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z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历经几千年的积淀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同时,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绘画语言,其在国内外文化艺术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中国绘画艺术是众多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绘画技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使中国绘画在文化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魄力。在当今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国绘画艺术与新兴的科学技术日益紧密融合。新兴的科学技术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提供新的动力,为传统绘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催生了新的文化艺术创作方式方法与艺术形式,文化艺术中新的艺术形态悄然形成。增强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中重要的研究及组成部分,中国绘画与增强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增强现实技术中的中国绘画交互设计,利用实时交互以及对环境、信息的熔融再造,创造虚实物体和数字信息与用户环境无缝融合的互动审美空间。全新的互动审美空间,丰富了用户审美体验,全方位地实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新媒体的结合。
  关键词:中国绘画;数字绘画;人机交互;增强现实技术
  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数字绘画艺术语言。数字绘画汲取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方法与技巧,利用数字技术模拟性、传播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数字绘画在创作、传承的广度与深度上远远超越传统中国绘画艺术,数字绘画中继承了传统绘画特质,为其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也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土壤和环境。
  传统中国绘画具有独立的绘画美学和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化艺术是现实生活的结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绘画无论是描写景物还是描写人物都是对生活、文化、精神的反映。现代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现代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绘画的传承方式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科技的发展影响并推动了现代绘画形式的形成——数字绘画,现代数字绘画是在吸收和借鉴传统绘画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绘画形式。
  一、中国绘画与数字绘画
  媒體历史研究专家Christiane Paul在她 2003 年写作的Digital Art一书中指出:数字技术作为艺术作品创作的工具,与作为艺术创作,并充分表达艺术本身的手段,两者是非常不同的。当今时代,所谓技术,并不只是意味着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使用的工具,技术本身已超越媒体本身的意义,更多是作为艺术家与其创作行为物化之间的媒介角色。在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学的发展、硬件软件技术的提高的基础上,新的绘画形式——数字绘画产生了。数字绘画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汲取传统绘画艺术表现语言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艺术语言。
  数字绘画的成熟与发展为绘画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表达手段。在数字绘画中,创作形式比传统绘画更加灵活与自由,传统绘画通过数字绘画语言更加充分地表达了艺术创作的内涵与魅力。数字绘画的发展使传统绘画艺术的数字化成为可能。数字绘画技术手段的应用扩大了绘画艺术创作空间。数字绘画中数字化表现技巧变得越加成熟,应用艺术表现手法也会越来越丰富。同时,在数字绘画艺术与技术的影响下,传统文化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绘画创作、普及与传承更加进步。数字绘画的完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文化交流。
  二、科学技术与中国绘画艺术的结合
  关于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探讨,自柏拉图时期就已开始。亚里士多德对此发表专门的论述。他认为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能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技术作为艺术的新物质载体,能够改变艺术创作手段,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在文艺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著名的艺术创作者同时也是科学家,他们创作出高产量的伟大艺术作品,恰恰昭示了文化艺术技术化的美好前景。
  人机交互技术的成熟与完善,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了自然的、灵活的和人性化的交互方式。在交互过程中,手势识别、身体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成为增强现实技术中的交互方式,实现了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方式的增强现实技术交互。把传统中国绘画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形成了现代新媒体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文化艺术信息。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国绘画上的应用,使我们对中国绘画作品具有全新的体验感、满足感,同时,这种形式促进了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普及。
  (一)中国绘画艺术与数字艺术融合
  数字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及其外硬件设备和软件为主要创作工具,是新媒体时代下的全新艺术形态。它与传统绘画种类使用的工具以及绘画技法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几千年积淀下的绘画哲理、内涵及绘画技法为数字绘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从而使中国绘画艺术通过新媒体数字绘画艺术得以广泛传承与发展,为我们积攒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中国绘画从艺术理念到艺术处理技法深深影响了数字艺术创作方法,为数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的成熟和完善,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这个新的传播平台中,不仅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绘画的魅力,深入了解各个时代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技法和内涵,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认知与大众化普及,同时,结合前沿科技手段对中国绘画的诠释与表达融入新颖的时代内涵,更加加深了人们对传统绘画的理解。
  (二)新媒体中中国绘画表现方式
