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就是玩出来的!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毕家妈妈,亲子作家,主张理性、自然的育儿观。育有二子,著有《毕家妈妈育儿经》和《跟着直觉做妈妈》。曾旅居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并先后在上海包玉刚学校和蕃茄田艺术担任过教育推广工作。
  儿子上小学后的第一次公开课上,老师给我们家长展示孩子们做的环保海报,人家都五颜六色、有模有样,只有他满是各种涂鸦式的简笔线条,完全看不出所以然来,我正失落时,老师却过来跟我说:小朋友很有创意哦。她指给我看,原来在每幅小图的某个角落里,都藏着一个小人儿,在海报的一角,则悄悄写着:can you find me?(你能找到我吗?)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想象和认知有限,孩子的创意却无穷。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超越自身的成长和背景,以及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我们能做的,是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和心态,一个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培养孩子的创意,从今天做起, 这样的尝试不妨试试——
  1.让孩子闲着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视觉人类学家有这样一个发现:在大约3万年前的法国的一个洞穴里就出现了壁画!研究者推断,这位3万年前的洞穴人,绝对没学过画画,不是看着牛、马在写生,但是却能活灵活现地画出牛、马。人类学家于是还原洞穴人的生活场景:白天,洞穴人很辛苦地跟野兽拼搏,终于打回了一只动物,让家人和自己都吃得饱饱的。晚上,当大家都睡着了,洞穴人安静地坐在洞穴里休息,看着篝火光影闪烁,他眼前闪过了白天和野兽拼斗时的画面,于是顺手拿起地上的小石头,把眼前浮现的视觉印象画了下来……所以人类学家解释说:当混乱的想法、激动的情绪、忙碌的活动停顿下来,人们在一种“闲暇”的空白状态下,视觉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这时候,人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和直觉对话,享受创造力的过程。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当他可以有时间自由玩耍(就是大人别管)的时候,往往可以做出最有创意的活动。但大人却往往总会担心不已:孩子会不会受伤?孩子会不会把家里弄成一团糟?如此瞎玩,孩子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我记得曾经在朋友家搞圣诞晚会,大人们忙着衣香鬓影杯觥交错,一帮熊孩子没玩具也没人搭理,猜他们干了什么?一组孩子自愿当宠物在地上爬,另一组孩子昂首阔步装模作样地“牵着”他们,从一个房间“遛”到另一个房间!
  所以说,创意来自闲暇,灵感需要时间!在你给孩子排日程表的时候,麻烦不要让他分分钟都很“充实”,一定要给他留下一点自由自在地“瞎玩”的时间!
  2.给孩子“空间”
  我这里说的“空间”,不是你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地方(比如书桌)做他想做的事情,而是你的“心理空间”:你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容忍,让他去折腾和探索,哪怕结果一无是处,或者干脆没结果?
  我们这个时代盛产焦虑的父母,当一家六双眼睛都盯着一个孩子的时候,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意义和效果,而孩子的一点点失败或被冷落,也都会被无限放大,引来关注和担忧。很多时候,我们所定义的成功和快乐其实跟孩子无关。我们以为是在为孩子好,其实带给孩子的可能只是压力。过高的期待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而直接去帮忙、去提醒、去纠正、去要求,更是毁掉孩子自信心和兴趣的错误举动。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尽量斩断功利心,藏起自己的焦虑,允许孩子去自得其乐,让他从容地开始、从容地完善,遇到困难从容地想办法处理,一切按自己的节奏来。在这样的状态下,艺术和创意就会来敲门,而孩子的人生也总归会有意义和收获的!
  3.给孩子最基本的玩物
  昂贵的玩具,尤其是作为礼物送给你家孩子的,比如一拍就走、再拍就停、三拍还会说话的机器人,或是大到小朋友可以坐进去按着喇叭就可以开走的小汽车,一般来说,都是大人之间的人情,孩子往往玩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为什么?因为局限太多、玩法太少!
