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法治乡村整体建设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法治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目标任务,为法治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法治必须同行。目前,法治乡村建设依然面临许多困境: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法治方式没有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法律人才缺乏等,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进程。只有发挥法治的独特优势,才能为深入实施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法治乡村整体建设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法治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及目标任务,为法治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法治必须同行。目前,法治乡村建设依然面临许多困境: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法治方式没有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法律人才缺乏等,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进程。只有发挥法治的独特优势,才能为深入实施乡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国内外乡村发展实践及其形成的理论都倾向于以城乡一体化思想来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理论基础和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应做到: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及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以美丽乡村建设与绿色发展为重点,推进乡村生态宜居;以现代文明和
韧性是指社会在受到干扰、突发、破坏等事件影响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助社会实现预防、适应和恢复原本状态的能力。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量呈现增长态势,在韧性视角下存在预警信息滞后、部门联动力不足、专业力量短缺和诈骗与反诈骗技术更新速度不匹配的治理困境。公安机关需要通过强化事前预警能力,提升行业部门联动力,培养专业反诈队伍,加大反诈技术投入,完善反诈系列制度设计等,构建韧性治理各阶段所需能力,实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韧性治理。
公共管理理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理论范式变革,每一种范式都有其独特的学科使命。而每一次范式变革必然是回应现实社会问题,并伴随政治与行政关系的探讨与价值取向的确立。从追求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到力图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新公共行政理论,从复归市场再度追求效率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到平衡效率与公平价值的公共治理理论,都是公共管理学科面向现实社会问题与挑战的裂变与再生,是应对理论危机和管理实践危机的自我调适。
政务信息共享对于行政改革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为“放管服”改革提供技术手段,而且在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优化组织流程、重塑组织形态,以及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政务数据共享观念滞后、保障性制度不完善、管理系统不规范、数据加工的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还较为普遍,制约了“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应转变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做好政务信息共享的技术支持,尽快建立和完善数据录入、整合、共享的标准体系。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互联网+”的犯罪,突破了传统犯罪的物理时空限制,颠覆了原有犯罪的一般规模效应。其犯罪主要行为与过程从线下迁移到线上,使犯罪痕迹电子化,犯罪嫌疑人不当面接触受害人并隐匿自身身份。受害人数量呈现“长尾理论”所揭示的形态分布,财产损失惊人。当前对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防范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缓慢,打击防范力量的“条条块块”无法有效应对此类犯罪的“平台化”生态链。电子证据取证认定困难,宣传防范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公安部门应积极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其他政府监管部门的协同治理,构建公安部门与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