  “本雅明认为,有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技术手段,有什么样的可资表达的特定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艺术的物质载体、传播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文学艺术的体裁、样式。”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彻底改变了这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形成推动当代艺术生产的技术化艺术生产力。在此条件下,各种新艺术样式不断涌现,呈现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审美特征。传统的绘画艺术必然会受到新媒体技术及环境的影响,在这新的时代,中国绘画与文化形式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提高,中国绘画在多媒体时代下拓展了更为广阔的传承空间。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触觉设备、全息影像技术等人工智能设备的产生与完善,为新媒体中的艺术形态以及艺术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传播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同时也衍生了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吸收了传统绘画精髓,扩展并增强了现代绘画艺术之间的交互性与体验感,并且构成现实中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在新媒体中集成绘画艺术语言和虚拟技术方面的优势,最终使绘画艺术获得崭新的艺术语言,新媒体中虚拟现实技术显示出了其自身价值与特殊的视觉表现方式,为传统绘画发展赋予了新鲜的血液。新媒体中的绘画艺术对于当代文化艺术而言,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为传统绘画艺术提供了大力的技术支持,它对现代艺术影响最重要的是:在虚拟空间可以使绘画符号互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绘画
  从绘画创作形式的方面看,中国绘画中的增强现实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参观质量,更加突出的特点是增强互动性,加强审美体验者与绘画艺术之间的互动,而且在我们参观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同时,通过在绘画作品周围叠加的图片、资料以及相关信息,丰富了我们的信息来源并扩展了信息量,使我们对中国绘画的认知、了解、学习以及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说增强现实技术让中国绘画作品更具有交互性,让我们通过相关信息元素(数据、图片、视频、声音)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的欣赏方式。
  从传播方面来看,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传播的方式是一种单向、线性、集中的传播,是少数的艺术创作者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传送给大众。在艺术家与审美群体之间,太多的因素影响艺术作品的传播,决定作品的流动方向、流动方式、时间缓急等等,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欣赏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传统的绘画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很小,但新媒体时代,电子媒介的发展使艺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前所未有地強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绘画作品大多以原作的形式被收藏、保存,大多数人根本无从接近,再伟大的艺术作品也难以影响到更多的人,供大众瞻仰、欣赏,更别提使群众能够有机会与优秀画家进行交流了。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些情况都通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增强现实技术可建立基于智能手机和定位的在线绘画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新创作的作品,分享信息,把创作者的胸中丘壑更直接地表现、传播给欣赏者。新媒体时代,形成了双向、互动、辐射式的传播系统,在这种传播系统中,甚至可以使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合二为一。艺术欣赏者再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可以借助于这种双向、互动的传播媒介,随时转变为艺术创作者,并通过电子媒介使作品得以广泛的传播,新的艺术欣赏者可自由下载、再创造、再上传。可以说新媒体的便捷性、多向性、开放性、低成本性,打破了传统媒介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束缚,也使更多的绘画艺术爱好者能够参与绘画创作,形成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环境,实现艺术民主。
  四、结语
  艺术史上,艺术从未如此深入、具体地参与大众审美,也从未对现实生活发挥过如此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新媒体时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全球化传播,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国家界限,使中国绘画艺术通过高速的信息技术,进入全球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增强中国绘画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艺术流通,进而在流通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中国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涌天,陈靖,程德文.增强现实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1-24.
  [2]宫林.新媒体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72.
  [3]何道宽.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J].现代传播,2000(6):70-71.
  [4]杜书瀛.媒介对于审美一艺术的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7(2):37-40.
  [5]姚文放.大众审美文化的复制性[J].天津社会科学,1995(2):59-62.
  [6]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54.
  [7]沈叔羊.谈中国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101.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农业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当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时光,在这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当中,我国的农业种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马铃薯进
目的探讨肺部疾病所致单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西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72例诊断明确的单侧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分为
目的:对DoseLab软件进行程序改进,增加检测CT图像噪声的功能,对改进的程序进行测试分析。方法:首先,通过使用圆的内接多边形顶点位置计算公式,得到圆内接正三十二边形顶点坐标值。然后,在DoseLab软件Catphan 504模体CTP486模块的图像分析程序中,添加一个正三十二边形的感兴趣区(ROI),用于检测CT图像噪声。选取2018年每月由西门子CT模拟机日常质量检测(DQC)程序得到的水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列入高中课程计划,对于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在认识上,要把学生(
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关注的焦点从作者转向文本和读者,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作者之死”,推翻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中心论,但是主体的缺失却使文学研究和评论陷入语言表征的危机。在
改革课堂教学,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改革、开放、创新”的需要,而且还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观念更新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要以新的教育理念
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一语出自1928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之旨趣》。其史料学思想来源于以马赫、皮尔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实证主义学者的治学理念以及中国宋代和清代的学术传统。
为了在配网规划中预测未来需求量及用电量,从而决定电网的发电、输电、配电系统新增容量大小,以及采用的发电设备类型,保证配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经济性,提出对配网规划中
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学校核心技术的提高,优化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核心产品。教育商品,以此增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