  关于如何给孩子选玩具,市场上的各种玩具又有什么玄机,是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要简单地总结哪类玩具最能促进孩子的创意的话,我觉得是“越基本的越好”,比如:水,不用你弱水三千,孩子只需一瓢就可以变出无限花样;泥巴(包括各种彩泥或超轻土)、面团,几乎不花钱而照样可以带来乐趣;积木、纸盒等可以拼装的材料;胶水、胶带、回形针、随手贴这些日常的办公用品,也可以在孩子手中变成艺术,变成作品。它们共同的妙处在于可以提供无限变化的可能性。
  典型问题直通车
  回答专家:罗贯庭(配照片),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台湾艺术大学硕士、台湾辅仁大学艺术讲师、台湾成长文教基金会艺术顾问、拥有二十多年创意美术教学经验,现任“蕃茄田艺术”艺术总监。
  Q:我的孩子好像都是在乱涂乱画,有时一直在画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没有艺术天赋?
  A:艺术的启蒙,是为孩子的童年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让孩子能从艺术中发现美好,发现自己。我们要做的是——
  1. 给孩子创作的胆量:孩子生来就有创作的本能,无论是涂鸦还临摹,都是他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鼓励孩子拿起画笔,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创作媒材,鼓励孩子进行平面的绘画、立体的雕琢,鼓励孩子和更多同伴一起创想,实现创意……
  2. 提供安全有趣的创作环境与材料:孩提时代,对事物的专注度及持续注意时间较短,因此需要通过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对创作工具及材料本身产生足够的兴趣,在探索材料的过程中产生创意的乐趣。
  3. 新奇好玩地引导:不用告诉孩子如何画、画什么,但需要为孩子提供创作的想象素材。我们可以为孩子讲述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扮演有趣的角色,可以带领孩子参观画展……当孩子对一切有了感受,就会用他的方式创造出自己的艺术场面。
  Q:孩子在家搞创作,从不主动整理怎么办?
  A:宝贝不喜欢整理的原因大概有这些:
  集中精神时间较短:孩子年纪尚小,集中精神的时间很短。创作完,他可能被其他新鲜事物吸引了,可能累了,“整理”这件事可能从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内。
  毫无头绪感觉困难:创作完后,妈妈可能只告诉孩子将用具收拾好,却没告诉孩子应该如何整理,如果是这样,小家伙面对满桌子的东西就会显得毫无头绪。
  觉得被物品包围很幸福:有些孩子可能觉得被这些物品包围着很幸福,全无“乱七八糟”的感觉,而且还很有满足感,创作完可能还在那发呆,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
  整理,可以活化孩子大脑的前额叶机能,让他拥有更强思考能力,促进大脑发育。所以适当的整理还是需要的,妈妈可以这样做——
  1. 避免双重标准:如果孩子平日在幼儿园很听老师的话,会将自己的物品按常规整理好,甚至还成了别的同学的榜样,但回到家却“不是他”了,我们就需要想一下是否平时在家时只要孩子耍赖、闹情绪,我们通常就会“服软”?这会让孩子觉得在家是可以“商量”的。不同标准下,聪明的小家伙大多会选择挑战容易攻破的标准。
  2. 营造教育环境:环境教育会影响孩子日常习惯的建立。为避免给孩子造成认知错乱,我们可以做孩子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在生活中养成好习惯,比如妈妈带孩子到图书馆时,也要注意将看过的书放回原处等。
  3. 用游戏的方式分解任务:面对桌面上诸多用具,将步骤分解开来,并用玩游戏的方式整理,不仅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务,更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指导孩子时随时抛些问题给他,让他认真思考,自己想到下一步应该如何做。
  4. 由“小范围”起步:指导孩子整理物品时,可以从小范围开始进行,类似可以让孩子从小范围的笔筒开始整理乱放的画笔,同时,在整理画笔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思考,如何放这些画笔更方便取用?提升孩子的思考力。
  当然,如果孩子会自己整理物品了,妈妈也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赞美与肯定一番,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以后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更加投入。
其他文献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现代派画家,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多产的画家,在他92年的生命里,共创作出了二万多件作品,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  大师的故事  毕加索1881年生于西班牙,他的爸爸在一所艺术工艺学校当美术教师,毕加索自记事起就与画笔为伴。  学生时代的毕加索,虽然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但他在校园里的种种表现,常常被同学讥讽。有时,同学们走到毕加索面前,故意
期刊
巧手妈妈有空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揉揉面团,做做面点,然后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感受做美食乐趣的同时,还能学会分享和感恩,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蘑菇馒头  材料:  中筋面粉300克,清水150克,酵母粉4克,白糖10克,盐2克,可可粉、豆沙馅适量。  做法:  1.水里加入酵母粉溶化,然后加入面粉、盐、白糖,揉成光滑的面团后,盖上湿布发酵约1.5小时,当面团发到原来的2倍大就可以了。  2.取
