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国与我们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hu1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晓丽是军人,约定俗成地被称为军旅作家。她没有大红大紫过,但她仍然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小说家。她的《楚河汉界》《云端》《杀猪的女兵》《俄罗斯陆军腰带》《阅读父亲》等作品,在读者和批评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好评。这些作品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们的精神品质也如“云端”般的意象,在云卷云舒大气磅礴的气象中,有一种高山雪冠般的品格存在。这既与她创作的题材有关,也与她个人的理想和内心期许有关。但是,读到《陈志国的今生》的时候,我不能说是惊讶也确有些许惊诧。马晓丽的题材经常写到生死,《陈志国的今生》亦如是,小说的开篇是这样的情形——
  陈志国是在天放亮时咽气的,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守在身边。
  前半夜,陈志国一直在嚎叫,声音凄厉而惨烈。我不忍卒听又束手无策,只能不停地抚摸他。陈志国趁势抓住我的弱点,以他一以贯之的顽劣秉性,不依不饶地死缠着不让我撒手。只要我的手在他身上,他就安静下来不吭气了,但只要手一离开,他立刻就开始大声哀嚎,连一秒钟都不间隔。这样活活折腾了大半夜,就在我支撑不住眼看要崩溃了的时候,电话铃响了。
  电话是女儿打来的。女儿与陈志国感情最深,听说陈志国不好决定明天一定回来。然后嘱咐母亲替她把《金刚经》放在陈志国身边,再点上沉香云云。这是《陈志国的今生》开头的文字。初读这段文字,无论是谁,都会对陈志国和守护者的痛苦深感难过或不忍:陈志国就要离开人世还这样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哀嚎、撒娇、不依不饶,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人间的流连迟迟不忍离去,待到咽气时已经“天放亮”了;这时的守护者被折腾了大半夜,已几近崩溃。这个生死离别的场景确实惊心动魄。可这个陈志国究竟是谁呢——陈志国是一条抱养的狗,这是一篇关于狗的小说。
  作为狗的陈志国长得漂亮。无论人还是狗,漂亮总是讨人喜欢。人被狗的漂亮“拿住”,也只有真心喜欢狗的人才会体会。于是,陈志国就这样走进了主人的家庭生活。但是陈志国毕竟是狗,它不仅不喜欢被围观、被骚扰,甚至突然翻脸发脾气。进门的第一天,陈志国狗的主体性便彰显出来:它坚决不睡主人特意给它买的小床,一定要睡在主人的大床上。几次拉锯战,陈志国完胜:它不仅获得了睡在大床的特权,而且一定睡在主人夫妇之间;陈志国还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甚至抓伤主人皮肤;主人看电视,陈志国也一定要坐在两个主人之间,而且在“第一主人”那里争宠,母女都要让着陈志国。一段时间过去后,主人对陈志国的评价是“除了长得漂亮没第二条优点”。陈志国的“问题”愈演愈烈:主人一出门它就要求“同去”,不被允许就在主人走后大哭大闹,然后花样翻新地“报复”:拉屎、撒尿、“打??腻”——每次回来见到的都是一身狗屎满屋臭气,主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主人后悔了,后悔把陈志国这尊大神请到家里。终于有了一次“放逐”陈志国的机会:主人一家要去三峡旅行,带陈志国实在不方便,便托一个朋友的亲戚照管。大家都很放心,甚至有了解脱感。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陈志国离开了主人却没有离开主人的生活。就像发生过的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它并没有结束,仍在影响着当下生活。陈志国就这样像幽灵一样一直在主人的情感生活中。
  小说的高潮在主人重新找到陈志国的那一刻。陈志国寄养在朋友的亲戚家,但这位亲戚嫌陈志国毛病太多,于是就送了人,而且是偏远的乡下。找到陈志国并不困难,说几句好话、给些钱也就放了陈志国。主人见到陈志国时,它在一群鸡鸭鹅之间,龟缩在角落里——
