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地区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陆地区航海类人才培养是指将居住于内陆地区,对于航海活动缺乏感性认识的劳动力群体,培养成为能够满足航海活动需要人才的活动。根据国家发改委1982年的划分标准,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11个省、市、自治区为沿海地区,其余18个省、市、自治区为内陆地区。内陆地区航海类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航海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内陆地区开展航海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从我国航海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航海类人才培养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从学校教育角度看,我国中等航海教育起源于1867年清政府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内设的驾驶学堂和管轮学堂。高等航海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设立的船政科。之后航海教育机构不断增加、改制,但总体分布于沿海地区。受学校所在空间位置影响,航海类人才培养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有些学校在招生时特别重视招收渔业界和航业界子弟,因为具备上述背景的学生往往有从事水产航海事业的坚定志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能够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内陆地区航海类人才培养的意义凸显,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航海类人才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生产要素空间转移的需求,频繁的物资转移使得交通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航海事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航海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航海人才,为我国成为海运强国和实施海洋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是我国航海教育事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国的船员供给一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尤其高级海员供给不足。中国2008年已有注册海员155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员供给国家,但是只有不到1/3的海员(31.7%)持有相关的适任(资格)证书。此外,在取得适任证书的海员中,只有40%(200,000)的海员具有远洋航运资格,而其他则只能在沿海或内河工作。我国的外派海员只有 4万人左右,约占世界海员劳务市场的 4.9%(SIRC-2008年国际海员研究中心数据),不到中国人口的 1/30000,占中国海船船员资源总量的 8%,这与我国船员总数世界第一大国的身份不相称。内陆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在内陆地区加强航海教育培训,是满足航运界对于高级航海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沿海地区人力资源有限
  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需要大批劳动力。沿海地区本身的劳动力供应潜力不大:一方面,沿海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另一方面,老龄化趋势明显,决定了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供应主要依赖内陆地区的流动人口来补充。当前,沿海经济产业升级,所需劳动力的技术含量加大,技术人才需求很难由内陆地区的转移劳动力来直接补充,更多要依靠沿海地区基础较好的劳动力进一步培养来满足。由于航海事业比较辛苦,沿海地区一些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航海从业者放弃了航海事业,转而到陆地工作,海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近年来,航运业的迅速发展对航海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航海人员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当一部分沿海地区海员随着产业升级向上一级产业链条转移后,所空余出来的岗位,需要由内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来补充。航海事业虽然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但新型船舶的不断投入使用,航海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未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人员没有能力从事这项工作。现实发展客观上要求航海类人才培养要放宽视野,拓展航海人才的来源,不仅要重视沿海地区航海教育,更要从重视推进内陆地区的航海教育发展。
  (三)促进内陆地区人力资源转换
  内陆地区面临经济转型,经济转型带来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从经济空间发展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内陆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差距又被进一步拉大。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经转型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大批劳动力到现代产业部门就业。中西部内陆地区则正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型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途径。但如果没有经过现代培训,往往不能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内陆地区开展航海类人才培训,为内陆劳动力走向海洋从事生产铺就道路,为内陆地区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新渠道。如果能够建立起航海类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可以提高内陆地区劳动力的转岗转产能力,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对于增加内陆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收入,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不利因素
  与沿海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相比,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存在一定不利条件,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缺乏航海文化背景
  文化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理想,最主要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人类所向往并为之奋斗的东西。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航海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精神财富。良好的航海文化氛围会使年轻人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中感到的都是航海事业的美感,随处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人类早年在心灵深处形成感受和追求,在成年之后往往比较坚定。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对海洋充满感情,对航海事业充满追求,可以摆脱功利主义等外界因素的束缚,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敬业、更为投入、更具有专业学习热情、也更容易发挥出潜能。沿海地区航海文化相对发达,来自沿海地区的航海从业者往往具有较好的航海文化影响,这是部分航海类院校早期招生中偏爱有航海、渔业背景学生的原因。内陆地区培养航海类人才遇到的首要不利因素就是缺乏航海文化背景。内陆地区在地理上相对封闭,许多人从来没有见过海,更谈不上具有良好航海文化背景。内陆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相对比较保守,在开放性、兼容性和冒险性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与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崇尚个体自觉意识,具有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等文化特质存在差异。航海文化缺失,要求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不仅需要在航海技能培训方面付出更多努力,还需要在航海文化素质培训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二)航海教育基础条件差
  从目前航海教育机构的空间布局来看,基本都分布在沿海地区。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81个,其中设置航海类本科专业的院校15所,设置航海类专业的高专/高职院校有13所,设置航海类专业的中专/中职院校3所,其他教育与培训机构50所。从航海类院校的空间分布来看,15所本科院校中只有重庆交通大学、13所专科学校中只有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分布在内陆,其他培训机构基本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缺乏航海教育培训机构,不利于内陆劳动力大范围、就近接受航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陆地区的航海类人才培养活动的展开。
