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临床工作中的压力因素分析与管理应对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ac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增加儿科医生临床压力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应管理措施。方法:共计抽取10例儿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医生2018年均就职于我院儿科,调查影响儿科医生临床工作压力的各类因素,分组计算各类影响因素的评分。结果:家属及患儿因素压力评分为(8.06±0.57)分、疾病诊疗因素压力评分为(3.22±1.05)分、管理因素压力评分为(6.42±1.16)分、人际关系因素压力评分为(4.05±1.10)分、环境因素压力评分为(4.12±0.84)分以及待遇因素压力评分为(6.89±1.14)分,其中评分较高的为家属及患儿因素,接下来是待遇因素和管理因素。结论:儿科医生临床压力过大是影响儿科医生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类型,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了解儿科医生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关管理工作内容进行调整,缓解儿科医生临床压力,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医疗管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医生;临床压力;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70-02
  工作压力是各行各业广泛存在的问题,工作压力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如长时间处于较强的工作压力下不仅会影响工作质量,甚至会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导致工作质量下降[1]。医疗行业属于工作风险较大的行业,儿科作为临床治疗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据相关研究数据统计,我国在2015年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缺口约20万人,而0~14岁儿童又属于医院中的主要发病群体之一,其每一千名儿童匹配的儿科医生仅为0.26人;且随着近几年来,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每年新生儿高达2 000万,致使我国儿科医生的需求日益紧张,其临床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逐渐演变成了“儿科医生荒”的现象[2]。因此,为了更加详细了解我院儿科医生临床压力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关的针对性管理应对措施,本次研究中将就参与研究的10名儿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为探究增加儿科医生临床压力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应管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计抽取10例儿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医生2018年均就职于我院儿科,男性医生4名,女性医生6名,医生的年龄32~49岁,平均年龄(39.4±1.5)岁;其中本科学历7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名;住院医师3名,中级职称4名,高级职称3名。所有研究参与医生对本次研究目的、参与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均完全知晓,且自愿配合。我院伦理委員会知晓并批准本次研究开展。
  1.2方法 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儿科医生临床工作压力源调查表》对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因素进行调查了解,该调查问卷包含家属及患儿因素、医生疾病及临床诊疗因素、医院管理方面因素、科室内外人际关系因素、医院整体环境因素和医院给予儿科医生的待遇因素等,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3观察指标 采取本院自制的《儿科医生压力因素调查表》对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收集到了包括家属及患儿因素、医生疾病及临床诊疗因素、医院管理方面因素、科室内外人际关系因素、医院整体环境因素和医院给予儿科医生的待遇因素等几项内容。进行统计评分,每个条目采用三级计分法进行计分,且为了强调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所有条目中,主要分为0~2分制,各项总评分为10分制,评分越高,则表示该因素对医生造成的压力越大。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名儿科临床医生工作压力因素中家属及患儿因素评分为(8.06±0.57)分,疾病诊疗因素评分为(3.22±1.05)分,管理因素评分为(6.42±1.16)分,人际关系因素评分为(4.05±1.10)分,环境因素评分为(4.12±0.84)分,待遇因素评分为(6.89±1.14)分;其所有因素中主要以家属及患儿因素评分较高,其次为待遇因素和管理因素;疾病诊疗因素评分最低,详见表1。


  3 讨论
  3.1儿科临床医生工作压力因素类型 本次研究中,10名儿科医生临床压力调查显示,影响儿科医生工作压力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家属及患儿因素、医院给予儿科医生的待遇因素、医院管理方面因素、医院整体环境因素、科室内外人际关系因素、医生疾病及临床诊疗因素,以上各项均是造成儿科压力增加的影响因素,其中评分较高的为家属及患儿因素,接下来是待遇因素和管理因素,家属及患儿因素包含患儿对诊断及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家属自身素质比较低。①家属及儿童压力因素: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发现,家属及儿童因素属于儿科临床医生工作中较大的一种压力因素,由于儿科医疗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大部分医生均能够理解并接受患儿诊断及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的情况,可知患儿方面所造成的压力比较小,主要压力为对诊疗对象进行服务时还需要考虑到家属的期望,而部分家属对于医生的诊疗期望过高,几乎接近于完美值[3],一旦医生未能够符合这一期望,治疗后未能到达其预期的治疗效果,家属便会以非理性的态度进行对待,甚至发出威胁及恐吓的信号,其反应过于激烈,无疑会增加儿科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②待遇压力因素:待遇压力因素主要指绩效评定不合理,儿科临床医生薪资水平不高,儿科临床奖励机制不合理等;随着大环境医患关系的不断发展,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增加,而相关薪资待遇比较低,传统医疗评定标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绩效考核标准的认定并不明确,且在受到医院管理层人为因素干扰情况下,儿科医生对现有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不满意。