期刊
专栏作者的话: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古人曰:“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旅行,也许是孩子成长了解世界最生动的教育方式了。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一起牵起孩子的小手,一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走遍世界的千山万水。  荀子在《劝学》中曾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古人的这种“走出去”感受自然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我推崇的。  深秋的周末,来一次“寻古探幽”的亲子之旅,再棒不过了。离
期刊
步行是日常出行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平均约30%的日常出行是步行。但是,步行安全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道路空间被优先分配给机动车,许多城市的小汽车甚至允许停靠在人行道上,导致行人需要在非机动车道甚至是机动车道上行走;许多街道甚至没有人行道,道路空间被其他活动占据;很多幼儿园、小学在上学、放学期间,园门口被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占用了校园门口本来就不宽敞的道路的两侧,再加上电瓶车、电动车,使得校门前的
期刊
维罗尼可·拉班(法国)(配专家照片)  法国造型艺术家,在法国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CAPC)专职负责儿童艺术工作室及夏季工作坊活动。  维罗尼可作为一位造型艺术家,从事当代艺术教育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她认为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不过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艺术,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将自己展现给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如何引导孩子步入神
期刊
提姆·布登  英国剪纸艺术家、台北当代艺术馆首席讲师。  抽象艺术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提姆用了一个巧妙的方式开启了我们的抽象艺术之门——他在报纸中间捅个洞,把手伸进去,握住笔,让报纸挡住自己的视线,看不到笔尖,然后用眼睛观察桌上剪刀的轮廓,凭着感觉,用手画剪刀。这样画出的东西,一半是自己看到的,而另一半则是你头脑中的影像。卸去报纸,画纸上的“剪刀”虽然看上去有点奇怪,但它的确还是有剪刀的大致模样
期刊
傅军(中国)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近年来,独立或参与策划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并且非常关注儿童艺术教育。  傅军有一个现年10岁的儿子。从儿子3岁左右开始,逢年过节或者出国旅行,她都是一有机会就带他去参观美术馆。如今的儿子在老师和周围很多人眼里已经俨然成了不折不扣的“小艺术家”了,这跟平时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  傅军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性的知识教育,是一种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不可一蹴而就,更不
期刊
小孩子在一起玩,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这些行为,我们只是说“欺负”或者“被欺负”,但若放任不管,变成大孩子之间的“欺凌”现象就严重了。上一期,我们讲了怎样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在同伴交往中,孩子要是受欺负了,该不该还手呢?爸爸妈妈需要介入吗?怎样避免孩子受欺负呢?这一期,集中讲讲3~7岁孩子面对同伴欺负时的一些应对方法。  避免两件事  孩子需要在与人交往中理解和建立社会规则,了解人际关系,认
期刊
艾琳·欧  纽约青少年艺术教育组织Arts Connection教学艺术家,主张利用说故事、音乐、偶戏、形体等艺术形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多方面的技能。  艾琳与偶戏的渊源,还得从她的童年说起。艾琳从小是由母亲一个人带大的,家里没有很多钱,自然没有很多玩具,母亲就想方设法给小艾琳找来了一些绘画工具,让她自娱自乐。念小学的时候,艾琳就喜欢和小伙伴们讲奇幻的故事,故事里有海盗、龙,有时候,艾琳还会用自
期刊
教养总是在生活之中,但因为过于日常化的“外貌”,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作为一个有学前教育学背景的妈妈,管倚把教育学的理论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贯彻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很愿意和妈妈们一起分享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的育儿法则……  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家现在都很重视,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绘本馆,微信里也都是各种绘本的推荐。儿童阅读得到这样的礼遇,当然是很应该的,喜欢阅读、善于阅读,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