入与消化,同时注重广泛借鉴国内教育或其他专业领域的通识教育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进而充实和完善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要求的、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体育专业通识教育体系和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2]方丛蕙.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4]余宇.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5]李学芹.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院校建设初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6]贾雄.寓通识教育于大学专业体育中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8(1).
  [7]代木.高校体育教师通识性素养与能力的探讨[J].教书育人,2008(3).
  [8]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9]张家.通识与识通[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8).
其他文献
由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和上海新拓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31日共同申请的"一种管道插管阀的装置"和"给煤机皮带跑偏自动检测与调节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日前获得中华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所以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因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基础、使命和需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耦合是可能的。校企文化的耦合,要着重从搭建合作平台、创建仿真文化、满足企业需求等方面予以实现。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 耦合  [作者简介]李红(1966-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活动家、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擘。他一生忧国忧民,坚持维新救国,主张政治、经济改革。晚年寓居天津,全心致力于学术研究,留下了卷帙浩繁
[摘要]文章以教育公共资源在特定一代人中的分配情况为视点,选择教育基尼系数作为教育公平程度的量化指标,估算了1996~2006年间我国教育公平的变化情况,得出我国教育公平逐步合理的趋势并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教育公平 基尼系数 代际比较   [作者简介]孙泽平(1962- ),男,四川内江人,重庆文理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的一大危机。本文从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探析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针对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取代传统的客观主义教学观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必然,建构主义亦因此获得了师生的广泛认同。但囿于表达与实践的背离,建
创新型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型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群体中的弱者
陈述了传统的垃圾处置三种方法,特别是直接焚烧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垃圾处置的厌氧分级快速发酵和等离子气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达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目标
<正>Whimsical and experimental,E.E.Cummings was a popular Americanpoet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Cummings’first published work was his 1922novel The Enormous R
在当前的学员训练中,存在着一些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通过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可以提出因人施策,开展适应性的思想教育;多措并举,增强训练的趣味性;统筹兼顾,做到科学训练;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