认为考核制度缺乏客观性及公平性。也有部分医生认为,医院管理制度中的奖惩制度不合理,奖励较少,处罚却很严重。以上因素影响了儿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③管理压力因素:管理因素属于临床儿科医生压力因素中的第三大影响因素,其主要是指临床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合理,儿科临床工作质量检查要求过于严格,质检工作评价有失公允等,由于传统管理制度的陈旧性,其虽然能够对医疗工作起到一定的规范限制效果,但是其中部分管理内容已经失去管理效果,对于当前的现代化医疗需求的作用效果不佳,质量控制质量较差,或者管理方案的执行性较差,院内质量控制机构在医生管理中的规范性较差,导致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4],影响儿科医生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④其他压力因素:按照以上统计结果和数据表示,在所有影响临床儿科医生压力因素中其大部分医生认为患儿疾病类型以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其造成的影响比较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儿科医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水平均较高。而这一因素的出现主要指患儿就诊后疾病发展速度比较快,医院环境影响导致患儿感染风险增加,儿科诊断及治疗工作难度比较大。人际关系因素及环境因素评分接近,处于中等评分阶段,可以显著说明在临床儿科医生的工作中不同科室之间治疗沟通效果较好,能够相互协作,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且环境因素的出现,则主要是指临床休息环境不佳,病区环境清洁较差,儿科临床生活设备不全等[5]。   3.2儿科医生临床应对管理措施 ①加强家属认知干预:在我院儿科临床医生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提升患儿家属对于疾病及诊疗知识的正确认知。首先,可以设置儿科专用宣传栏,将一些基础疾病以及幼儿保健知识公布在宣传栏中,使家长由初步的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其认知水平,使其了解配合医生诊疗的重要性,以及了解治疗中存在的风险,保证密切配合。也使家长能够清楚,每位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均会尽力履行医生的职责,而出现意外事件是医院和医生都无法预估的,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然后,需要对儿科医生的交流沟通技巧进行不断培训,整体提高临床的宣教效果,并增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能够准确了解患儿的实际病情,提高家长的依从性。②建立奖惩制度:待遇压力因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儿科临床医生绩效评定不合理、薪资水平不高以及奖励机制不合理等,因此我院需要充分考虑医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儿科待遇,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建立完整的奖惩制度,对于在临床工作中表现优异,且获得患者满意度较高的医生给予一定的奖励[6];对于表现出现误差或者出现工作疏忽的医生进行惩罚和批评,以此来整体提高儿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③全面调整管理制度:为了缓解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确保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完成每天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工作的完善,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调整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对现阶段儿科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充分考虑医生对管理工作的想法和依从情况,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过程中,尽量保证其合理性。并对本行业中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学习,以不断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定符合儿科管理实际的方案,充分满足儿科临床管理工作需求。④其他压力因素的应对策略:儿科病区属于人流量较大的临床医生工作区域,因此,为了满足儿科医生对医院整体环境的需求,需要对环境进行整体改善,并划分详细的功能区。同时还需要在科室內建立规范化的科研基地,并积极推进学术研讨,使各科室医生间深入交流,提升团队工作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临床儿科医生的工作质量[7]。另外,儿科医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熟练使用各类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善计算机信息库,充分显示数据化管理的优势,通过数据化手段的应用降低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儿科医生工作压力,同时降低儿科治疗中各类差错事件的发生,完善相关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各科室信息的互通,帮助各科室医生在治疗中进行信息传递。
  综上可知,儿科医生临床压力过大是影响儿科医生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类型,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了解儿科医生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关管理工作内容进行调整,缓解儿科医生临床压力,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医疗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肖漪, 赵艳芳. 浅析跟诊护士在儿科门诊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J]. 饮食保健, 2017, 4(4): 161-162.
