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印象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her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俄罗斯,让人脑海中不禁想起这样几个词:十月革命、红场、苏联解体,还有世界艺术的瑰宝——冬宫,堪称地下皇宫的莫斯科地铁。凭借“俄罗斯中国年”的一个美丽项目——水墨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巡展·俄风行,2007年12月20日至12月27日在仅有的几天时间内,我与十几位同行徜徉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除了感受俄罗斯深厚的历史积淀、建筑、艺术之外,还感受他们丰富的民族文化。我感觉俄罗斯人的严谨、优雅,竟使寒冷的空气变得清新。经过变革之后,那里的人们带着一种稳健的宽容,回归秩序,崇尚典雅,推崇力度,在这些外表下却蕴含着勃发的现代生机。就如伏特加酒的醇香,又似俄罗斯套娃那般神秘的遐想、祈愿,令人回味。
  
  中俄的穿越
  
  因为第一次赴俄罗斯,并且夹着自己的画步入艺术圣殿,心里难免有些激动。中午十一时四十分的飞机,八点三十分就到浦东机场。见到了领队高照,团长何水法及韩硕、金鉴才、章利国、陈浩、何加林、何士扬、孙海峰、罗剑华、张谷、李志刚、沙正鑫等一干人马。
  在过边检时,我频频摄下团队出关的瞬间,忽然听到边检对我职业地说:“不准朝这边拍照。”
  
  乘上俄罗斯航班飞行10小时,没有电视,没有嘈杂声,很合我意。飞机落地,我早早走出机舱,一群同胞开始轻声说话,排队过关,俄边检指着我们携带的九个画筒要求检查,打开,比划了半天,此展承办文化公司老总方也先生取出《俄风行》画册,递上,俄边检请来一位金发女郎核对,然后频频点头,放行。取行李,过边检,整个过程竟用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到达的机场是一个老机场,导游翻译说中文意思为“孙子机场”,俄罗斯人取这个名字也是别有用心的。
  从机场到酒店,十多公里的路程竟开了两个小时,但是路上很安静,居然没有喇叭声。按照当地导游的说法,俄罗斯的地面交通几乎瘫痪,现在是晚上高峰时间,只能耐心等待。全俄华侨华人社团及赞助商洪烨、祝广丰两位先生已等候多时,为我们安排的接风晚宴在现代化的青年酒店,他们说:这个酒店已接待过国内不少考察团,你们作为俄罗斯中国年一个文化交流项目,是1990年以来的第一次。受到中国大使馆高度重视,一周前就预订了晚餐。这里的消费比东京贵,国内花四千元人民币可以消费的西餐在这里却需要四千元美金。祝太太又告诉我们,十几年前华人在这里打拼,那时的市中心房价是五百元美金,现在已经是二万元美金。当晚入住现代化的宇宙酒店,也是中国游客最喜欢的,一帮搞艺术的同胞,不时看到出入时尚的俄罗斯美女而交头接耳。
  
  俄罗斯的伟大与天籁
  
  按原日程,第二天我们游览莫斯科的中心——红场、克林姆林宫。这里发生着巨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使我浮想联翩。站在列宁墓前我想到“这位对一切无所畏惧的一个理论的化身的人物”(罗素)好像用一个国家命运做了一个行为艺术实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尊重历史,保留了列宁墓和七处雕像,在功勋纪念碑前我们看到一些市民神情肃穆地献上鲜花。
  从红场向西走不远即是克里姆林宮了,这里教堂、宫殿、钟塔、塔楼,建筑气势雄伟,举世闻名。有容纳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历代帝王墓地的天使大教堂,有壮观的升天大教堂。进入教堂内部,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现场聆听五位唱诗班成员的合唱,一种空灵圣歌,宛如天籁而胜于天籁,荡涤心灵征服了所有的人。那时刻,时间好像瞬间凝固了,只有音符晃动在空气里,一曲终了,我什么时候流泪了却一点不知。何加林说,听了这音乐我会不怕死的,这话是有感而发的,可惜教堂内不能拍照记录,于是大家纷纷付钱换来签名CD,如获至宝。
  
  中国带来“艺术大餐”
  
  第二天展览的开幕式在承办方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取得很好的反响。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画院、美术报、俄中友好协会和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开幕式上,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加林娜·库利科娃用汉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乐玉成,把中国艺术家带来的精美画卷比喻为一道“艺术大餐”。展览会上自始至终有一队俄罗斯年轻胞妹在仔细欣赏中国书画艺术,而很多年迈、带着徽章的俄罗斯老兵则饶有情趣地与中国艺术家举杯交谈。莫斯科华侨华人联合会名誉主席白嗣宏、文化参事官员等都来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文汇报等都派了记者采访。在我们去圣彼得堡列宾美院途中,团长何水法接到国内朋友的来电,兴奋地说:“朋友在中央九台已看到我们的盛况,成功了。”
  由于圣彼得堡师范学院梁教授的事先安排,我们一行得到列宾美院恰尔金院长的热情接待,不仅开放了列宾博物馆的两个展馆,而且向领队赠送了个人的著作。列宾美院是与巴黎中央美院齐名的世界著名美术学院之一,主要培养大师级的美术人才,国内的全山石、肖峰都曾在这里留学。由于受西方美术观念、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列宾美院成为当今圣彼得堡保留的唯一一所,以坚守写实主义风格为教育宗旨的高等学府。学院规定,学生第一年必须学习传统的素描以打基础,古画修复系与宗教画系的学生,第一第二年须到普希金山和鲁布嘎实习基地,第三年才能到冬宫及各大博物馆实习,学制为五至六年。这样或许在应对信息时代文化渗透的多元诱惑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办学风格,这使从事传统书画艺术创作实践的我们既感慨又欣慰。
  
