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方言印记,护文化根基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u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言是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文化传承与根基的延续。近年来,方言活跃在影视作品中,为方言保护及文化传承开辟了新思路。2021年,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中,方言元素的融入,让附着在其基础上的地域文化特色展露无遗,极具文化表现力和感召力。本文通过对《山海情》原声版与配音版的对比分析,探究方言在影视剧作中的渲染效果以及方言保护、文化传承新路径,以维护语言多样性,增强文化凝聚力。
  关键词:方言保护;文化传承;文化表现力;《山海情》;语言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身份心理认同的重要纽带。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和普通话的普及,方言日渐式微,地缘文明逐渐销声匿迹,语言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因此,方言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给予方言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我国语言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影视与方言元素的融合,为增强地域文化认同、展现地域文化的精髓以及维护方言原生态创造了契机。奏响时代强音,聚焦国家政策战略,莫让文化失语,莫让文明失根。
  1 《山海情》剧作简介
  新时代,青山远眺,历史命题,《山海情》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献礼建党10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指导、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连续剧《山海情》在主旋律剧作云集之际,以黑马之姿破壁出圈。更值得关注的是,本剧同时上线原声版与配音版,充分考虑观众的区域语言特点,方言与普通话的交锋争辉,观众直呼过瘾。
  《山海情》将浓墨重彩留给农民,以攻坚克难、脱贫致富为主线,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闽宁协作实现由戈壁荒漠到塞上江南的时代变迁。该剧以平民视角揭示宏大主题,方言梗、表演真、接地气、后劲大,触发广泛共情。
  2 方言在《山海情》剧中的渲染效果
  方言独有的文化气质以及鲜活表现力,展现了民族文化结构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其在影视中的应用赋予作品地域特色与民族特性,为影视剧作增光添色。对比分析《山海情》原声版与普通话配音版的特点,更显方言在影视剧中的文化表现力。
  2.1 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地域文化特色与人物形象、话语风格相辅相成,《山海情》中不同地域方言的碰撞可推进情节发展,营造幽默诙谐的氛围,带来普通话不能企及的喜剧效果,增笑料,有看头。
  2.1.1 巧用冲突,笑料百增
  场景:“懂王”大有,虎狼之词
  李大有:你可真是有福的人,咱村这来的一批扶贫珍珠鸡,在代理村主任马喊水的带领下,偷着杀的吃的,就剩这一只了。
  马喊水:别胡说了,谁敢吃这扶贫鸡,谁能吃这,这不能吃!
  李大有:你把那八十一只扶贫鸡,珍珠鸡都弄过来,排个队,让张主任检阅一下,你看看,现在还剩几只。
  第一集中,张主任走访涌泉村村民,“懂王”李大有面对扶贫干部的动员,插科打诨,拿唯一“幸存者”——扶贫珍珠鸡说事,揭露了珍珠鸡被当作盘中餐的不争事实,一副巧嘴能言善辩,怼得马喊水心虚不已,说话磕巴,急得直跳脚。西北豪放大嗓门方言的加持,语言矛盾冲突瞬间激起,农民间的“争吵”氛围烘托自然,笑料百增,实现了硬核内容软着陆。而普通话的该场景语言单调,缺乏乡土韵味,与人物形象设定有距离,抹平了人物性格层次,淡化了故事冲突,喜剧效果大打折扣。
  2.1.2 跨服聊天,语言不通
  场景一:教授要自杀
  陈金山(福建方言):那老教授人家很不容易的,从福(hu)建到西北来,奔波在黄河流域治(zi)沙(sha)。
  民警(泛西北方言):自杀?谁自杀?
  场景二:小偷改行做科研
  陈金山(福建方言):这个小偷,要去偷这个教授的科研……
  马得福(泛西北方言):就是这个,小偷要做科研。
  场景三:是菌(jiong)不是菌(jin)
  陈金山(福建方言):治理流沙的菌(jin)草,菌(jin)草啊。
  马得福(泛西北方言):啥草?金草?
