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实践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关键词:挖掘生活资源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景图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统计的初步认识”时,统计车流量后,提出:学校门口公路车流量大,这对学生横穿公路带来诸多不便,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交通问题?这是我校学生天天面对的一个问题,为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学校要求学生绕道过公路,可是绕道走路程远,学生们还是横穿公路,留下了一个交通隐患。当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学素材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人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例如,在教“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公路各种机动车的动画,配上喇叭声和车的行驶声。通过播放动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感受过的,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最强烈。如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教师可先让学生称出1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把这此黄豆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再称出1千克的白糖装在袋子里,让每位学生试一试1千克重量在手上的感觉。教学1吨的重量单位时,先让学生自报体重,然后找一位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学生都来背背他,体验25千克的实际重量。接着教师问:“多少个25千克合起来是1000千克?”学生正确回答后,老师告诉大家:1000千克就是1吨,那么1吨的实际重量你能体会到吗?这样,便使学生对这三种重量单位有了感性的认识。由于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因此,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就掌握得更加牢固。
所以,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数学情景来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当然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那更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准确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降低学生记忆应用的难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有如教学《年月日》一单元中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又很杂乱,教学中可以用编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年12月,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其余都是30日,平年2月28,全年365,闰年2月29,全年366。年份除以四,百年除四百,有余为平年,无余为闰年。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再如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回答:12-7=5(只)。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我们的学生会越学越糊涂。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的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这样看来,如果教学中我们能多用一点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那将会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实践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了。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及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通过把课内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因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使数学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使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
关键词:挖掘生活资源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景图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统计的初步认识”时,统计车流量后,提出:学校门口公路车流量大,这对学生横穿公路带来诸多不便,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交通问题?这是我校学生天天面对的一个问题,为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学校要求学生绕道过公路,可是绕道走路程远,学生们还是横穿公路,留下了一个交通隐患。当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学素材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人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例如,在教“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公路各种机动车的动画,配上喇叭声和车的行驶声。通过播放动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感受过的,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最强烈。如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教师可先让学生称出1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把这此黄豆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再称出1千克的白糖装在袋子里,让每位学生试一试1千克重量在手上的感觉。教学1吨的重量单位时,先让学生自报体重,然后找一位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学生都来背背他,体验25千克的实际重量。接着教师问:“多少个25千克合起来是1000千克?”学生正确回答后,老师告诉大家:1000千克就是1吨,那么1吨的实际重量你能体会到吗?这样,便使学生对这三种重量单位有了感性的认识。由于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因此,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就掌握得更加牢固。
所以,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数学情景来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当然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那更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准确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降低学生记忆应用的难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有如教学《年月日》一单元中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又很杂乱,教学中可以用编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年12月,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其余都是30日,平年2月28,全年365,闰年2月29,全年366。年份除以四,百年除四百,有余为平年,无余为闰年。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再如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回答:12-7=5(只)。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我们的学生会越学越糊涂。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的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这样看来,如果教学中我们能多用一点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那将会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实践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彩了。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及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通过把课内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模拟购物、存款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因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使数学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使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