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垣中的遗物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is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的诡计:
  靳山个展
  2015.11.20-2016.1.6
  上海BANK画廊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与美有关;所有积极的艺术都象征美。赞颂美。所有消极的艺术都在抗议我们生活中美的残缺。”
  —艾格尼·马丁
  我第一次遇见靳山是2009年春,他的概念倾向刚开始萌芽,在当时他最著名的作品《尿急》(2007)中有所彰显。这件作品在第五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群展中展出,创作前提很简单,靳山认为既然有像高加索儿童的天使石像在遍布威尼斯的喷泉里撒尿,还被视为一种装饰,那么如果沿用同样的形式进行创作,会有什么效果?他把高加索人换为亚洲人,把石头换为硅胶,把男孩换成男人,为雕塑装上水泵,把它安置在威尼斯运河的桥上,定期从私处往外排水,想看看这笑话讨不讨喜。是的,这件作品很荒诞,但是天使幼童在欧洲四处撒尿不是一样可笑吗?群众的反应也是出乎意料地戏剧无比,大家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恶作剧,所以放火把作品烧毁了。靳山在装置好作品的第二天再去时,只看到没有烧净的残留物。虽然他为此而感到惋惜,但他却达成了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愿望——触动人们的神经。
  《尿急》是靳山的突破之作,它所包含的美学蓝图持续影响了艺术家2007年至2013年期间创作的几乎所有的雕塑和装置。概括起说,就是靳山秉持着幽默和荒诞的态度窥探了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和信念(如种族、殖民主义、宗教、执法和权力失衡等),并运用特定的形式(建筑元素,象征权威的人形雕塑)作为讽刺的主角。虽然这一分析难免将靳山六年来的艺术实践概述得十分扼要,但我们总能从他几件大型作品中辨认出这一脉络。
  展览“神的诡计”的情感基调比靳山之前的作品更加猛烈。展览中,他发起了一场物理形体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质询:他既指责了文化当前存在的不足,又试图通过破坏来为这些主题重新注入情感上的紧迫性及新的意义。为了此次展览,靳山采用了各个时期袖文化中甄选的形式,这些形式在历史上曾被用来刺激我们的情感,凝聚我们的信念。从宗教建筑元素(哥特式窗户、教堂布道坛)到古典希腊雕塑(奴隶、角斗士和神)再到革命英雄人物,靳山对这些元素一视同仁,剥离它们的独特异质,稀释他们象征性的可信度。靳山在网上购买这些物品,做成硅胶模型,从而扭曲作品的最终形象。他用特制的热塑料混合物包裹这些物品。加工成型之后,他进一步改造、切割、熔炼这些物件,或和其他材料再混合,不断加工、改进,直到扭曲的能量与原来形象的任何残余融合。最终作品引发了各种解读。有一些就是作法自毙者的镜子,自照出一个贬值的文化,有一些则是为过时的,或无法实现的理想奏起的挽歌,或对人类不断为权力争斗的戏谑。比如在《凿壁偷光》之中,一面高两米三的砖墙被破穿,象征某种自由。墙表面透出的黑色的子弹孔、血液和触须……散落一地,暗示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作品《坍塌的糖衣》《日食》和《回光返照》三件作品组成三部曲,对基督教的救赎这一观念表示异议,表现出一种迷失感。颜色柔和的布道堂和哥特式窗户都受到破坏,表示它们作为通往神境的关口的功能仍有待决议。一匹剥过皮的驴席地而坐,身上的某个部分似乎要从肉体上飞离。
  重新审视靳山在作品中对图像加工的过程,他的艺术实践表现出非常经典的后现代特征。他沉浸在“能指”和“所指”的脱节之中,利用复制技术制造作品。他自由地挪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袖信仰中存在的意向袖象征。虽然创作的手段表现出后现代特征,但他最终的艺术作品本身又与后现代艺术大相径庭。很多经典的后现代名作,如辛蒂·雪曼或杰夫-沃尔这类艺术家的作品,对复制媒介总把握着一份娴熟的逼真性,在这个浸满图像的世界中所暴露出的分裂,他们表现得极其冷静。相比之下,靳山的作品更加朋克摇滚,他手工锻造物体,其外在形象超越了它们所影射的图像。这些物体放射出巨大的能量,以及潜在的破坏性,而这份能量随着靳山一丝不苟的火铸工序融入物体的内部。作品的形象以及其爆炸潜能起到了号召的作用——这个号召先是力挺我们所珍视的信仰,然后又审视其内部是否还有值得救赎的残余。这些文化碎片仍然持续丰富着我们的情感和精神生活。
  我无意挑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缝隙,这或许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特别现象,是全球后现代主义现象。但是我个人认为对西方文化“能指”的断章取义,是这种现象中比较极端的例子。举例来说,如果我回到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乡村,看到广告牌上的房屋都是以清代后期建筑为模型,我肯定会觉得很震惊的。
其他文献
此次展览正值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一周年之际,主题是探讨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两个社会文化现象: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革命的英雄的歌颂式叙事(1949-1978);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市场经济的狂欢的物质式叙事(1978年至今)。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背景下的中西融合的艺术实践,展现出中国式图像艺术特殊的叙事历程。从过去艺术语境的形象化、固有化,到形象的模糊,再到反固有化形象以及形象的边缘化。进而折射出