  再者,航海教育最主要是培训船舶操作人员,在航海技术现代化背景下,现代船舶驾驶、维修、管理的技术复杂,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与其他工程教育专业相比,航海教育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较高,所有受训者必须经过实践环节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这要求航海类院校不仅具备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人员,还要具备足够的教育训练设备和设施,以满足学生的教育培训和专业实习的特殊需要。较高的实践要求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同时如上船实习等特殊实践活动必须在海上进行,在客观上增加了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困难。
  三、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可行模式
  针对内陆地区的现实条件,在考虑内陆地区对海洋比较陌生,缺乏航海教育基础条件的背景下,在内陆地区开展航海类人才培养,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航海类院校扩大在内陆地区的招生数量
  已有航海类院校扩大在内陆地区的招生规模是增加内陆地区航海类人才培养最简单、有效的方式。通过招生将内陆地区学生直接引领进航海文化深厚的航海院校,接受系统的航海教育,有助于增加来自内陆地区的航海人才数量。从当前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三所航海类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来看,三所院校的航海类生源空间分布大同小异。大连海事大学的生源地覆盖新疆、西藏以外全国所有省市,其中校址所在省份辽宁招生计划超过100人,紧随其后的河北、河南、吉林、山东四省为50人左右,其他各省分布比较均匀,招生人数均在5—20人范围内波动。上海海事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的生源空间分布也是学校校址所在省份招生数量最多,河北、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的招生数量次之,其余各省中上海海事大学生源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学院的招生重点集中于中南地区。上述三所学校本科招生计划基本代表了我国航海高等教育的生源空间分布情况,并且近5年招生计划中各省名额分配都相对稳定,反映出生源空间分布变化不大。
  加强内陆地区的航海教育,可直接扩大内陆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的招生名额。招生名额在地域之间的重新分配,要求航海教育管理部门和航海类人才培养机构在指导思想上发生转变,要从主观上重视发挥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对于航海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在招生总规模扩大时,可将新增名额全部分配到内陆地区。在招生规模不变时,则可考虑将部分招生分数较低的沿海地区招生名额适当转移至内陆地区。当然,招生名额的分布决策需要以充分把握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分布基础情况为条件。
  (二)用人单位在内陆地区建立培训基地
  航运管理服务部门、航运企业是航海类人才的最终使用单位,航海类人才培养必须围绕着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进行,内陆地区开展航海类人才培养不能偏离这一宗旨。当航运部门存在某些类型的航海人才时,可以在内陆地区寻找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航海教育基地,通过促进当地教育机构与沿海地区教育机构合作,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开展订单式培养。现实中,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航运工程系成立,就是秉承这样的思路建立起来的。
  2007年8月,经中央、陕西省、天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多方协调,在国家海事局、天津海事局的大力支持下,天津海事局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建设“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协议,西部内陆地区首家海员培养基地正式落成。之后延安技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航运工程系,设有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在航运工程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连海事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等海事院校提供了专业建设、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具体帮助,而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等海运企业则在人才培养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2011年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首批航海类毕业生已经全部实现就业,标志着内陆地区航海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一模式是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的成功案例,一方面满足了航运公司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将基础教育部分交给内陆院校,实践部分借助专业航海教育院校完成,扩大了航海类人才的总体培养能力。内陆地区航海教育未来发展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寻求沿海地区航运企业、航海院校和内陆地区的政府、教育机构共同合作的方式,推动内陆地区航海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三) 加强内陆地区“非航海专业毕业生”的海员培训工作
  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内陆地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批非航海类毕业生。经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文化素质高,基础条件好,经过较短时间的专业航海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完全有能力胜任高级海员工作。因此,内陆航海类人才培养也可以从现有教育体系出发,定期到内陆地区招聘没有就业或就业不如意的非航海类院校毕业生,通过与内陆地区的合作院校,或直接输送到沿海地区航海类院校进行进修学习的方式,将综合素质良好的内陆人才迅速培养成为高级航海人才,充实到航海类人才队伍当中。
  总之,内陆地区开展航海教育,虽然存在文化传统、师资条件、训练设备都缺乏的不利条件,但现代科技、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了这些弊端。只要采取合适的形式,完全可以发挥出内陆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吃苦耐劳传统的优势,使内陆地区为我国的航海事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其他文献
理论和实践证明,多元杂交实际上不如二元杂交.根据杂交效果规律理论.毋需进行杂交品种组合试验.猪经济杂交应根据不同国民经济条件和市场需要采用相应生产性能的品种组合进行
牛奶富含丰富的营养价值,国际上普遍把人均牛奶占有量作为判断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幅员辽阔的草场为发展奶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且
日前,利比里亚土矿部项目官金柏(Mr.HenryKimber)向媒体表示,政府正在审查修改现行能源法,并计划制定新能源法案以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国家电力和能源领域,吸引更多的私营投资者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兴起。本文梳理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六个基本态势,并提出了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电影产业 发展态势 探讨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中国电影家协会预测,未来5年我国电影票房将突破300亿元,届时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可以说,紧紧抓住国
针对国内道路实际情况,我们单位引进的法国阿尔斯通大型发电机定子公路运输存在超高超限等问题,如果采用常规运输是采用凹型钳型车,运输周期长,对公路要求高,运输费用昂贵,为此我们
介绍了发电机励磁系统内,三相全控桥式整流和半控桥式整流电路,输出锯齿形脉动直流电压有效值的计算方法。
针对江西全省粮食生产的现状以及当前对粮食生产的期望,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用途、不同层次对粮食的需求,提出以"型"按需生产,以实现粮食的高效生产目的.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万钢提出,中国快堆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在2025年前建成2—3座快堆电站、1座商业规模快堆MOX(钚铀混合氧
彭山林场是江西省中型营林林场。全场经营面积8万亩,人工林保存面积5万亩,活立蓄积是近12万m~3。多种经营有建材、磨具、安瓶、铸造、采矿、木材加工、塑料、化工、运输、饮
变频调速同步电机是当前大型轧板传动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由于它承担轧板厂的拖动载荷,经常承受冲击负荷,频繁起动及受变频整流器工作影响,因此对电机制造质量及装配质量提出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