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和靳卫红的水墨画(节选)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FIF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届
  《诗书画》年度展
  ——“男·女”
  2015.1n16—11.8
  湖北美术馆
  李津和靳卫红是当今水墨画界最为出色的两位人物画家。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和靳卫红很熟悉,十多年来,她常常来参加我策划的水墨画项目,探讨一些问题,也有不少争论。靳卫红虽然人缘很好,但她的艺术立场却坚定不移。李津是水墨界的大腕,素有饕餮之称,我虽然也在这个行业从事多年,然而却从未衔杯酒而有交结之欢。我在受命述说李津的艺术之前,和他只见过一面,那是在五年前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当时,李津作为吕澎策划的“改造历史”的参展画家参加一个笔会,笔会上他那信手画出的几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这次展览给人一致的感觉是:一位男画家,一位女画家,男画家的笔端有女人的婉约,女画家的笔端有男人的狠劲。这种人生与艺术的刚柔相济、阴阳反串的故事,最为时尚界津津乐道。他们似乎都是用调侃的口吻讲述着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活。然而,穿过这些寻欢作乐、觅苦求怨的故事,我们看到的却是两位艺术家对水墨画,甚至可以说是对整部艺术史的正经思考。
  先来描述一下李津的画面:饮食男女是不变的主题,肉林酒池是日常的景致。画中的人物夸张、变形,但既不是传统的样式,也不是现代的手法,它们介于西方的素描式漫画和中国的写意画之间。这倒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服饰所提示的时代和民族特征,而是他的这种造型观念及用笔、用墨、用色的特点,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氛围,一种李津风格。正像此次展览策展人阿克曼所说,李津是一个对自己有着相当研究的画家。他成功地模仿了自己,而这种成功秘诀就是对自我的真诚。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靳卫红的风格形成。卫红这个名字告诉我们,她出生于“文革”初期。她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时,“文革”的结束已经十年,美术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新文人画运动正在开始,她的老师们意识到传统水墨画还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靳卫红也受过写实主义的训练,但是她比李津更为轻松地就把它们抛弃了。按当时流行的话来说,她接受了一种“变形”的造型观念。相比她的前辈,靳卫红更关心的是如何用笔墨和宣纸来表现自己的感觉,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活的感觉。她的线条和墨块,都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在相当一个时期,她着迷于游丝描,着迷于它的那种“轻”,她认为这种线条与自己的心情特别契合。但是,她的游丝描的气质与古人的那种俊逸流畅不同,她的线条更加软弱,有点笨拙、有点疲乏、有点病。她喜欢描绘生活中的那种陌生感和苦涩感,描绘一些让人觉得突兀的东西。她的画面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太考究的墨块,湿湿的、烂烂的,看上去没有什么造型、没有什么意图。然而当它们与那些软软的线条一起出现时,可真是绝配。它们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气氛,这种气氛让我们的眼睛迅速地越过形式自身而关注到人物的神情。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靳卫红的绘画观念与李津有一些相似之处,这就是“叙事”(historia)。只不过靳卫红使用的是工具是笔墨,而李津的工具则是“构图”(Composition)——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阿尔贝蒂定义的构图。画自己,将自己作为画面的主题,让自己成为画中的人物来向观众讲述故事,既是对传统绘画的挑战,也是对西方艺术的充实。李津和靳卫红直接把自己放到了画面上。李津是用“他”来表达自己对食、色、性的看法,靳卫红则是用“她”来表达自己对抑郁的看法。如果说,《李白行吟》是梁楷借托诗人的形象来宣导自己情志的话——兴发于彼而意归于此;那么,李津和靳卫红的意图则正好相反,他们是用自己的形象来表达耐人类一些本质问题的焦虑,是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
  靳卫红的抑郁和李津的恣意,是人类的精神失衡后出现的两极。这两极间产生的张力,为他们的艺术带来荣誉,也为我们的时代敲响了警钟。我们似乎再也回不到先辈水墨画家描绘的那个从容平淡、恬静安逸的世界了。这是水墨画的宿命,也是中国人的宿命。
其他文献
在考量马丁·韦默尔的作品时,我的头脑中屡次出现“穿越”这个词,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其一,“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各种被艺术家想到或创作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延伸各种艺术形式的概念和表达,出现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通过“穿越”艺术的语言、边界、定律等标准和范围,把新的创建植入作品之中,由此循环、再生、进步、超越。其二,“跨文化”视角使马丁·韦默尔的作品中渗透了一种博爱的力量和追求理