  我激动地大喊:陈志国!陈志国!陈志国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突然像发炮弹似的弹射过来,咣当一声撞在了门上。紧接着,陈志国就开始疯狂地往门上冲撞,在门上抓挠,拼命想要出来。我们俩隔门相望,我一声一声地叫,他一次一次地冲撞。……幸亏大门下面是土地,陈志国才有可能钻出来,但他是太急切了,到底还是生生地把后背蹭掉了一层皮。一钻出来,陈志国就扑向我的懷里,我一把抱起陈志国,眼泪哗哗地往下流。陈志国倒没哭,他只是非常非常紧张,两只小手紧紧地抓住我,一副誓死也不会再松手的架势。才半个月不见,陈志国就变得又瘦又脏。我摸着他瘦骨嶙峋的小身子骨,心疼地一个劲儿地对他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这一情形不啻惊雷滚地骇浪滔天——那不只是久别重逢,也不只是挂碍顷刻释然,而是犹如一场冤案终于平反,一场误会终于大白,一只无望的危帆终于到达了港湾——令人喜忧参半的陈志国终于得救了。当然陈志国从此也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者说,陈志国的“创伤记忆”改变了它的性格——它因恐惧而屈从:它不再上大床睡觉;过去走路横冲直撞,现在是蹑手蹑脚地溜着墙根走并且目光惊恐;以前吃饭挑食,现在盆光碗净还私藏食物;做错了事之后,它有知错就改的表现。当然,陈志国变化最大的还是眼神,“过去,陈志国的大黑眼珠子明亮清澈,坦荡放肆,从不回避躲闪。现在陈志国的眼珠子虽然还是那么大,还是那么黑,但目光中显然缺少了生气。”后来陈志国终于双目失明了。失明后的陈志国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陈志国活了十七年,已经是个长寿的狗了。
  《陈志国的今生》最感人的,是写到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马晓丽说:“从那以后我才发现我变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对生命的感觉不一样了,陈志国就像是一把为我量身定做的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了我包裹着内心的外壳,锉薄了我的心包膜,让我的心变得格外地敏感,格外地柔软了。”(见本期马晓丽关于《陈志国的今生》创作谈《所有的卑微》)在我看来,小说的精彩,就是对陈志国——狗的习性、情感等诸多细节的生动描摹,以及小说在节奏等方面的掌控。比如陈志国进入家庭带来的烦乱,陈志国离家后家人旅途的默然,陈志国归来的悲喜交加,然后是陈志国黯然的暮年。一波三折的讲述,使陈志国的今生今世风生水起,一如普通人平凡也趣味盎然的一生。这一点,《陈志国的今生》几近小说情节设置的教科书。
  我们的文化对狗的态度大概历来不好。这可以从语言中得到证实:鸡鸣狗盗、狗头军师、人模狗样、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狐朋狗友,凡是与狗有关的词语,几乎没有褒义的,要想贬损什么,狗倒是大可派上用场。但另一种文明不一样,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这一认知,我们可以在加思·斯坦的《我在雨中等你》,石黑谦吾的《再见了,可鲁》,努阿拉·加德纳的《友如亨利》等作品中可见一斑。我们小说对狗的情感变化,大概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比如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的《远村》、陈应松的《太平狗》、欧阳黔森的《敲狗》、迟子建的《穿过云层的晴朗》《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李兰妮《我因思爱成病》等。这些作品对狗的情义、狗的忠诚以及狗的人格化的想象,都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或者说,对待狗的情感,我们同另一种文明在逐渐接近。但是,在这样的小说环境中,马晓丽的《陈志国的今生》还是不一样。她的陈志国,不是隐喻,不是比附也不是象征。她是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狗的世界,以无比真实的细节描摹和刻画了作为狗的陈志国的今生今世。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陈志国的今生》就是一篇关于狗的小说。但是,这又不只是一篇关于狗的小说,它同时也与我们有关。陈志国除了动物的属性与我们不同之外,在马晓丽的理解中,人性与狗性、我们和陈志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有卑微的心理,都有与生俱来的对习性的抗拒——我们缺乏什么就要凸显什么。无论合理与否,我们潜在的诉求是需要体恤和不被冷眼,希望远离或没有傲慢和无视。狗性和人性一样都有弱点,这又是多么可以理解的弱点。当然,狗性大多是本能的,我们是通过对狗的认知来理解狗的。因此,《陈志国的今生》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小说的思想品性。这篇小说和马晓丽以往的创作比较,在题材上可能大异其趣,但其内在精神却仍在一个谱系里。这就是对人类文明基本价值的维护,对自由、平等的恪守,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弱势生命的悲悯和同情。这种悲悯和同情,没有建立在等级关系中,没有人的优越、施舍和傲慢。在对狗的理解过程中,人却可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人本身。这个情感交织过程中蕴含的理性,就是《陈志国的今生》要告诉我们的吧。
  责任编辑 张颐雯
