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风,温暖的夜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幽的月夜,紫色窗棂在习习微风中作响,我似乎又闯回了那条槐香淡淡的小巷……①
  月光下,小路旁,槐树下,微风阵阵,似一个调皮的孩子,在月夜里玩起了蕩秋千,撩起行人的头发嬉戏,人们的思绪在这风中飞舞着,凌乱着,只有那颗心显得格外温暖。②
  槐树下有间米粥店,店主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亲切而又慈祥。虽然米粥店在小路的尽头,但是生意却格外好,常常宾客盈门。晚自习过后,回家的学生总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然而,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样,慢慢地大家就分散开了。我在黑暗的小路上踽踽独行,寒冷与恐惧一起袭来。我强装欢愉,哼着歌儿,抗击着这寒冷而又恐惧的黑夜,但无名的落寞还是爬上了新月,悬挂在心头。③
  怀着忐忑的心情,终于挨到了槐树下。月光下,槐树旁,老人面带微笑,向我招呼:“小姑娘,吃米粥暖和暖和?”我怯怯地摇了摇头。“晚自习刚下课,饿了吧,来爷爷这儿,爷爷请你喝粥。”老人慢慢地走到我跟前,露出亲切的微笑。月光下,寒风中,一股暖流在我的血液里流淌。④。老人无儿无女,老伴也早早就去世了,每个月除了政府补贴外,就靠这家小店活命。但是老人并不觉得孤单,他整天乐呵呵的。遇到乞丐,他总会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再送上一个烧饼;遇到放学晚归的孩子,也总会递上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驱除孩子身上的寒气。小巷无灯,可总有一束灯光照亮我们归家的路,我们总能感受到微弱灯光下的爱。⑤
  月光下,寒风中,我卸下畏惧,扔下寒风,带上感动,带上爱,继续后面的路程。背后的寒冷与黑暗无影无踪,只留一地欢欣,留在槐树下陪老人赏月。独坐于窗前,我的指尖在键盘上游离,伴着淡淡的槐香,我翻开了日记本。我以思念为墨,用感动作笔,记下了那一个寒冷的夜、温暖的夜……
  (安徽阜阳市皮条孙镇中学)
  ①“清幽的月夜”“紫色窗棂”“习习微风”,营造出一个静谧、诗意的氛围,为“我”陷入沉思,走进回忆的小巷埋下伏笔。记忆中的那份美好如洪水般“闯”入“我”的脑海,那么有力量,那么让人无法抗拒。加上“槐香淡淡”,似真似幻,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②“月光下,小路旁,槐树下”,伴着这优美的景色,“我”开始了回忆的旅程,人们头发和思绪的凌乱与心的温暖是开启“月夜”的钥匙。风儿撩起的不仅是秀发,更是绵长的回忆。
   不过,用“微风阵阵”来形容寒冷的夜晚,太过温和。虽然用“撩起”“飞舞着”“凌乱着”给这个夜晚注入了寒冷,但较之下文的“在黑暗的小路上踽踽独行,寒冷与恐惧一起袭来”,仍显矛盾。
   ③“无名的落寞还是爬上了新月,悬挂在心头”,很容易让人想到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小作者的妙用更与“强装欢愉”相映成趣,道出了内心由于寒冷、黑暗、孤独而产生的恐惧与无奈。
   “然而,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样”,这种对分离的伤感偏离了主题。“我”的恐惧主要源于一个人走夜路,并没有伤感的成分,当删去。
   ④“挨”字用得形象,说明“我”的内心无比恐惧与落寞。“忐忑”“怯怯”是这个寒冷而又恐惧的黑夜给予“我”的伤害,然而,黑夜施加的所有梦魇都在老人的“微笑”中消失殆尽,老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如一层涟漪,荡涤了“我”的“怯怯”,让暖流在“我”的血液里流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周围寒冷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老人的善良,这份“温暖”无比珍贵。
   ⑤“活命”一词,让人想到了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给孤苦伶仃的老人蒙上一层悲悯的面纱,但是我们不能用怜悯的眼神伤害这个发光发热的老人,他本应得到这世上最高的礼遇。四个“总”字,折射的是老人形象的高大伟岸,还有那一抹微笑,值得我们向老人致敬!
