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纪录片叙事空间研究

来源 :西部广播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1st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选择分析两部记录家庭生活的单一场景纪录片《四个春天》和《俺爹俺娘》.两部作品的创作者在特定的乡土生活场域下记录真实的生活,并介绍乡土文化环境下所塑造的父母性格和家庭环境;从不同的空间叙事结构角度出发,通过塑造个人情感突出社会价值,并营造出情感共鸣的空间.
其他文献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我国的译介开始于1979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拉美文学译介的全过程,对中国作家和读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文以略萨在我国译介的高潮—低谷—新高潮的三个时期为基础,从对略萨译介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选择、译介中内外因素与选择者的合力与斥力、译界对略萨作品阐释的演进三个方面出发,探析略萨作品在我国的译介历程.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作家在日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涌现出较多译介作品.日本学者安本实翻译的路遥《人生》,在忠实再现原作故事内容的同时,注重反映作品的文化背景、情绪色彩及地域风情等,充分展现了原作的精神风貌和文艺特征,巧妙地搭建起中日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考察《人生》日译本在语言、修辞、文化等方面努力“求”原作风格之“真”,“务”译作效果之“实”的翻译实践过程,客观评价其翻译内与翻译外效果,有助于构建动态的翻译批评模式,以期为中国文学日译提供参考
在西方思想发展历程中,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古老的论题.以修辞为视角,随着修辞观的变化,关于这种关系的思想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其一,修辞远离甚至损坏真理,而哲学是对共相或普遍性的探求,文学是修辞艺术的代表,因而哲学与文学对立;其二,修辞以逻辑和真理为基础,因而,文学以哲学为知识基础和道德根源,建立在真理与逻辑的基础之上;其三,修辞存在于一切话语之中,作为修辞产物的真理,不再是一种绝对和形而上学的思辨物,因此,哲学从本质上就是修辞的,与文学同一.以此来看,西方关于哲学与文学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话语之
本文以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阐释庞德《诗章》第十三诗章的意蕴,运用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原理分析了该诗章的语言风格及结构美学,指出在第十三诗章中庞德向地狱般的西方世界意象图解式地展示了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理想,而漩涡式结构使这种展示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更有力度.诗章语言简约含蓄,结构精妙,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盛的今天,读来倍感诗意隽永.
20世纪初标志着英国现代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断裂,也见证了西方医学在现代疾病诊疗手段上的突破.时间上的巧合促使我们思考英国现代小说与疾病的交集,探索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英国现代小说家作品中的疾病幽灵.研究发现,面对“物质主义小说”与“精神主义小说”的世纪之争时,伍尔夫把疾病当作特殊的美学体验和小说书写对象,借此论证小说家应该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客观世界引发的思绪、情感、意识和感知.通过书写疾病,伍尔夫对现代小说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实验性创新,疾病的幽灵潜伏在《达洛维夫人》的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视角和
本研究借助“中国英汉平行语料库”,对英语被动式在科技、社科、新闻和文学文体中的汉译形式进行对比考察.首先,本文结合语境论,梳理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界面;其次,在上述框架下,考察英语被动式的汉译形式及其在不同文体中的词汇语法和词汇语义特征的分布规律与差异.本文认为,从“社会文化语境”角度出发,不仅可考察被动结构的语言特征,也能充分解读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过程、源语文本和目标语、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弥补了语料库研究缺乏阐释力的不足.
主观跨语言相似度是影响语言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相关语言的客观异同为基础,但不等于客观异同.目前已有研究均以二语学习者为受试,鲜有学者系统研究三语学习者多方面的主观跨语言相似度.鉴于此,笔者设计问卷,考察了汉-英-日初学者在词类、语法具体项目上对日汉、日英之间跨语言相似度的主观认识.结果 发现:1)日汉、日英在各词类和各语法项目上的主观相似度有所差异,但日汉比日英的主观相似度变化幅度更大.2)在除动词外的其他词类上,日汉的主观相似度均显著高于日英.3)在除句子结构和时体之外的其他语法项目上,日汉的主观相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但学界针对不同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却鲜有讨论.本研究以200名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和二语水平对其英语句重音感知准确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管是高水平二语者还是低水平二语者,“显性+隐性”方式的促学效应都要优于“隐性+显性”方式;2)不同混合比例在高水平二语者身上存在差异,高频次输入的促学效应要好于低频次输入;3)混合方式和混合比例在低水平二语者身上存在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显性+隐性”的混合方式更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混合比例的促学效应则是有
“情景再现”是当前纪录片常用的主流手法之一,用故事演绎来为观众展现已逝的历史情节.《海昏侯》是一场由失败的盗墓引出的长达7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在墓中发现了惊人的金器、数以万计的五铢钱及成套的高等级编钟.这部纪录片为央视《特别呈现》栏目播出的3集大型纪录片,节目以海昏侯戏剧性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等丰富的内容,使观众置身第一考古现场.其中,节目组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细致地记录了海昏侯大墓3年多来的考古发掘全过程.基于此,本文将以纪录片《海昏侯》为例,浅谈历史纪录片中现逐渐被认可的“
谢尔曼·阿莱克西的《战舞》书写了当代美国印第安人在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羞耻情感.主流社会对城市印第安人的权力凝视内化为羞耻体验.主流媒体对印第安身份的错误再现引发印第安人自我否定的感觉,形塑了羞耻体验;借助疾病的种族隐喻,现代医学话语为印第安身体贴上羞耻标签,加剧了他们的身心痛苦;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城市印第安人的缺席、印第安人政治诉求被普遍的社会问题同化,揭示了他们在政治体制中被弃置的尴尬处境.《战舞》中的羞耻情感凸显了城市印第安人拒绝被编辑、被定义、被弃置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