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对话合作的兴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ts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育教学离不开智慧。怎样让语文课充满同样的魅力吸引我们的孩子呢?语文老师不妨多关注课堂教学环节中对话合作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与合作,重在学生的表达,表达各自对文本的解读,表达交流自己的收获与问题,从而使课堂发出民主和谐的声音,促进学生主动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听说读写语文素养能力的提升。关于课堂对话时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师是倾听者。与学生对话前,教师一定是深入解剖过文本,对文本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而且,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已有充分的预设。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更多的是聆听,关注,微笑是他(她)的表情。不急于答疑与解惑,但透过学生的表达,思辨性地分析学生困之根,惑之源,并准确地丈量学生个体阅读的差异,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中的对话合作环节,以设疑解疑为突破口,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表达,主动合作交流的意識,从而提升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如何多途径地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对话合作的兴趣,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思考。
   一、在情节空白处设计话题
   《台阶》(苏教版九上)中,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的父亲在新台阶造好后变化明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个性,品味出“台阶梦”实现后父亲的变化,笔者用心在情节空白处设计话题。文中提及:“以前他可以在青石板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闪了腰之后,他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小说并没有提及父亲“偶尔出去”遇见了什么样的人和事,只是点到“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题目设计: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人物进行合理地情境想象,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偶尔出去,
其他文献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营销最重要的内容并非是推销,推销只不过是营销冰山上的顶点。”如今,许多人把市场营销等同于推销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推销并非是营销,推销仅仅是市场营销的内容之一。  可以说,市场营销是对市场的调研、数据分析、客户信息反馈于一体的行业,而销售只是针对客户的需要提供他们所要的产品,只对产品进行买卖。  市场营销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应用型学科,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培
最近读了两本很有意思的书,一本是倪萍的《姥姥语录》,另一本是白岩松的《幸福了吗?》。  书柜里正好也有倪萍和白岩松多年前的作品《日子》和《痛并快乐着》。读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能看见岁月和经历在他们心上的印迹,看出这一切赋予他们的礼物,那就是倪萍的淡定、从容,白岩松的深邃、哲理。  先说说倪萍的《姥姥语录》。  倪萍99岁的姥姥是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在生活的“大学”里,聪明能干、明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