  第四集中,陈金山从福建坐火车到宁夏落实吊庄移民的扶贫政策,途中偶遇凌教授,两人遭遇小偷,凌教授科研资料被偷,陳金山前往警局做笔录,操着一口浓厚的闽南风味普通话,场景宛如对牛弹琴、鸡同鸭讲,6遍陈述换来“教授要自杀”“小偷做科研”“治沙靠金草”,语言差异带来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着实令人又急又捧腹。相比之下,普通话版的同一场景则显得拖沓无味甚至莫名其妙,完全达不到幽默效果。
  场景四:秀才遇上兵
  陈金山:我正好建造一座桥梁,把我们闽宁村的剩余劳动力输出到福建去。
  群众:你刚说建桥梁,我们这个地方又没河,又没水,建桥梁做啥用。
  马得福:县长不是说要帮我们修桥,是要帮我们牵线搭桥,就是帮我们寻个路子。
  第五集中,陈金山在讲解扶贫政策时,由于闽南与西北方言的语音、语义差异,仿佛讲话自带加密,村民鸦雀无声、不知所云。此时,马翻译上线,如临交替传译现场。虽然剧中氛围严肃,但演员们在方言的运用上兼顾了影视传播广度与地方特色呈现,让情节更加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
  2.2 真情实感,自然纯朴
  方言是区域原生态结构中举足轻重的一种元素,能够映射方言区域人民独特的精神面貌与生活韵味,真实直观地再现人们的生活环境,让影视艺术更加细致真实[1]。
  2.2.1 映射真实环境
  《山海情》中,宁夏西海固地区,戈壁滩大漠无垠,土壤贫瘠,“蓬头垢面”,奠定了全剧高度写实的视觉冲击基础。
  例1: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
  例2:张树成:风刮到脸上跟刀子一样,眼窝耳朵鼻子嘴,只要有个窟窿眼眼,都让那沙子填得满满的。   例3:李大有:你知道叔在那吃啥吗,我吃沙子了,我沙子都吃饱了,我在这,最多是吃黄土,土比沙子细啊,我还好消化一点。
  比起影视后期特效带来的视觉感,方言与人物形象刻画的巧妙结合高度还原了西北生存环境的艰苦,赋予《山海情》绝妙的真实质感,也彰显了扶贫攻坚工作的难度和力度。而在普通话版本中,同样的场景,演员们依旧满面沙土,足茧手胝,一开口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违和感和跳脱感明显,地域风味大减,观众最大的感受便是不协调和不融入。
  2.2.2 为人物“打标签”
  方言可将地域性深深根植于人物的内在性格之中,凭借别具一格的表现力,将人物的豪爽淳朴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增强人物和故事的亲和力。
  例1:白麦苗:其实人生和溪水一样,只有汇成大河,奋力地把山劈开,才有希望奔向大海,如果失去了勇气,就会成为内陆的盐湖,直至干涸。
  白麦苗以内陆盐湖为喻,启示人要顽强拼搏,突破自我,充分体现了西北地区人民敢闯敢干的无畏精神,彰显出中华民族“石以砥焉,化钝为利”的民族精气神。
  例2:马得福: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里,哪儿也能再扎根。
  由于村民们讲究安土重迁,马得福在说服村民搬迁时遭到反对,称这是在“挖根”。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植于血液的浓厚宗族文化与乡土情结,有助于人们追根溯源。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精神命脉,亦是坚实根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不论身处何方,亦能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坚忍不拔。
  2.3 俏皮可爱,生动形象
  泛西北方言包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俏皮语言,通过大俗大雅的俗语、语气词以及ABB式叠词鲜明地表现出来。
  2.3.1 大俗大雅,意味深长
  剧中俗语频现着实为该剧增添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达到与观众的共情效果。这些俗语虽俗不可耐,但意味深长,通俗易懂。
  例1:好的火药,要放到炮眼子里,这个炮才能飞上天……要是撒了这个面面土里,没有一个出息的,还是一窝窝穷。
  (撒了这面面土里:平均分着花)
  例2:啥饭叫你一吃就盐重了。
  (什么话让你一说就严重了)
  例3:气不圆,我不想揭锅。
  (时机不到不可轻举妄动)
  例4:我们又没有冷病,还怕吃冰棍?
