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和主人

来源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feng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首都十来里的地方,有一座旧的地主庄园。它的墙很厚,有塔和山墙。
  不过只是夏天,这里才有一个很富有并有地位的人家到这儿居住。这是这家人拥有的所有庄园中最漂亮的一座;从外面看,它就像是新盖起来的,里面的设备很舒适方便。门上的石头上刻着家族的族徽,族徽和窗子的四周用美丽的玫瑰盘缠着。庄园前是一大片草坪,像地毯那样平坦,这儿有红山楂,有白山楂,有珍稀的花种,就连花房外面也是如此。这家人雇了一位勤劳聪颖的园丁。看管花园、果园和菜园,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紧挨着园子的老园子还有一部分保持着原样,老园子里有黄杨树篱笆,黄杨丛被修剪成冠状或金字塔形状。在黄杨丛后面,生长着两棵高大的树。树几乎总是光秃秃的,使人容易想到可能是一阵狂风或者是龙卷风肆虐过它们,卷起大堆垃圾甩到它们的身上。不过,这一堆堆垃圾都是鸟窝。
  记不起多少年以前,这里便有一群喧闹的白嘴鸦和乌鸦筑巢。这地方简直成了一座鸟城,鸟成了主人,是房产的所有者,是庄园最古老的家族。下面住的人不关它们的事,不过它们能容忍这些在地上行走的生灵,尽管这些家伙不时朝它们放枪,把鸟儿的背震麻,吓得它们都飞了起来,惊慌地“呱呱”乱叫。
  园丁经常向主人建议,把这两棵老树伐倒。它们看上去不雅观。砍倒它们,大家便顺理成章地摆脱了这些鸟儿的喧闹,它们会另觅地方的。可是主人既不愿意伐树,也不愿摆脱这些鸟儿。那是庄园少不了的东西,是古时遗留下来的,是绝对不能去掉的。
  “这两棵树是鸟儿继承下来的产业,让它们留着吧,我的好拉森!”
  园丁的名字叫拉森,不过这个名字在这个故事里并不怎么重要。
  “听着,小拉森,您的活动场所还不够吗?整个花园,温室、果园、菜地?”
  他有了这些,他以很大的热情和勤劳照料、管理、培育着这些园地,主人承认这点。但是他们却并不对他隐讳,他们在别的人家吃到的水果、看到的花儿比自己园子里的更好。这使园丁很伤心,因为他希望他的最好,他做的事是最出色的。他心地善良,忠于职守。
  一天主人把他叫去,用温和却是主人的口气对他说,那天他们在朋友家吃到一种苹果和一种梨,汁很多,味道好极了,他们和所有的客人都赞不绝口。那些水果显然不是本国产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气候允许的话,应该引进,在这里落户。他们知道这些水果是从城里最大的水果商那里买来的。园丁应骑马进城去打听清楚,这些苹果和梨是哪里來的,再去订购点幼苗或者能嫁接的枝子来。
  园丁很熟悉那个水果商,他代表主人把庄园里多余的水果卖给的人正是他。
  园丁进了城,问那个水果商,他是从哪里进的这些备受赞扬的苹果和梨。
  “是您自己的园子里的!”水果商说道,并且把苹果和梨拿给他看。他认出了这些水果。
  啊,他,园丁,多高兴呀!他匆匆回来告诉主人,苹果和梨都是他们自己花园里产的。
  主人完全不相信这话。“这是不可能的,拉森!您能让水果商写个书面证明吗?”
  他当然可以,他带回来了书面证明。
  “这就太值得注意了!”主人说道。
  后来,每天主人的餐桌上都摆着大盘自己园子里产的苹果和梨,他们还整桶整桶地把水果送给城里城外的朋友。是啊,甚至还送到外国去。这真是快乐的事!不过他们要补充说明一下,连续两年的夏天,天气都出奇的好,很适合水果的生长,全国都有好收成。
  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主人到宫里去赴宴。第二天主人把园丁叫了去,说他们在宴会上吃到了一种多汁的西瓜,是陛下温室里种出来的。
  “您得到宫廷园丁那里去一趟,好拉森,弄点这种价值昂贵的西瓜种子来!”
  “可是宫廷园丁是从我们这里弄去的种子呀!”花园匠说道,他很高兴。
  “那么,那人一定精心培育并改良了这种水果了!”主人回答道。“那瓜的味道好极了!”
  “是的,我感到骄傲!”园丁说道。“我要对高贵的主人说,宫廷园丁今年种的西瓜收成不好。他看到了我们的西瓜长得好,尝了尝,于是便定了三个,带进宫里去了。”
  “拉森!别以为那些西瓜是我们园子里的!”