期刊
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中,将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或者从社会环境来研究艺术,都是将“艺术与社会…文本与现实”“内与外”连接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式。前者可以称为“艺术社会学”,后者则属于“艺术社会史”。无论哪一个,都是艺术学研究的重要面向。正如艺术史家迈克尔  哈特(MIchaeIHatt)和夏洛蒂·克朗克(CharIotte Klorlk)所言,从社会角度、利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艺术史,即艺术社会
期刊
魔方:戴莹纽约个展  2015.10.17-10.24  纽约亚洲艺术馆  罗马雕塑家康斯坦丁-布兰库希说过一句话:“在艺术中,简洁并非是预定的目标,但当一个人接近事物的本质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到达这一点。”  今年9月,我在纽约第一次看到戴莹的作品时,一下就被她那种飘浮之中的宁静、空灵之中给我带来的诸多的不确定性所吸引。这样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却有着对东西方艺术如此的认知与表达是真的不容易。后来通过了
期刊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系列学术活动是关山月美术馆近年推出的年度青年艺术项目。关山月美术馆作为全国重点美术馆及国家公益性美术馆,在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作为重点学术方向之外,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现状进行关注及把握。因此,“在路上”系列学术活动从2013年开始,分别从“油画”、“新水墨”等领域切入,对青年艺术家在艺术本体及媒介拓展等方面的艺术实
期刊
探针  ——王国锋个展  2015.11.8-2016.2;25  德萨画廊·北京  王国锋是著名的当代影像艺术家。他的作品形式广泛,涵盖摄影、录像、绘画及装置作品。自2006年以来。他开始使用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他的图像艺术主要涵盖了两个方向:一是专注象征性政治图像的摄影,一是从纯粹观念的角度出发的图像创作。  在王国锋的摄影作品系列中,他以巨幅全景彩色照片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全球共产主
期刊
肖像无界  ——姜亨九艺术展  2015.12.3—2016.1.16  上海当代艺术馆  “……自画像悬挂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无框的头像在无名的墙上,那一双双眼睛,直视着世界,永不忘怀……”这话出自Don Mclean那首著名的民谣歌曲《文森特》。上海当代艺术馆即将推出韩国艺术家姜亨九先生的艺术展“肖像无界”的名字灵感就来源于此。姜亨九以极写实的手法创作肖像画而闻名亚洲。而在如今艺术门类和形式日趋
期刊
敦煌:  生灵之歌  2015.12.9-2016.3.20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90年代初,曾经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说在一次“扫黄打非”的行动中,一个“小姐”被捕了,打开她的手提包,发现了三样东西,纸巾、避孕套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种流行的背后自有其原因,经过了80年代的“文化启蒙”,在那个饥渴了太久的时期,人们刚尝了几天荤腥,可父辈的手艺、味觉的记忆,无论中餐还是西餐都大半丢下了,于
期刊
编者按:倪志琪是一位典型的“上海艺术家”。一般情况下,这个称谓所包含的积极评价包括“见过世面,淡定从容,荣辱不惊,自得其乐,崇尚美感以及必要的‘洋气’。”他的艺术趣味是深深浸入其生活品味里的,而这种对艺术趣味的坚持也使得他不必刻意包装出“老克勒”式的“生活外壳”,就能够维持其精神中所矜持的优雅。虽然说,今天当代艺术中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茧命性”已经渐渐消散,但是即便是当年,倪志琪也应该是一个“戴着
期刊
第一届  《诗书画》年度展  ——“男·女”  2015.1n16—11.8  湖北美术馆  李津和靳卫红是当今水墨画界最为出色的两位人物画家。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和靳卫红很熟悉,十多年来,她常常来参加我策划的水墨画项目,探讨一些问题,也有不少争论。靳卫红虽然人缘很好,但她的艺术立场却坚定不移。李津是水墨界的大腕,素有饕餮之称,我虽然也在这个行业从事多年,然而却从未衔杯酒而有交结之欢。我在受命述说李
期刊
东庄  ——肖谷作品展  2015.11.13—11.29  上海油雕塑院美术馆  孤陋寡闻者如我,一直以来只知沈周而未闻《东庄图》,直到两年前某日,在肖谷工作室,赫然见到被他用油画重新演绎的《东庄图》,不由眼前一亮,令我既敬仰沈周艺术的意境高远、绝尘超逸,更感佩肖谷大作的迭出新意、迁想妙得。越数月,又与肖谷、陈强诸友相偕,先专程赴姑苏朝圣,拜谒沈周墓地,继而又至金陵,有幸在南京博物馆拜观沈周《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