  (身正不怕影子斜)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方言词语脱胎负载于当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当地生活特色与语言意象表达文化。方言承载的语言力量是普通话望尘莫及的,普通话版本的台词表达缺乏感染力与亲和力,带来生硬的负重效果,难以实现高举高打的硬植入向春风化雨的软着陆过渡,削弱了剧情的“地气”。
  2.3.2 名词不搭调,叠词、语气词频繁
  《山海情》中的方言词与普通话在语音语调以及词形上差异较大,但其表达的含义具有一致性,再搭配上陕西人豪爽的性格与独特的发音,更显俏皮可爱。比如,普通话中的“你这些小娃娃”“你这个臭小子”,用陕西方言就是“你这些碎崽娃娃、碎怂”“你揍是个瓜怂”;普通话中的“条件好的男孩可多得很”,用陕西方言就是“攒劲的男娃娃可多滴很(hin)”;普通话中的“你厉害得很”,用陕西方言就是“你增怂滴很(hin)”。同时,陕西方言中ABB式叠词的使用,既自然流畅又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小娃娃”“见面面”“窟窿眼眼”“吃得满满滴”等,这些词语跳脱了普通话的正式感,赋予了陕西方言词语的俏皮。此外,陕西方言中喜欢用“呢”“咧”“嘛”“很”等语气词,比如,“好着呢”“弄啥咧”“美滴很”“啥嘛”等,为人物增添了几分可爱姿色。
  3 方言生力,薪火相传
  方言是地域特色文化的象征与核心灵魂,为国人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开辟了道路,同时保护方言也能为维护文化多样性固本培元,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然而,当今社会,方言日渐式微,方言傳承的断层现象令人叹惋。因此,方言永续价值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势在必行。
  3.1 方言文化走进课堂
  一是开设青少年方言知识与文化选修课程,让方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2]。发挥教育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平台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赏析方言的语言生力,讲授方言背后承载的历史文明与文化智慧,全面提升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方言趣配音、方言小品舞台剧等活动,为方言发声搭建平台,让方言真正“活”起来。三是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教学与方言的矛盾,促进方言文化的代际传承,普通话的推广不应以失去本土文化表现力为代价,同时也应为方言教学把好质量关。
  3.2 科技反哺,AI助力
  新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与语音识别技术方兴未艾。其中,科大讯飞联合中国声谷推出方言保护计划,助力方言语料库建设,赋能方言文化保护,开启人工智能保护方言的新路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线上方言文化讲坛课程。此外,利用“我AI说方言”微信小程序,以乡音话家乡,用方言来讲故事,让方言洗尽铅华。新时代,科技向善,让科技为方言保护开辟道路,保驾护航,助力方言具体材料以及方言文化信息的多维度搜集整理工作,筑牢方言保护新藩篱。
  3.3 聚焦国家战略,激发内生动力
  方言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保护各地区各民族语言文字,向国家战略聚焦,增强语言文字的服务能力,将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工作主线[3]。
  一是利用“互联网+”战略,重塑方言语言生态,借助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激活方言的内生力。二是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文旅产业,打造红色旅游及乡村旅游文化阵地,依托复刻影像技术,利用方言再现革命先辈恢宏的奋斗历史与宝贵的人文价值,实现文旅产业与方言保护的双向促进,让语言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
  4 结语
  语言文字凝聚着新时代文化精神与文化自信,展现了民族胸怀与民族自豪感。以《山海情》为代表的影视剧作,在极具地域特色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中构建艺术与意义共同体,增强人们对方言以及方言内核文化的感知,对于方言文化生态的保护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引导作用。同时,国家应稳步推进语言文字的记录保护工作,尊重且重视方言,为其文化注入新时代内涵与鲜活元素,取精去糟。一种方言的陨落意味着一段历史和一种文明的消逝终结。留住方言,为文化立根,守护兼容并包的文化基因;传承方言,聚焦新时代国家战略,熔铸民族烙印,构建方言文化保护新格局,让其在保护和传承中更加自信、更加鲜活,促进民族文化繁荣,让文化之火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李恒.方言电影中方言元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 石琳.语言生态视阈下的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J].民族民俗文化,2017(9):140-145.
  [3] 亢世勇,李莲.以语言文字之根,筑文化自信印记——评《威海方言总揽》[J].人文天下,2020(21):52-54.