  “我相信!”园丁说道。他到宫廷园丁那里,向他要来书面证明,说皇室宴会餐桌上的西瓜就是这个庄园里产的。这使主人大吃一惊。他没有保密,而是把证明拿出来给人看。是啊!他们西瓜种送给了远近各地,就像以前送枝子送苗一样。
  关于那些枝苗,他们听说长得很好,结出的果子很鲜美,而且用他们庄园的名字命名,所以,这个名字可以在英文、德文和法文里读到。
  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事。
  “但愿园丁别太认为自己了不起了!”主人说道。
  园丁的态度大不相同:他正在为使自己扬名成为全国最好的园丁而奋斗。每年他都尝试着培育出新的园艺品种,他做到了。然而他常常听别人说,他最早培育出来的那两种水果,苹果和梨是真正好的品种。后来培育出来的都差远了。西瓜的确很不错,但那是完全不同的一类。草莓也可以说是还不错,但是却不见得比其他人培育的好。有一年他的水萝卜没有成功,于是人人只谈论他的水萝卜,再不谈他培育的其他的好东西。
  主人在说这话的时候似乎松了一口气:
  “今年不行了,小拉森!”他们很高兴说一句,“今年不行了。”
  每个星期拉森都要到厅里去送一两次鲜花。每次都布置得极有品味,颜色搭配得十分和谐,显得格外典雅艳丽。“您很有品味,拉森!”主人说,“这是上帝赐给您的一件礼物,不是您本身具有的!”
  有一天,园丁拿进来一个很大的水晶盆,里面放有一片睡莲叶子,叶子上有一朵像向日葵花那样鲜亮的大蓝花,长长的粗梗浸在水里。
  “印度斯坦的莲花!”主人叫了起来。
  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花。白天它被放在阳光中,晚上则放在灯光之下。看到它的人都觉得它出奇的可爱和珍贵。是的,甚至这个国家年轻妇女中最高贵的那位——公主,都这么说。她非常聪慧和善良。   主人荣幸地把花送给了她,花便随着公主来到宫里。于是主人去花园亲自摘一朵同样的花,要是那样的花还可以找到的话。可是那花却找不到了。所以他们叫来了园丁,问他这朵蓝花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们说道。“我们到温室去过,到花园里四处都去过了!”
  “的确,花不在那儿!”园丁说道。“那只是菜园子里的一种不值一提的花!可是它是多么漂亮啊,是不是?它看去就像是一朵仙人掌的蓝花,然而它只是一种类似豆荚子的蝶形花罢了。”
  “您本该早对我们讲的!”主人说道。“我们以为那是一种外来的珍奇花。您让我们在年轻的公主面前出了丑!她在我们这儿看到了那朵花,觉得它很美,却不认识它。她的植物知识很丰富,可是那门科学和菜园子里长的菜却不相干。您怎么想得出在厅里摆上这种花!
  这让我们出了丑。”
  于是这朵从菜园子里摘来的蓝色的美丽的花便被请出了主人的客厅①,那不是它呆的地方。是啊,主人还对公主道了歉,说那只是一种菜花,是园丁一时兴起摆出来的。不过,已经狠狠地教训过他了。
  “真遗憾,不该训斥他!”公主说道。“他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见识了根本不注意的、漂亮的花。他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美,那是我们没有找到的!只要这种类似豆荚子的蝶形花还在开,宫廷的园丁必须每天给我的屋子里送一朵这样的花来。”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主人对园丁说,他又可以每天送一朵这样的花进去了。“实话说它们是漂亮的!”他们说道:“非常奇特!”园丁受到称赞。
  “拉森很喜欢这一套!”主人说,“他被宠坏了!”秋天,刮起了暴风。夜里,风更猛烈了,树林边上的许多大树都被连根拔起。这对主人最不幸——他们是这么说的,而让园丁最高兴的是,暴风把那两棵大树连同鸟窝一起都掀倒了。在暴风中可以听到白嘴鸦和乌鸦的哀叫,它们用翅膀击打着玻璃窗,庄园里的人都这么说。
  “现在您高兴了,拉森!”主人说道;“暴风把树吹倒了,鸟都飞进树林里去了。这里一切旧景都没有了,任何痕迹也都没有了!我们觉得悲伤!”
