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教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途径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gu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既要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又要依托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言,语文课程可利用的途径很多,如,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时贤先哲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作文教学,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提升思想认识,纯化心灵,发展个性;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强化他们尊重他人的意识;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等。这些途径已获得了普遍认可和重视。相比之下,文化知识教学这一语文课程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语文课程中文化知识教学属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范畴。在当前强调要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形势下,讨论文化知识教学的价值,有必要先澄清新课程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定位问题。自从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观点以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便呈弱化之势。巢宗祺先生就曾指出新课标“不赞成按语法修辞知识系统来构建语文课程,也不赞成教师为追求语法修辞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把它分解成若干知识点逐个讲解、一一落实”〔1〕;中小学语文课程“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2〕但是,这些表述并非主张要“淡忘”乃至放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只是要“淡化”语文教学知识化的价值取向,以及按照知识类别进行模块化教学的传统方式。也就是说,新课标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在目标和策略上作出了新的调整。一方面,语文课程不能再将知识的传授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丧失的只是建构语文课程基础的地位,并不是本身的价值,相反,恰恰是它价值的回归。另一方面,语文基础知识无须系统地、模块化地加以传授,而只需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语文现象和语文实践实施教学。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轻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其中的文化知识教学,由于直接涉及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因而更不可忽视。
  第一,文化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就其内涵而言,文化知识指不同时代、民族和社会的人们把握世界和开展社会活动的特定方式,包括各国的文化遗产、各民族的文化习惯等,如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生活方式、宗教艺术等。相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其他内容,诸如古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和文学史知识等,文化知识不是从语文现象中总结或抽取出来的一般规则,而是沉淀在语文活动中的文化信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人文性,承载着世代相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些性质使得文化知识理应成为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
  新课标注重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渗透。义务教育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高中新课标则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文化知识教学通过对特定文化现象的分析,传递优秀文化信息,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力,是贯彻语文新课程理念、实现语文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文化知识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使得它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语文学习从其本质特征来看,实际是一种与文化对话、交流、沟通的过程,可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3〕与外语教学重视文化意识渗透相比,我们的母语教学在这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新课标教材加大了文化含量,收入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凭借。另一方面,任何国家的母语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母语教育还承担着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任务。〔4〕除了经典课文之外,文化知识是语文课程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母语元素,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进行文化知识教学,是学生感受民族气质、形成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桥梁,最终对他们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文化知识的类属表明它的教学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直接途径。韩雪屏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作的表述,将语文知识分为“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个体的言语规则”和“人类的语言文化”等四类。〔5〕文化知识显然属于第四类——“人类的语言文化”。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这些类型的知识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当然,文化知识教学也不能单纯追求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是要在发挥必要的工具作用的基础上,凸显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从而体现语文课程质的规定性。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和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表述得很清楚,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出人文性,旨在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功能,致力于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文化精神的传承。教师进行文化知识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解释特定文化知识的内涵,帮助他们扫清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另一方面又必须把学生带入民族文化的深处,体验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通过文化视角的解读,陶冶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满足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要求。
  注重文化知识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知识背景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培育意识。新课标关于语文知识的规定,要求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或其他课,而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关注语文课程中的文化知识因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批判继承,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有的放矢、适时适度地向学生讲解文化知识内涵和深层文化结构,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力,使他们不断充实人文底蕴,形成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走进课程标准》,《语文学习》2002年第4期。
  〔2〕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二)》,《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3〕陈秀春《语文学习:与文化对话的活动》,《语文建设》2004年第11期。
  〔4〕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
  〔5〕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语文建设》2003年第3期。
其他文献
在语言狂欢的季节,如果您不热衷于网络等新锐媒体的话,很可能会对生活用语里新冒出来的一些词感到不知所云,“教科书”便是其中之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教科书”只有一个解释,即“名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但是近年来,“教科书”不仅指学习所用的教材,而且在更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出现了新的用法和意义。例如:  (1)《欧美媒体盛赞彭勃:教科书般表现 惊世一跳震全场》(《今日
课程改革使语文教材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些著名的学者、文学研究专家和作家纷纷加入教材编写队伍,使教材的结构和风格多元化,有利于教材的建设。这拓宽了教材的空间,也为教学的多样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不过,我们发现,新教材的编写结构呈明显的一边倒现象:人文话题成了教材编写体例的主流。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新课标教材的编写模式,较多地采用了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导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站对自己的政治立场,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正确把握学生心理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 认识    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胡锦涛同志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
拥有手机的中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对短信“喜阅乐发”,热情高涨.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语文教师。在短信潮涌来之际。需要思考并着力寻找对策的是:短信会对中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在
课程改革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一个班级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不同感受是否都算个性化解读呢?它们之间有无深浅、高下、优劣、正误之别呢?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非信马由缰,任意驰骋,应该多元有界;然而,界在哪里呢?笔者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多元解读不能脱离文本的“语体”    阅读《愚公移山》,有的学生以为“挖山”不如“搬家”,愚公
如何教好、如何让学生学好《故都的秋》一直是个难题。郑逸农老师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见《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不失为一法,很值得探讨。  从教学实录看,我们知道郑老师是这样教这篇课文的:第一节课是书面研读,郑老师设计了四个问题供学生研读:①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②请找出你喜欢的片段进行赏析。③如果说本文的描写是成功的,你能概括出几条“成功秘诀”吗?④比较《我的空中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合理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使高校的会计数据和管理数据等信息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运用。基于ASP.NET平台
什么是有效教学?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为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备受关注。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仅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而且在课程的实施上也有新的要求,新课程最后是否能够成功落实,有效教学的作用极其重要。于是,广大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