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为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讲授《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着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伊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人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说有道理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标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發灵感,获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感,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①鲁迅送书给白莽;②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③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④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⑤柔石在狱中学德文;⑥龙华枪杀烈士现场;⑦鲁迅提笔著文;⑧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又做了什么?学生逐个发言,众说纷纭,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大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霍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等等。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忙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三是考察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源消耗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国家开始大力推崇海绵城市理念,希
备受关注的阳光报业公司诉张家口邮政局一案,以前者败诉告一段落。这场牵涉邮政市场竞争的“民告官”事件暂时有了个结论,但给目前反行政垄断的讨论留下了新的话题。 Sunsh
【摘 要】根据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的:“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在实践中总结出这样的方法:①课内设计想象环节达到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在各自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于是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写作乐趣。②课外随机取材诱
加强党性锻炼,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对党忠诚,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信心、宗旨与党的事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
文章通过对建筑给排水设计重点进行分析,而后整合经验,围绕建筑给排水设计重点阐述了其对整个建筑设计的促进作用.旨在提升建筑给排水设计水平,有效确保整体建筑设计的规范与
【摘要】社会发展使我国建筑行业在急速发展。虽然人类居住条件在持续改善,不过建筑行业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能源问题。所以现今的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板块就是建筑节能板块。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现状来阐述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节能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带来启发。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节能;措施  因为现今的建筑设计存在巨大的能源耗费问题,甚至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也开始
在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是常常遇到的问题,软土地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水利施工的顺利开展,要更好的处理软土地基,必须要了解软土地基的特点,分析软土地基对于施工过程造成的影
【摘 要】从社会学、训练学、管理学、人才学等方面,探讨影响我国田径运动下滑的因素,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策略进行理论探索。  【关键词】后奥运 田径运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93-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199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再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
立宪主义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原理,主要依靠宪法确立的社会运行基本原则与有效机制来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有效控制.在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实践中,立宪主义价值成为追求的共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一书,一点也不为过。陈兴良教授曾说,自2000年他在《法学研究》发表《社会危害性:一个反思性检讨》一文之后,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