期刊
云间——蔡志松个展  2015.12.19—2016.2.27  上海·狮语画廊  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和社会更迭为文化认同不断带来冲突。蔡志松的雕刻则为我们重现了昔日的艺术稳定性。他的作品并不是对中国历史的重复,而是追忆了古国风范,并将其与当代艺术取向进行了融合。蔡志松将其作品命名为《故国》,这个词本身具有民族自豪之意,然而他的作品主题却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在本质上具有普遍意义。这位艺术家的作
期刊
此次展览正值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一周年之际,主题是探讨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两个社会文化现象: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革命的英雄的歌颂式叙事(1949-1978);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市场经济的狂欢的物质式叙事(1978年至今)。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背景下的中西融合的艺术实践,展现出中国式图像艺术特殊的叙事历程。从过去艺术语境的形象化、固有化,到形象的模糊,再到反固有化形象以及形象的边缘化。进而折射出
期刊
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中,将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或者从社会环境来研究艺术,都是将“艺术与社会…文本与现实”“内与外”连接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式。前者可以称为“艺术社会学”,后者则属于“艺术社会史”。无论哪一个,都是艺术学研究的重要面向。正如艺术史家迈克尔  哈特(MIchaeIHatt)和夏洛蒂·克朗克(CharIotte Klorlk)所言,从社会角度、利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艺术史,即艺术社会
期刊
魔方:戴莹纽约个展  2015.10.17-10.24  纽约亚洲艺术馆  罗马雕塑家康斯坦丁-布兰库希说过一句话:“在艺术中,简洁并非是预定的目标,但当一个人接近事物的本质时,总会不可避免地到达这一点。”  今年9月,我在纽约第一次看到戴莹的作品时,一下就被她那种飘浮之中的宁静、空灵之中给我带来的诸多的不确定性所吸引。这样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却有着对东西方艺术如此的认知与表达是真的不容易。后来通过了
期刊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系列学术活动是关山月美术馆近年推出的年度青年艺术项目。关山月美术馆作为全国重点美术馆及国家公益性美术馆,在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作为重点学术方向之外,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现状进行关注及把握。因此,“在路上”系列学术活动从2013年开始,分别从“油画”、“新水墨”等领域切入,对青年艺术家在艺术本体及媒介拓展等方面的艺术实
期刊
探针  ——王国锋个展  2015.11.8-2016.2;25  德萨画廊·北京  王国锋是著名的当代影像艺术家。他的作品形式广泛,涵盖摄影、录像、绘画及装置作品。自2006年以来。他开始使用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他的图像艺术主要涵盖了两个方向:一是专注象征性政治图像的摄影,一是从纯粹观念的角度出发的图像创作。  在王国锋的摄影作品系列中,他以巨幅全景彩色照片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全球共产主
期刊
肖像无界  ——姜亨九艺术展  2015.12.3—2016.1.16  上海当代艺术馆  “……自画像悬挂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无框的头像在无名的墙上,那一双双眼睛,直视着世界,永不忘怀……”这话出自Don Mclean那首著名的民谣歌曲《文森特》。上海当代艺术馆即将推出韩国艺术家姜亨九先生的艺术展“肖像无界”的名字灵感就来源于此。姜亨九以极写实的手法创作肖像画而闻名亚洲。而在如今艺术门类和形式日趋
期刊
敦煌:  生灵之歌  2015.12.9-2016.3.20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90年代初,曾经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说在一次“扫黄打非”的行动中,一个“小姐”被捕了,打开她的手提包,发现了三样东西,纸巾、避孕套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种流行的背后自有其原因,经过了80年代的“文化启蒙”,在那个饥渴了太久的时期,人们刚尝了几天荤腥,可父辈的手艺、味觉的记忆,无论中餐还是西餐都大半丢下了,于
期刊
编者按:倪志琪是一位典型的“上海艺术家”。一般情况下,这个称谓所包含的积极评价包括“见过世面,淡定从容,荣辱不惊,自得其乐,崇尚美感以及必要的‘洋气’。”他的艺术趣味是深深浸入其生活品味里的,而这种对艺术趣味的坚持也使得他不必刻意包装出“老克勒”式的“生活外壳”,就能够维持其精神中所矜持的优雅。虽然说,今天当代艺术中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茧命性”已经渐渐消散,但是即便是当年,倪志琪也应该是一个“戴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