  总评
   作文在“现实——回忆——现实”中穿梭,构思新颖,首尾呼应。小作者在一次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经历了寒冷与恐惧的袭击,然而,小路尽头,老槐树下的老人用自己的微笑和善良温暖了小作者的心,让小作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老人身上的善良、敦厚不仅影响着小作者,也给这个社会注入了一股暖流。
   “无名的落寞还是爬上了新月,悬挂在心头”“只留一地欢欣”……诗意满满,凝练典雅,能让读者很快与古诗词联系起来,可见小作者的文化底蕴深厚。
   “月光下,寒风中,一股暖流在我的血液里流淌”“月光下,寒风中,我卸下畏惧,扔下寒风,带上感动,带上爱,继续后面的路程”……这些参差错落的长短句,既有韵律美,又有形式美,概括性强。对寒冷月夜的描写反复出现,与“暖流”“爱”形成鲜明对比,就像一条线一样串起全文。
  (潘蕊蕊)
其他文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荇菜( )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 篇,包括 、
期刊
人们总是习惯将杨柳放在一起讲。其实杨柳属于不同的树种。柳树一般长在河边,枝条低垂,叶子像小刀;杨树到处都可以生长,枝条是向上的,叶子较宽。传说隋炀帝下令在堤岸上多种垂柳,他姓杨,就赏赐垂柳和他同姓,名为“杨柳”。但此说无据可考,因为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了“杨柳依依”的句子。   杨树和柳树果实中的种子都是带白毛的,成熟时随风飘舞,称为杨花或柳絮,形成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色。也是因为这个共同
期刊
文题速递  请你拿起笔来,尝试撰写一篇演讲稿,下面的话题可供参考。不少于600字。   1.感恩   2.梦想   3.读书   写作导引   演讲,即讲话与演说。它是在公开场合,面对听众,就某个问题或围绕某个中心发表意见、阐明道理、抒发感情,从而影响和感召听众的一种说话形式。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都曾为传播进步思想、伸张正义、抨击黑暗、唤醒民众和宣传科学而进行过彪
期刊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写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渴慕之意,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渲染:   1.描写动作,表达追求   《蒹葭》写抒情主人公追求“伊人”的动作有三处:第一处是暗示,并未交代,但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不难读到一个暗含的重要动作——“凝望”;第二处是“溯洄从之”,逆流而上追寻“伊人”;第三处是“溯游從之”,顺水而下去追寻“伊人”,但“伊人”好像在水中
期刊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61年来,汉语拼音犹如汉语言红衣使者,让我们的交流与文化传播更加顺畅。汉语拼音已经成为识读汉字、学习普通话、培养和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   学习汉语拼音的那段时光,教室里,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像藤萝一样爬上课桌,把那些拼音符号照得格外明亮。跟着老师,反反复复地发音,像是不断擦亮赶往田地的犁铧。无数个早晨,无数的
期刊
说到核雕,我便想起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明核雕艺人王叔远在一桃核的径寸之间,雕一小舟,舟窗八扇,精美雅致。苏东坡在舟上手执书卷,右有佛印,左有鲁直,形态栩栩如生。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舟内有炉、有壶……令人赞叹不绝。  所谓核雕,即在橄榄核上雕刻人物、山水、鸟兽,以小见大,以趣取胜。核雕工艺,盛于明清。明代艺人夏白眼在一橄榄核上刻了16个形态毕肖的人物,宣宗朱瞻
期刊
2019年1月3日,武警某部进行野外拉练时,路过无锡市阳山中心小学,正值天黑,学生都已放学,子弟兵们就借宿在学校。拉练了一天,又累又困的他们就地睡在教室里,搬动了课桌椅,还喝了饮水机里的水。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就早早起来整装出发,出发前,将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整齐,把地面打扫干净,留下了这些暖心的留言,还留下了20元买水钱。  综合实践   1.“将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整齐,把地面打扫干净,留下了这些
期刊
人生之路漫长,唯有奋斗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题记   熟悉的旋律又在耳畔响起,一首《送别》从对面的窗中传出,青涩的音符,夹杂着几个错音。不知为何,在这样的深夜,我竟被这首说不上动听的音乐所感动。我仿佛看到一个小男孩,坐在比他大很多的钢琴前,用他稚嫩的小手,触碰着那些黑白分明却不太熟悉的琴键。他的眼神不断地在琴谱与琴键间交错,小手在琴键上忙乱地跳动着。我站在窗前听着琴声急匆匆地响着。忽然,它停
期刊
“快……快点,就在前面了!”我一边抹去脸上的雨水,一边执拗地向前冲去。   今天是一个不太幸运的日子。一大早,我去车库取车时发现自行车爆了胎,步行去公交车站时又下起了大雨。无奈之下,我只好在雨中奔跑。   江南小城,在雨的洗礼下缓缓苏醒。很快,我跑到了公交车站台。站台上有很多人,见了湿漉漉的我,一些人皱了皱眉头,但还是让出一点空间。我也不介意,用纸巾擦了擦衣服,随手把纸巾扔在旁边已不堪重负的垃圾桶
期刊
春之味  春天最初是闻到的   一年一度此时此刻,我都会站在料峭的寒气里,期待着春的到来。   因为我知道,若要“知春”可不能等到“隔岸观柳”;不能等到远远河边的柳林已经泛出绿意,或是那变松变软变得湿漉漉的土地已经钻出草芽——那可就晚了。春的到来远比这些景象的出现早得多,一直早到冬天犹存的天地里。你把冻得发红的鼻子伸进挺凉、甚至挺冷的空气里,忽然,一股子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鼻孔,并一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