  作者简介:宋燕(1972—),女,山东泰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汉翻译。
  于鹏伟(1997—),男,山东威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宗新宇(1999—),男,安徽淮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支持计划(英语语音教学创新团队)“语音教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TD20170508
其他文献
动画剧集《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n)于2014年在网飞平台(Netflix)上首次亮相,就广受好评。这部作品的黑色幽默源自对政治、名人乃至时事的辛辣讽刺,它也成功地对抑郁、成瘾和创伤心理进行了真实而细微的描写。影片围绕着与影片同名的主角“马男波杰克”的故事展开:一位50岁出头、酗酒的过气明星,此前的唯一成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情景喜剧《胡闹的小马》(“Horsin” Arou
期刊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中主人公成长的一大典型共性在于昭示黑人的长成难免历经艰难。因文化的本源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及其所带来的困顿与迷惑、茫然与失落一直困扰着主人公的成长。然而正是在长年累月的风雨历练后,当主人公踏出迷途、发现人生真谛时,自由与幸福才会弥足珍贵。这就是小说中非裔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社会中长成的过程。美国非裔群体一直试图在多元文化的交织缠绕中寻找族群之根与身份之本。文化冲突与碰撞一直伴随
期刊
科幻小说,即“科学幻想小說”(Science Fiction),是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一类颇受欢迎的通俗文学样式。中国科幻小说的历程,远比中国现代白话武侠小说的历程要长,但长久以来,中国读者普遍对科幻文学缺乏热情。在中国,作为通俗文学一员的科幻文学,一度比纯文学还要受冷待。  近年来,因为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相继获得美国的“雨果奖”,原本处于中国文化边缘的科幻小说不断被推入大众的视野
期刊
一、平权主题  《水形物语》是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以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为背景,以1954年的恐怖电影《黑湖妖谭》为灵感,虚构的一个波光粼粼的童话世界。影片讲述的是以战争为背景、以弱势群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跨物种奇幻爱情故事。哑女爱丽莎在实验室做清洁工,与用于实验研究的“异类”人鱼相识,两个孤独的边缘人隐秘地相爱了,当人鱼面临死亡时,爱丽莎拯救了人鱼,却献出自己的生命。  人鱼恋的故事与西
期刊
当新媒体艺术展因为频繁而廉价的市场运作而逐渐让人联想到“网红展”的时候,策展人钱宇发起的“数据·图像·异轨”展则向我们展现了数字媒体艺术在其本质上所包涵的空间深度与广度。基于数字语言的同质性和其模拟视觉以及各个感官的能力,基于数字媒体的创作将一直与现象、事实、真相这些哲学命题相关。威廉·福禄泽(Vilim Flusser)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阐述了数字语言与基督教和柏拉图哲学之间深厚的联系及必然性。所
期刊
批评家和哲学家时不时会被一个问题困扰:电影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独立,指的是电影从戏剧中独立出来,因为电影借用了大量的戏剧传统。[1]由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摄影能不能再现事物?我将论证:摄影无法再现事物;即使电影里有再现,它也不是来自摄影。电影是戏剧类再现作品的摄影,它不是,且不可能是由照相生成的再现作品。所以,如果存在电影杰作这种东西,那么它们之所以会被如此称道——例如《野草
期刊
忻钰坤作为一名新生代导演,拍摄了两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心迷宫》(2015)和《暴裂无声》(2017)。在《心迷宫》中,忻钰坤展现了自己对电影所特有的叙事形式的精准把握和控制,多重叙事线索齐头并进最终汇集在一起凶杀案上;同时,非线性的叙事技巧以及离奇偶合的故事情节在整体上赋予了电影黑色荒诞的意味。相较于《心迷宫》,《暴裂无声》在叙事形式上显得更为平实,但在内容上,它具有更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批判性
期刊
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呈现艺术的本体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下的艺术评论越来越呈现出大格局、大视野的宏观维度,兼具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学术视角。可以说,今天的艺术评论承载了时代对艺术的期许,有着时代的印记。本文以音乐门类为例,对音乐评论的当代特征进行梳理与反思。  一、对音乐的评论  广义而言,音乐评论泛指以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以批判、审视的视角对其进行的评价、探析及展望。随着时代的发展
期刊
山水画作为以山川林木等自然景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有着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独特发展源流及审美倾向。从青绿山水到文人水墨,都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当代山水画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法运用、题材类型、西方思潮影响、传统文化承继,以及相应的时代性、现代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挖掘,还有的研究聚焦于个案分析。比较而言,沿用传统画种的专门研究还不够充分。青绿山水是国画中山水画的一个分支,就
期刊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扬名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中期,“新写实主义”文学潮流中,刘震云以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揭示获得了文学界的喝彩。90年代,刘震云又以《故乡天下黄花》《温故一九四二》等小说引领了“新历史主义”思潮。对于90年代刘震云创作的“故乡”系列作品,学术界往往从新历史主义或后现代文化的角度予以解读,以“反宏大叙事”的个人化叙述为之命名。然而,时过境迁,在重写当代文学史语境下,重读刘震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