  [2] 帖利军, 杨永华, 张慧, 等. 读书报告会在规范化培训儿科住院医师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8, 38(5): 770-773.
  [3] 徐雪峰, 孙晓英, 杜立中. 中美儿童医院临床运行体系及儿科医生继续教育情况比较[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9, 18(4): 367-370.
  [4] 张时蓓.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22): 257-258.
  [5] 徐慧琳. 安全管理路径在儿科PICC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A2): 327-32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中采取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效果。方法:抽选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100例,均采取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全体患者中,病因为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有70例,其中恶性血液疾病分别为2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急性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多发性骨髓瘤。全体患者骨髓象特征表现为骨髓增生减低的有40例(Ⅳ级以下),60例骨髓增生活跃(Ⅲ级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干预联合饮食干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护理及常规孕期指导,研究组30例加以运动干预联合饮食干预治疗。两组均干预持续到孕妇分娩时。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脂肪因子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
【摘要】目的:探索在早期肺癌诊断中采取CT动态增强扫描的應用价值。方法:于本院收治的肺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选取68例,资料来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对所有患者实施CT动态增强扫描,同时将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肺癌、肺炎、肺结核检出率(86.76%、8.82%、4.41%)与病理学检查结果(85.29%,8.82%、5.88%)对
【摘要】目的: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分别应用两种检测技术,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8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均进行MGT、MPT检测,分析配血结果。结果:68例患者,交叉配血386次,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阴性患者的血清、放散液MPT、MGT检测不合格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进行MGT检验不合格率更低,有利于保障输血安全。  【关键词】AB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途径及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18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性分A、B两组,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标本采集:A组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然后再静脉血采集法采集一份,行血常规检测;B组采集部位为肘部静脉,共两份,分别于采集2h内及8h继续行血常规检测。结果:A组指尖血组白细胞(6.86±0.758)×109/L、红细胞(5.12±1.34)×1012/L高于静脉血组(5.77±0.69)×109/L、(4.14±
【摘要】目的:探析重症监护床单元终末消毒中应用清单式管理对终末消毒质量改善和院感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期间我院ICU行终末消毒处理的床单元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6月实施清单式管理期间ICU行终末消毒的床单元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床单元终末消毒后ATP检测和消毒后24h后备用床ATP检测达标率,对比两组菌落培养合格率、院感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合格率85.33%明显
【摘要】目的:探讨以参附注射液加生脉汤的中医序贯疗法治疗急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至2019年间急性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同样的西医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参附注射液加生脉汤。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率、死亡率、NYHA心功能评级、血清肌钙、心衰标志物脑利钠肽(B型钠尿肽,.BNP)。结果:试验组在临床症状缓解率
【摘要】目的:探析健康管理中心接受程序化和谐护理措施对其护理服务以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收录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的100例健康受检者,依据护理措施实施差异,接受常规护理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程序化和谐护理的50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分析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结果:护理满意度分析干预组受检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8.00%)较之对照组受检者(84.00%),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用营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营养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以及血红蛋白(Hb)水平均比对照组(P<0.05);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方面的特点,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以后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以来的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工作,从制度、人员、药品和服务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药学人员的共同努力,很好的完成了药品供应、药学信息传递、处方审核和用药咨询工作。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虽然来势凶猛,但面对疫情,药学人员沉着应对,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