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编程教学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mmi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是当前国内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1]。而在软件开发学习方面,基于Web的学习模式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编程学习网站的发展概况,然后以一个在线编程学习网站为例,介绍了该网站的核心功能,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一个将视频技术整合进编程学习网站的方案。
  【关键词】 在线学习;编程学习;视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的迅猛发展,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2]。虽然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但由于在校学生不断扩大,高校软件技术教师人数有限,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教学。而课下的自学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课堂上的学习。因此,学生在课下学习编程技术时,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导。但由于条件限制,往往没有学习的方向,而遇到问题时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都会极大的挫败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3]。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E-Learning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4]。针对编程学习领域,涌现了很多在线编程学习平台。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W3school、CodeCademy、Stack Overflow,Android Developer等。wStack Overflo这个网站并没有提供教程,它主要是依托强大的社区力量为成员解决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Android Developer包括了很多Android开发的视频内容,同时还为开发者提供了设计开发程序的指导。W3school是中文网站,它主要教授Web开发方面的知识,包括HTML、XML、JavaScript、Ajax等。它的主要特色是知识点加小例子,并且支持程序的在线编辑和结果展示。CodeCademy是一个免费在线编程学习网站,它有中文版可以使用,其中的课程是由情景任务构成的,让编程变成完成任务的过程,不再因为没有目的只有语法的枯燥学习。
  另外还有一些为用户提供视频课程的编程学习网站,如Treehouse、Udacity等。这些视频网站中的视频往往是一些教师录制,质量很高,而且视频对问题的论述相对于文字来说更易懂,同时学生可以直接面对高水平的教師,知识的传授比较直接。
  无论是培训机构进行的软件开发培训,还是在软件学院的编程教学中,基于项目导向的编程教学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5]。根据这个事实,本文对CodeCademy这个编程学习网站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它的优缺点。最后,探讨了如何将视频技术整合进该网站,以解决该网站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CodeCademy功能简介
  该学习网站包括三个核心功能模块,分别为:学习、教学(创建课程)和个人学习记录。
  (一)学习功能模块
  学习功能模块主要供学生使用,学生注册登录后就可以选择想学习的课程进行学习,界面如图1所示。它分为一般课程和CodeYear课程两部分。
  一般课程有很多学习单元组成,这些单元按照学习顺序排列好。具体到每个单元,它们都是按照由易到难的形式分成多个步骤。学习页面由三个部分组成:
  1.学习步骤以列表形式展示,一般每个单元不超过7个步骤;
  2.其中每个步骤包括三部分,最上面是背景和知识介绍,这部分内容既有该任务的背景,又有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语法。第二部分是任务步骤,它会提示你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哪些步骤完成,负责逻辑部分。最后一部分是“Show Hint”按钮,通过它可以得到完成该任务的提示;
  3.右侧为编程区和控制台反馈区。它提供了一个完全在线的编程环境。它类似一个在线的IDE(整合开发环境),包括编辑、反馈、教学内容显示和提示功能。还提供在线社区帮助功能,通过社区的力量解决学生的问题。
  CodeYear课程的是一个提供推送服务的模块。一旦你在Codecademy上用邮箱完成注册,之后你每周都会收到一定的编程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编程的连续性。
  (二)教学功能模块
  教学功能模块提供了允许教师制作课程,并将课程提交到网站供学生使用的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具体步骤是:
  1.确定课程单元(Section)名称,然后确定该单元中学习步骤(Exercise)的名称和具体内容;
  2.确定实现该步骤的编程语言;
  3.在编辑器中写入训练的初始代码和验证代码,验证代码用来核对学生提交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个人学习记录模块
  个人学习记录模块记录了登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习进度和积分,同时按照学习的情况,颁发勋章,以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分析和建议
  CodeCademy编程学习网站的界面简单易懂,课程安排条理清晰,学习内容有趣,现将该编程学习网站的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
  1.课程中的学习单元设置比较合理,提前设置好的步骤很清晰,让学生的学习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并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
  2.CodeCademy提倡的是以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把所有的知识点融入到编程任务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能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缺点:
  1.CodeCademy对单元中任务的描述和相关知识的说明上,采用的文字叙述的模式。当任务较为复杂,并且相关知识不易说明时,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降低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2.程序调试是学生学习编程的重要途径,通过程序调试,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程序,并为以后的编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6]。而CodeCademy在调试程序方面,由于在线编程的缘故,并不能提供很好的调试功能。当学生遇到错误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找到错误。
  针对该编程学习网站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视频技术整合进学习网站的方案。采用视频教学可以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7]。
  对于第一条缺点,采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描述任务和知识,不易让学生产生疲劳,继而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第二条缺点,考虑到对于操作性的知识而言,利用视频进行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对于程序调试问题,教师可以将程序的编写调试过程采用录屏的方式进行记录,然后以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一些编程和调试的技巧。
  四、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一些编程學习网站的基本情况,然后以CodeCademy这个网站为例进行了功能说明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情况提出了一个建议,将视频资源引入编程网站,使知识点和任务的文字描述和视频讲解之间互为补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在网站上学到的编程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支撑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如何将新技术更有效的运用到教育和学习中,将会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5).
  [2]李超,周定文,朱毅,潘莉.软件开发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5(10).
  [3]张春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编程语言课程的热情[J].现代计算机,2012(25).
  [4]单从凯.E-learning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03(4).
  [5]黄芳,王晓霞,宋霞.项目导向法教学与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软件,2002(4).
  [6]刘应成.编程初学者程序调试能力的现象描述法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8)
  [7]吴银芳.基于流媒体的交互式Web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大学,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单词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很重要,有效开展英语单词教学已成为目前许多教师要研究的问题。本人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几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  【关键词】 情境教学;引导兴趣;归类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Without g
第一部分应用E-Tracking技术评价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探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弹性功能。方法:选取36例原发性
【摘 要】 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中隐含着复杂的道家思想。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创立了种种对立面,例如善与恶,爱与恨,福与祸,等等。然而,斯坦贝克并没有在这些对立面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分界线。相反,斯坦贝克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与绝对的恶、爱与恨交织缠绕、福与祸相存相依。斯坦贝克这种辩证的、整体性的思想,恰恰是道家思想最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 《伊甸之东》;斯坦贝克;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在电工类专业中,《电工仪表与测量》是培养高技能维修电工人才,一门具有专业性理论依据的课程。本文通过介绍《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技能目标为主,注重《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教学进行详细分析,并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进行《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教学。  【关键词】 电工仪表与测量;任务驱动;教学法;万用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F【文章编号】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