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奇昆虫的美丽传奇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人用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物产来命名东西方贸易通道,足以说明这种物产对于中国多么具有代表性,也足以说明它给外国人留下了多么难以回避和抹去的印象和记忆。
  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篇章,就有关于丝绸的故事。
  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待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愈抽愈长,嫘祖便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在江苏苏州盛泽镇现仍存有一座建于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的先蚕祠,是目前仅存的祭祀蚕桑文化的祠庙,一直到1949年以前,还能在很多养蚕区看到一些跟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也供奉着“先蚕”嫘祖。
  在苏州的祥符寺巷还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奠祖师轩辕黄帝的地方。在苏州的民间传说中,嫘祖则成了轩辕黄帝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被民间蚕农亲切地称为三姑娘。传说轩辕黄帝在天庭十二神兽帮助下,发明了织丝的织机,又从三姑娘梳头的篦子上得到启发而发明了筘篾,使经线在织造过程中不再被割断。
  从出土实物来看,在中国,蚕茧的利用,家蚕的养殖和丝绸的生产,早在新石器时代 (大约1万年前至距今5000多年)就已经开始了。
  1926年春天,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其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据专家研究,古人切割蚕茧的目的可能是要吃里面的蚕蛹。所以,推测这时的蠶茧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可以抽丝织衣。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距今7000年前)遗址中出土了一个盅形雕器,在这件文物上刻有四条蚕纹,仿佛四条蚕还在向前蜿蜒爬行,头部和身躯上的横节纹也非常清晰,应是一种野蚕。
  1984年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一处仰韶文化(距今5000多年,以彩绘陶器为特征)遗址中发现了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有浅绛色罗,组织稀疏,这是迄今发现北方最早的蚕丝。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出土有大量陶质、石质的纺轮和纺锤等工具,如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遗址、公元前4000余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以及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存,距今5600—6700 年之间),临潼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4400年)等,都有刻纹的纺轮出现,有的呈扁圆形,有的呈鼓形。而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距今4800年)中,纺轮造型更为丰富,而且有些还加以彩绘。纺轮主要是用来纺线的,之后又出现了带有机械性质的纺织工具。

  1975年,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不仅出土了木制、陶制的纺轮,还有引纬线用的管状骨针,打纬用的木机刀和骨刀,以及绕线棒等,其他形状各异的木棍,很可能也是原始织机的组件,如木机刀和卷布木轴,提综杆等。此外还有公元前2000前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骨梭,梭是穿线织布的工具,有了梭,就会比用手牵着纬线去穿经线容易且快捷得多。
  从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一件战国铜壶上,可以看到一幅采桑图。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四川即已享有“天府”之誉。而早在夏商(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期,蜀地也有蚕丛、柏灌、鱼凫相继为王,“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史记》记载黄帝育有两子,二子叫昌意,昌意后取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高阳即颛顼,继承了黄帝之位,蜀人是高阳的子孙。传说中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始祖,蜀人继承了这份事业。古蜀国的第一代君主叫蚕丛,可见这个部族是以蚕为图腾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有一些龙的图案,也有一些龙型的附件,这些龙的形态与中原青铜器上的龙不同,身体像蚕,可能与蜀地的蚕崇拜有关。
  1958年浙江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它的发现使湖州丝绸的历史前推4700年,成为世界丝绸最老的寿星。这块绢片呈黄褐色,为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均由20根单蚕丝并合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为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45根。专家们据此推断当时可能已有原始的织机。这个年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湖州出土的丝绸实物,说明至少在那个时代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养蚕缫丝织绸了,丝绸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丝绸是中国文明最早的伟大发明之一。而湖州也因为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被誉为中国丝绸真正的故乡。
  如果说中国茶叶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神奇的树叶的话,那么,蚕恐怕就要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神奇的虫子了。由蚕吐出天然纤维,再人工织成衣服的面料,丝绸直到今天仍然是最环保最天然的纺织品。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尽管人们交易的货物不仅有丝绸,还有茶叶、瓷器、香料、象牙等,但是丝绸一直是中国最华丽的名片。在货币没有发明之前,丝绸还一度充当起了国际结算货币。丝绸被西域的商人转手卖到欧洲,价格最高竟然暴涨800倍。
  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到湖州,在游历中写道:“这里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可见湖州丝绸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清咸丰元年(1851年),英国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商人徐荣村寄送的12包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辑里村的“荣记湖丝”,一举获得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的金银大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1910年,湖州丝绸参加南洋劝业会获超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获奖,1929年,参加全国首届西湖博览会获特等奖。当时西洋贵族均以穿湖州丝绸为荣,英女王身上所穿的就是湖丝长裙。清朝皇帝的龙袍也均以湖州丝绸织造。   南充、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中国四大丝绸之都。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織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
