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事业的路径选择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vin10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走向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难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可以通过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来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社会跨越发展。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深刻洞察,认为可以通过先进行政治革命然后再实行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方式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提出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邓小平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时性的视角出发,强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建设迈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江泽民、胡锦涛透过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一体化的本质,提出应当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或者说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兴起、妇女地位的提高、家庭地位的衰落等。这种新兴文化表面看来同传统文化相背离,但实质上同儒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尽管新的价值观目前尚未完全形成体系,但未来中国的社会关系必将受到它们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经济转型采取了一种“渐进主义”的道路。但是,从1978年改革之初到现在,中国的转型过程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从1978年到1993年,中国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试验性和探索性的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似乎开始面临严重的效力危机。结果是,中国改革政策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出现了全新的改革模式。1978年到1993年的转型过程的几乎所有特点都不适用于1993年后的转型过程。从总体上来看,转型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并且基本上取决于中国领导人的灵活和机智。
在中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被一些学者莫名其妙地划归在后马克思主义阵营之内;岂不知,在西方学术界,詹姆逊是较早对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严厉批评的思想家。首先,詹姆逊绝不是“消极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他不像利奥塔、德里达那样废黜马克思主义或解构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对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丧失它的有效解释力,并且,就是凭借这种解释力,他才将后现代主义定性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其次,詹姆逊也不是什么“积极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他不像拉克劳与莫菲那样把马克思主义“清洗殆尽”之后再来“重铸”马克思主义。詹姆逊与拉
本文追溯了对抗和异质性概念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生成过程,认为它们根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所展示的客观性与阶级对抗之间的紧张关系的不满。而对话语修辞学与对抗关系的表征问题的探讨使我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空的能指(empty signifier)”的决定性作用不是表现为一种拥有共同核心的概念,而是表现为给予根本的偶然性特征一个统一的名称。因此,政治(thepolitic~)被理解为偶然接合(artic~ation)的领域,并且,仅仅在它是多元诉求的节点式再聚合的意义上,它才是大众的。意识形态是表征性的、隐喻性的、
哈贝马斯及其追随者宣称,对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批判必然侵蚀现代民主理想的基础。在这篇文章中,我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异议。我要表明的是,反本质主义的方法对于理解民主认同的建构方式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认为,只有在放弃了启蒙的认识论教条的框架之后,才可能真正容纳多元主义,唯有如此,方能在承认政治的权力维度和对抗性质的前提下重新阐述一种民主规划。
对抗是拉克劳关于霸权的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拉克劳对对抗的界定是:对抗既不同于逻辑矛盾,也不同于现实的对立,它不是一种客观的关系,而是展示每一客观性之限度的话语形式。借助于如此的对抗观念,拉克劳企图建立一种认同政治的本体论,然而,拉克劳的本体论证本身存仡存诸多含混与不一致,这使拉克劳在尝试将其政治的本体论承诺与对抗理论融合起来的努力中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拉克劳通过霍布斯主义试图阐发一种政治形式的本体论差异,也是完全错误的。而更重要问题则是,拉克劳使用认同作为棱镜去理解所有政治行动存在着潜在缺陷。
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理念的坚持,是对我国和谐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对“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凸显,是对和谐社会不懈追求的结果。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多层面构成的不断运动发展着的社会有机体,所以其本质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并发展变化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断探索和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
本文探讨了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提出了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由于实现形式的欠完备,它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因而迫切呼唤路径创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路径创新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民情信息资源库、打造网络交互平台、健全网络联合审批系统、完善网络举报中心等网络文化路径,不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