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多难鬼亦诚--呼啸与《死亡弥撒》

来源 :华文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duzh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美好的,人类如弗洛姆所说,又是"逃避自由"的.人生是痛苦而多难的,"人间多难鬼亦诚",或许在另一个世界,方能谛听真诚的声音.呼啸的长篇小说<死亡弥撒>正是运用另类方式对人间不平的控诉.这是一部体裁独特,别开生面的作品.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式,以主人公死亡的灵魂来叙述故事,带我们进入一个奇诡的世界.在阴阳相隔的情况下,死者的灵魂可以看、可以听人世间的一切.这样,在他的死亡弥撒的仪式中,他们所见、所闻、所思,以及他们的内心独自,纵横交错构成了小说的
其他文献
白先勇笔下的"民国史"小说都有"梁父吟"悲悼主题的咏叹.其将官人物都离不开"过去",没有"过去"就没有这些艺术形象."过去"是白先勇"时间小说"的主人公.<岁除>中的赖鸣升,就是
一新千年即将来临 ,站在千年之交的历史转折点上 ,回顾近一个世纪中国大陆境外汉语文学的发展和20年来对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 ,感慨良多 ,套一句老话说 ,是成就不小 ,问题不少。
本文以新马华文文学中的七篇与阿Q相关的文学文本为基点,试图探讨"阿Q"在新马的传播、影响和接受情况.通过追踪、比较鲁迅笔下的未庄的阿Q与新马华文作家笔下的南洋的阿Q的异
少数族裔剧作家的窘境在于是先被视作作家,还是先给贴上少数族裔这个标签.作为加拿大土生华裔的剧作家陈泽桓,以其自身丰富的创作和剧场经历,说明自己屡屡陷入少数族裔作家的
本文意在探讨五四白话文学以来文学汉语的生长状态.文学汉语走过的三次现代想像的历程是:五四时期的"文学的国语",三十年代提倡的"大众语",四十年代毛泽东提倡的"工农兵语言"
日据时代在台日人之"文艺总管"的西川满,其作品貌似唯美、神秘、浪漫,其实流溢着自以为"高等"、"文明"民族的自傲,以及对于异族被殖民者的卑视.他观察和描写台湾民间习俗,追
利用闲暇的时间看《郁达夫别传》,看得时断时续的,倒是很契合文中行文走笔之间闲散、舒缓的节奏.这本书写于40年前的马来西亚,可见当时的文人写东西很讲究营造一种朴实、从容
本文尝试用原型理论解读《扶桑》,分析雌性、母性在人类学上的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的创作动因,希望能从更深处开掘出《扶桑》的人文意义,并试图寻找华文文学研究的另一种
本文论述了<海螺>在作家创作历程中的突破性意义及其为创作和批评带来的值得共同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出版的三本文集--《留中岁月》、《湄南情怀》、《窗内窗外》,如果单篇看,只是一个个的片段生活.要是串起来,可见到泰国三代学生不同时期到中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