嫘祖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于公元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的:传说几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工作的僧侣将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从中国带出,并辗转到达君士坦丁堡。
  欧洲人第一次见到丝绸,是在与安息人的一场战役中。有文献记载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是在公元前53年。当时罗马“三头政治”之一的执政官克拉苏(Marcus Licinius Crassus Dives,公元前115年—公元前53年),在就任叙利亚行省总督不久就匆忙率军远征帕提亚即安息。在卡莱尔,罗马军团与安息人发生大战。天当正午,交战正酣,安息人突然展开鲜艳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军旗。由于这些军旗耀眼刺目,再加上罗马人本来就是疲惫不堪,所以他们很快就全线崩溃,安息人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卡莱尔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克拉苏阵亡,他的儿子也在战场上捐躯,有两万多名罗马士兵血染沙场,另有1万名士兵被俘。“在卡莱尔战役中,安息人就这样大获全胜。这是罗马人发动的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那些在关键时刻扰乱罗马军心的彩色军旗,就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可见丝绸在那时已为安息人广为应用。但这是有记载的罗马人第一次见到中国的丝绸。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写道:“至于那些在这次毁灭性战役中使罗马军团眼花缭乱的、绣金的颜色斑斓的军旗,历史学家弗罗鲁斯(Florus)认为这就是罗马人前所未见的第一批丝绸织物。”
  丝绸由中国人发明,不过最早时,只有帝王和贵族才能穿丝绸衣服。普通人只能穿麻织物做的衣服。棉花作为外来物种,到宋代以后才在中国大规模种植。棉纺织业和棉布从宋代以后才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中。
其他文献
横亘于年龄之间的,也许并没有真正的代沟。日本女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或许就能为我们证明这一点。在人性的那个最脆弱的点上,总是能将原有的那些偏见无形地融化。青山的这个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故事,所以才能一举荣膺日本第136届芥川龙之介奖。  前些天刚好有一段空下来的时光。也刚好收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寄来的这本《一个人的好天气》。因为作者生于1983年,于是就更想知道如此年轻的作家何以能夺得如
2019年,一颗距离地球900光年的炽热的气体行星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這颗行星被命名为WASPl21-b,其表面温度极高,大气层中充斥着重金属气体。WASP121-b的表面温度是在它之前已知的最高地外行星表面温度的10倍左右。它的大气层被恒星巨大的引力扭曲,整个行星的外形看起来就像一个橄榄球。  WASP121-b属于热木星,比我们太阳系木星还重12%~24%。科学家在WASP121-b大气光谱中
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本名玛丽·斯克洛道斯卡,出生在波兰华沙,求学巴黎,后与法国著名科学家皮埃尔·居里结婚。1903年她和居里一起,因发现放射性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居里在车祸中罹难。1911年,居里夫人因分离、提纯镭元素而独揽诺贝尔化学奖。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这些头衔让她享誉世界。  1937年,居里夫人的次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在波兰的某处,有个名叫太古的小镇,它位于宇宙的中心,由四个大天使守护着村落的东南西北四个边界。“倘若步子迈得快,从北至南走过太古,大概需要一个钟头的时间,从东至西需要的时间也一样。但是,倘若有人迈着徐缓的步子,仔细观察沿途所有的事物,并且动脑筋思考,以这样的速度绕着太古走一圈,此人就得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从清晨一直走到傍晚。”在这里,人们生活其中,却又无法逾越。那些自以为走出太
尊敬的希什马廖夫市长先生:  写这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帮助!  我是星野道夫,20岁的日本学生。对于阿拉斯加绝佳的自然景致和奇妙的野生动物,我真的特别感兴趣。  今年夏天我打算到阿拉斯加旅行,如果可能的话,很想到希什马廖夫去待上一个月,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可是在那儿我谁都不认识,所以烦请您帮我介绍一户寄宿人家,我想了解阿拉斯加的自然、野生动物和那里的生活。  就写到这儿吧,请您原谅我蹩脚的英语,切
自2009年末以来的“欧债危机”给处于欧元区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各国都损失严重,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尤其是希腊,经济形势严峻:背负巨额债务,国内失业率大增,青壮年失业率甚至高达40%。而德国经济发展强劲,—直以来都是这个17国组成地区的主要亮点,占欧元区经济总量的1/4,成为欧元区名副其实的“救市主”。这种鲜明对比,除却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差距之外,恐怕也与两个民族迥异的工作
普罗旺斯抒情诗的重要性尚未为国人所认知。20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曾说:“最令我们关注的两大抒情诗传统是希腊诗歌和普罗旺斯诗歌。从第一种几乎诞生了古代世界的所有诗歌,从第二种几乎诞生了现代所有诗歌。”著名文化史家克里斯托弗·道森也说:“普罗旺斯诗歌不仅对西方文学,而且对西方行为标准将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中世纪史学权威约翰·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里则说:“时至12世纪,普罗旺斯的行吟诗人在歌唱爱情
冬,不战而退,春,不請自来,你方唱罢我登场。悠悠天与地, 柳绿桃花红, 原来柳无意,桃花本无情, 因为它在,它也在, 眼看见, 存脑海,所以印象, 所以多想。春天多美好,心舞总妖娆,苍天如旧,日月更新,寄语轻风桃花柳丝。【作者】任红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天津桃花堤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但是,人们往往记住了成功的男人,而那个在背后的女人,会在历史的烟尘中消失无踪。说到娜芭尼闼·黛芜·森,很少有人知道她是谁,如果把名字换成另一个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或许很多人会有如雷贯耳之感。而娜芭尼闼,曾经是阿玛蒂亚·森背后的那个女人。  娜芭尼闼·黛芜·森,1938年出生于孟加拉一个著名的诗人家庭,父亲纳仁德拉·黛芜,母亲拉达拉尼
柴河·月亮小镇,位于内蒙古东部扎兰屯市西南175公里,西距阿尔山市160公里,东距黑龙江的齐齐哈尔200公里。应该说,柴河是个小地方,没名气,游客不多,旅游设施也不完备,高档旅馆亦无,我也是去著名的阿尔山偶尔路过才认识她,从此喜欢上这个能看见月亮的小镇。  柴河·月亮小镇,很有诗意的名字,就是因为柴河附近有个圆圆的湖,从远处看水汪汪就像是一圆月亮。我见她是在一个寒冷的雪后,无痕的雪给我指路,栈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