其他文献
一  电话铃第一声响起,我便在战栗中惊醒。打开台灯一看,石英钟指着零时十分。我不敢接电话。我知道这个时间的电话内容基本上没什么好消息。作为团政委,我怕团里出事儿;作为老大,我怕老家出事儿。等第三下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犹豫着接了电话。是大弟从老家打来的,声音跟以往有很大差距:“大哥吗?咱娘不行了……”  自大弟家安上电话,轻易不打一次,打过来基本上都有事儿,有好事儿的时候极少。娘长年生病,我每天都过得
午饭过后,我坐在圣莫妮卡海滩的栈桥码头上,被大太阳晒得昏昏欲睡。我在等国内来的客人们从海滩上拍照回来,然后送他们去洛杉矶国际机场,赶下午四点直飞北京的飞机。6岁的小女儿珍妮在不远处跟一个小贩玩,那是一个常年在这里兜售贝壳的菲律宾人,她的那些漂亮的形状奇异的贝壳,对小孩子有无限吸引,每次珍妮来这里,最后她都会从菲律宾人那里买一两只贝壳回去,无论我怎么跟她解释都没有用。这些贝壳大部分是亚洲进口来的,根
长篇散文《青梅》,可以视作作家蒋韵的私人叙事,也是作家饱含深情的泣血之作。通篇并没有千回百转的曲折故事,可是读完却令人唏嘘不已。蒋韵的文字一向很节制很干净,但是在这篇散文中却有些铺陈,看得出她想讲的太多太多。记得蒋韵曾经说过,她的奶奶、妈妈都喜欢“讲古”。现在轮到她“讲古”了。她在文章最后,明确写道,此文就是写给她的外孙女的。“等她长大了,我一定不在了。或许她还没长大,我的记忆已经如同我母亲一样死
南焱的这部《青铜爵》,括弧里注明了“1992~1997湖南小镇少年纪事”,等于把作品的取材、题旨、内容乃至时间、地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与交代;作品开头那首同名小诗,则先声夺人般,以毫不隐晦的意蕴,与作品及其内涵前后呼应。看作品末尾,小说写于2000年,改定于2016年,其间相隔十五六年,想来酝酿的时间一定更长。作品的叙述有着明显的纪实风格,因此在我看来,作品里的“我”或隐或现着作者的影子,故事或者也
我爱我的祖国,没啥可笑的  我的祖国很老了,足足有五千年  大部分时间都被某些个人占  有了  才有神仙和皇帝纷纷登场  表彰自己的功绩  祖国两个字被冷落在一边  偶尔被捡拾起来  抖抖灰尘,泛黄的字体立刻充  血起来  站得方方正正  太阳般照见受尽蹂躏的人民  我爱我的祖国,五千年了  祖国第一次属于人民  还是不久前的事  第一次听到是人民创造了祖  国的历史  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才是当家 
A   桃花汊的刘五儿近年来悲喜交加,五味杂陈。   刘五儿今年三十岁,本来是一个老实巴交的青年农民,据说他十八岁学耕田时,走在母牛后面,不经意间看到牛尾巴下面那个部位,脸涨得通红。于是想了个非礼勿视的措施,摘了一柄荷叶用吊绊子草系挂于牛尾,别人见了感到奇怪,问他搞的什么名堂?他红着脸说是为牛遮阴,意思是遮挡太阳的暴晒,别人听了愈加笑得厉害。于是,人们便送他一个外号“刘遮阴”。   去年,有
穆干事在社会复杂观念冲击下,面临裁军三十万的进退去留压力,他迷茫、他困惑,他既想靠走关系,也想好好干工作实现个人愿望。可现实的迷雾一时障眼,他的梦想能实现吗?  穆干事与机要处方参谋一起吃夜宵,彼此都很投缘,气氛自然蜜水一样乐融,觥筹交错间获知一条惊天消息:自己所在的宣传处要与保卫处合并了,这次精简整编,省军区政治部也就动了这两个处。嘿嘿,真是怕什么便会来什么!  夜市上人声鼎沸,好一派热闹光景。
门是半掩着的。刘小丽进来时刚要关,卞老师说,不用了。卞老师的办公室很挤,到处堆满了东西。虽然进了门就一直低着头,缩着身子,但刘小丽还是莫名地觉得自己占了房里太多的空间。她把扣着的双手合得更紧些,又下意识地并了并腿。她一直站着,卞老师让过座,但旁边的椅子上躺着个电脑包,还搭着卞老师的西服外套,卞老师让座时没有起身收拾,她便只好站着。卞老师也没再让。刘小丽以为谈话很快就会结束,卞老师也说了,他一会儿就
当诸多大城市趋之若鹜建造那些风格类似的玻璃幕楼群时,松花江北那片荒芜之地却惊人地矗立起一片线条复杂的古建筑群——还是两年前,我在这里听说专家们要给市长写信,希望成立哈尔滨音乐学院。哪里会想到转眼之间,就有了拔地而起的这片辉煌,怎能不为之惊叹。拜占庭式的圆顶、巴洛克式的曲线、哥特式的穹窿……每一栋建筑都是复古宫殿式的,蓄满内韵,且含而不露。   傍晚时分,院区惊现绚丽晚霞,辉映在楼间拱门的穹窿处,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既身处其中,又恍若梦呓。他们是我的亲人,与我血脉相连。我不说出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又不仅仅是我的亲人,是在命运河流泅渡中每个人的亲人——他们是人间灯火中最孤独、最寂寥,又最寻常、最温暖的那一屋灯。一   湘乡,古名龙城,是“湘军”的发源地。这里,每一处炊烟都顽强生长着;这里,无数人间的故事,在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交迭中静静流淌。涟水河从南至北穿境而过,入湘江,进洞庭,跟随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