  园丁没有说什么。但是他心里盘算着他一直想做的事;很好地利用这块他以前不能掌握的美丽的、阳光充沛的土地,他要把它建成花园的骄傲和主人的欢乐。
  被刮倒的大树砸毁了那些老黄杨树篱笆,毁掉了修剪出来的图饰。他在这里种上了一大片植物,都是本国的,是从田野和树林里移来的植物。
  任何一位园丁都没有想到要在富有的庄园里种那么多的植物,他却种下了。他依照它们喜阳或是喜阴的习性,分别栽种在不同的地方。他以极大的爱心照料着它们,它们因此长得很繁茂。
  日德兰荒野上的刺柏丛的形状、颜色和意大利柏树的一样,光亮多刺、无论冬夏總是碧绿的冬青,长得很美观。前面种的是各种蕨类,有的看去像棕榈的孩子;有的像我们称之为“维纳斯女神的秀发”的那种美丽纤秀的铁线蕨的父母。这里有人们不屑一顾的牛蒡,新鲜的牛蒡很美丽,简直可以扎在花束里。牛蒡是种在旱地上的,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则种上酸模,这也是一种不被人看重的植物,然而它的纤秀的梗子和宽大的叶子却美得像一幅画似的。有一人多高,上面开着一朵又一朵的花,像一座有许多分叉的大烛台一样的毛蕊花也从田野里移来了。这里还有车前草、报春花、铃兰花、野马蹄莲和秀丽的三瓣酢浆草,这儿真是一片胜景。
  在前面,用铁丝架子支撑着种了一排从法国移植来的梨树苗。它们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精心的照料,不久便可以结出味美汁多的大果实,就像在它们的本土上一样。
  竖起一根高大的旗杆代替那两棵光秃秃的老树,上面飘着红底白十字丹麦国旗。紧靠着旗杆还有另一根杆,夏天和收获季节,葎草藤开着芬芳的花缠绕在上面。但是在冬天,却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在上面系上一束燕麦,好让天空中的小鸟能在欢快的圣诞节饱餐一顿。
  “好拉森越老越多愁善感了!”主人说道。“不过他对我们很忠实、很真诚!”
  新年的时候,首都的一家画刊登了一张关于这个古庄园的画片。从画上可以看到旗杆和为小鸟过欢快的圣诞节而系上的燕麦束。刊物说,古老习俗在这里得到保护和继承,是一个很好的作法,和这个古老庄园非常相称。
  “拉森所作的一切,”主人说道,“都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他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们用了他,几乎也感到骄傲!”但是,他们一点儿也不为此而骄傲!他们觉得自己是主人,他们可以辞掉拉森。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都是好心肠的人。像他们这类人,好心肠的也不少,这对每个拉森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是啊,这就是“园丁和主人”的故事。
  现在你可以琢磨琢磨它了。
  徒生显然忘记,那花此前已经送给年轻的公主了。
其他文献
有人说过:记叙文要以情感人,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说明文要以知育人,这就是说,好的记叙文必须靠情感打动读者,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作者自己必须要在文章中注入真情实感。虚情假意是不会打动人的。  其实,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也不是难事。只要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会流露出你的真情实感。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怒有乐;对同一件事,不同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你可能喜欢,他可能反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每届班上都有十多个典型的问题学生。“摆平”这几个角色对于班级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近他们。研究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逐渐认识到要转变问题学生,班主任应当树立如下四个观念。    一、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观念    平等的观念要求班主任平等地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优生、问题生一视同仁。不要粗暴地取消问题学生的被选举权,要让一部分问题学生进入班委会,要
【释义】  此典故形容妇女失宠,心境苦闷忧郁。或用“千金赋”。“卖赋千金”称誉文章美妙、价值很高。   【出处】  汉·班固《汉书·外戚传》。   汉武帝与姑母的女儿阿娇从小青梅竹马。汉武帝发誓要娶阿娇为妻,并许诺给阿娇建最好的金屋居住,果然后来阿娇成了汉武帝的陈皇后。   后来武帝又宠爱卫夫人,陈皇后非常嫉恨。有一段时间,卫夫人经常生病,有几次还差点死掉。汉武帝细查原因,发现陈皇后因为嫉妒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亂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
我们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常常要写人物的对话,靠对话来丰富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特点,使人物鲜活起来。看看下面这篇例文:   我和姐姐一进家门,就听见妈妈的高嗓门:“我做的鲤鱼,咋少了两条,是不是你给吃了!”“我……我……”爸爸明显底气不足,“听我解释……”“我不听,那是给老人做的,你怎么能……”妈妈拿着炒勺气势汹汹。   “我的小乖乖,可回来了,赶快救救爸爸!”   “干什么呀!”姐姐一把缴
2021 年3 月2 日, 阿联酋沙迦,一所私人动物园內的驯兽师在训练老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能否上好课关键在于上课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即是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如果教师要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1.教师的行
任何食物,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都会变质。有的发霉结块,有的腐烂发臭,有的变酸……   引起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   1.微生物作怪。环境中无处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只要温度适宜,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自身需要。这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就被破坏了,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英语是一门与中文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它就是26个字母的语言。学生往往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兴趣十足。但随着所记单词量的增加,所讲语法的晦涩难懂,进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教学效果极为低下。那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
STS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有许多国家把STS教育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IS教育,这是所有化学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家研究的深度日益加深,但是范围却愈加缩小。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也谈到专业化教育带来的不好影响。如科学家可能只了解他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