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期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非常关键。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层次:①A类:即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②B类:能掌握所学知识,但学习兴趣不大,不主动。③C类:厌恶学习,接受能力较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情况,结合各学科的知识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实施分层教学,既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又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层次,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吸收。一般来说,对C类学生,往往他们的目标是了解或理解教材上的内容,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B类学生做到熟悉各个知识点,并且能灵活运用;A类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点要做到灵活运用,并且能向纵深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实行课堂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得。课堂教学的分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前预习方面。要求C类学生阅读并了解教材内容,勾画出不懂的问题。B类学生做到理解并熟悉教材内容,基本能完成教材练习,A类学生做到掌握教材内容,顺利完成教材习题。②课堂提问方面。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且要方式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问题的同时有收获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③课堂练习方面。每一堂课,教师都应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我们可以采取补充、发展、深化等多种手段进行练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在练习中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及时查漏补缺,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④课后作业方面。课后作业的布置更应该体现出对应的层次。C类学生,以做基础题为宜。B类学生,可以适当留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对基础知识起到补充、综合的作用。对A类学生来说,则应该加深、加宽,进一步深化。但是,留作业有一个宗旨,就是一定要科学、合理,不能太多。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小学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去实施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基础,通过促进学生参与,逐步形成一种体现学生行为动力的有效学习机制,建立良好的学习循环,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深州市东安庄学区枣科学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非常关键。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层次:①A类:即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②B类:能掌握所学知识,但学习兴趣不大,不主动。③C类:厌恶学习,接受能力较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情况,结合各学科的知识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实施分层教学,既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又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层次,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学生吸收。一般来说,对C类学生,往往他们的目标是了解或理解教材上的内容,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B类学生做到熟悉各个知识点,并且能灵活运用;A类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点要做到灵活运用,并且能向纵深发展。
课堂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实行课堂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得。课堂教学的分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前预习方面。要求C类学生阅读并了解教材内容,勾画出不懂的问题。B类学生做到理解并熟悉教材内容,基本能完成教材练习,A类学生做到掌握教材内容,顺利完成教材习题。②课堂提问方面。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且要方式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问题的同时有收获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③课堂练习方面。每一堂课,教师都应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我们可以采取补充、发展、深化等多种手段进行练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在练习中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及时查漏补缺,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④课后作业方面。课后作业的布置更应该体现出对应的层次。C类学生,以做基础题为宜。B类学生,可以适当留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对基础知识起到补充、综合的作用。对A类学生来说,则应该加深、加宽,进一步深化。但是,留作业有一个宗旨,就是一定要科学、合理,不能太多。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小学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去实施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基础,通过促进学生参与,逐步形成一种体现学生行为动力的有效学习机制,建立良好的学习循环,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深州市东安庄学区枣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