  
  冬宫最后的留恋
  
  冬宫,现在似乎已经成为国立艾尔米达斯的简称,她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无数的文物珍品及这栋象征着罗曼诺夫王朝诞生、繁荣、没落的陈迹,成为他与巴黎卢浮宫、美国大都会齐名的世界最大艺术博物馆之一。
  据了解冬宫藏品达三百万件,有八百多个馆,一天的时间即使挑选最有价值的看,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这天我们特意参观了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专题馆,在石涛的山水画前驻足一段时间。然后购买了摄影票,于是冬宫成了我们的摄影棚,在法尔科《丘比特》雕塑、达芬奇《圣母利达》、提香《忏悔的玛丽亚》、凡高《红衣舞娘》、马蒂斯《吹笛》等作品前频频留下瞬间。在这里,各种流派、学科都可以找到取之不尽的知识佐证,同时我看到优雅的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于艺术的虔诚和尊敬。
其他文献
有些感觉,开始就是结束。   有一天鹭鸶问我,现实生活中,你相信有安在天这样的男人吗?    她的话让我很泄气,浪漫如她,都不相信有这样的男人,那么活在现实中的我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有这种男人存在呢?如果女人也会有性幻想的话,那么安在天这样的男人一定是我这一路女人的幻想对象,但必然是一场虚空。他那样的成熟高贵,又那样的智慧内敛,连他对黄依依感情上的拒绝或克制都带有别样的美感。这样的男人,在生活中,不可
期刊
张安朴  生于1947年11月,上海嘉定人。师从哈定、孟光。曾任嘉定县文化馆美术干部。70年代后期调入解放日报社。现为解放日报高级编辑,解放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招贴画多次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为邮电部设计发行多套邮票。由于工作需要坚持画速写,并发表于报端。2007年8月21日至8月30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一个拿画笔的报人——张安朴美术作品展》。张安
期刊
日前,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与上海徐汇艺术馆主办的“时间·地点·人物——2008中德当代艺术展”在徐汇艺术馆举行,据了解这次展览是徐汇艺术馆建馆以来首次推出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家与德国艺术界的一次重要接触。展览形式有装置、绘画、摄影、Video等多种形式,参展的艺术家包括曾担任德国杜塞尔多夫艺委会主席的尤丽亚·洛曼和中国1979年“草草社”发起人仇德树,还有德国的克劳斯·谢肯巴赫、马
期刊
三里屯当然早已经成了一个象征。它的“酒吧街”的形象其实打开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夜生活的空间,给了中国城市的夜晚一个具有活力的形象,让北京人晚上有地方可去,可以在漫漫的长夜中打发掉那些时光。所以,说起中国的夜生活和酒吧,三里屯是不能绕过的。  我还记得北京原来其实是一个相当闭塞的城市,它的生活方式也是相当传统的。在中国的“现代性”中,北京历来和上海就是两极。一极是上海,我们看看当年“新感觉派”的穆
期刊
《“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丛书》由外交笔会和前外交官联谊会组织并交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阵容强大,几乎囊括了中国驻美、日、德、法、英等国,及拉美、中东、南亚等热点国家地区的前大使。每部作品,都是大使们个人视角中历史片断的纪实。如为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做了大量工作的驻联邦德国大使王殊,写出了《五洲风云纪》;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转而从事外交工作的驻印度大使李连庆写了《
期刊
梅隆雪川  四川乐山人。新闻从业多年,现担任北京某媒体传播总监。有过含文学评论在内的若干传播和文学艺术专著。关于成都、北京、上海的三地体验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学成都之时。    家在纽约,在中国大陆工作多年,给国外各类传媒提供稿件的自由撰稿人Paul Mooney 慕尼仁援引查建英一篇题为《无墙之城(city without walls)》讲述北京变化的小品文,作者描述一位海归的怀旧故友对北京
期刊
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下的现代都市人,时常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中国本是封闭的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社会,到了近现代进入工业化,直至当下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精神却日渐萎缩与焦虑。  欲望多了,烦恼就来了。烦恼来了,花钱的激情就高了。赚着不菲的薪水,却时常感觉自己是“贫”的:贫乏、贫瘠、贫困。他们是都市贫族。    都市贫族的现状与理想总是有着一口气的落差,一口气的落差却在他
期刊
程乃珊  著名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都改为电视连续剧及电影。1991年开始穿梭于沪港两地,涉足传媒和非虚构小说写作,着重关注沪港两地文化、经济、民生的差异和缘源。    在香港时,我的工作常常需要寻找各种数据、资料。于是,常常去书店做“书钉”。  所谓“书钉”,就是只看不买的。或许因书结儒之风已成习俗,时时讲究赢利的今天,三百六十行中,
期刊
互联网创造了无数个神话,也创造了很多的新一代富豪,有人说这是泡沫,也有人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庞升东,就是新崛起的一位“互联网富豪”。现在,他的资产评估也早早已经过亿了。  庞升东和他的升东网络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落户生根,成为浦东创意文化产业中的一支大军,随着庞升东的51.com交友网站在线人数的又一次创高,51.com再次吸引大量融资后,我们不得不把视线聚焦到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
期刊
马尚龙  知名海派作家。曾任《海上文坛》副主编,现任《现代家庭》主编。著有《上海女人》、《反调男女》、《与名人同窗》、《男人眼中男人的缺点》、《男人眼中女人的缺点》等书。    老板要问出处,女人要问住处。“啊呀,王太太,侬蹬了啥地方啊”(你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半是寒暄,半是探底;发问者一定是蹬了不错的地方,才会这般的问;“啊呀,我就蹬了淮海路,闹猛是闹猛得来,困告(睡觉)也困不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