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欺骗”类动词的演变规律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shi97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上古“欺骗”义场11个词项的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上古“欺骗”类动词的演变规律。这些演变规律主要有:义场相对稳固、词义的差异源于词源不同、义位发展不平衡、各词项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复合词的主要构成方式是同义复合、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同步引申”。
  上古“欺骗”类动词演变规律上古汉语中表示“欺骗”义的词很多,有欺(諆)、诈、诳(诓、迋)、诬、谩、诡、谲、诞、诒(绐)、罔(誷)、谖等。本文通过它们在上古27部典籍中用例的测查,总结了“欺骗”类动词在上古的演变规律。
  一、上古“欺骗”义场相对比较稳固
  “欺骗”类动词所形成的义场在上古阶段是比较稳固的,虽然在某一特定时期有的词进入该义场,如在春秋、战国初期、晚期均有词项进入该义场;有的词项退出,如战国晚期“谖”便退出该义场。但该义场的中坚力量——“欺”和“诈”,一直比较稳定,致使整个义场在上古都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战国晚期是义场内词项比较丰富、发展比较稳定的一个时期。战国中期之前均有不同词项进入义场,而这一时期各个词项在自己特定的位置上体现自己特有的价值,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之所以在战国晚期各词项得到丰富发展,可能是由于战国晚期,社会比较动荡,各种思想剧烈撞击,因此人们也就需要一些更具有区别性的词来表达他们新的见解,等等。如有的地方不能简单的用“欺”来表示,而要用“诈”来表现其程度之高,或用“诬、罔”来强调对对方的蒙蔽。
  二、“欺骗”义场内各个词项差别主要源于语源不同
  义场内各词项的差别主要是源词不同而致,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多种多样,有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性状情态不同,如鼎和釜;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和饿;侧重的方面不同,如完和备;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语法功能不同,如耻与辱。而辩析同义词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本义索异法;引申释异法;反义证异法;语境考察;替换法;对举观察法;同节见异法;异文求异法等等。“欺骗”类动词在探求词义差别时主要运用了探源示异法。如“诬”“罔”“谩”“诡”“诞”几个词项的区别就是从语源上显示出来的:“诬”“罔”同源,其词义特点主要来自“罔”的本字“网”,即使对方受到蒙蔽;“谩”的特点来自“冒”,即掩盖、不让对方知道;“诡”的语义特征来自“变”,即善变、狡猾;“诞”与大同源,其特点是夸大、不实。
  三、义位发展不平衡
  义场中各个成员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即在不同时期,各个词的主要义位(即使用频率高的义位)是不同的。如“诬”有二个义位,一个是欺骗义,一个是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诋毁、诬蔑义。从词频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汉以前,欺骗义是“诬”的主要义位,使用的比例占绝对的优势,而从汉代开始,除《管子》以外,“诬”的欺骗义位已明显处于弱势了,这可能是由于两个义位的用法相同,即均可带宾语或不带宾语,在具体语境中不好区分,而欺骗义位又可以用“罔”“欺”等替代,所以“诬”的主要义位从“欺骗”义向“诬蔑”义转移了,到现代汉语中诬的“欺骗”义只以语素形式保留在一些复音词中了,如“欺诬”“诬罔”等。此外,还有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消长关系,也就是词的中心义位有所更迭,原来本义是词的中心义位,发展到后来,引申义成了常用义,变成中心义位了。如“诈”在汉以前的文献中“假装”义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义位,而到汉代《史记》中,这一引申义明显增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义位,相对而言本义所使用的比例则有所下降。
  四、“欺骗”义场各词项之间呈现互补关系
  “欺骗”义场的众多词项中,“欺”是通称,“诈”的欺骗程度较高,多用于政治、军事场合;“诳”侧重迷惑对方;“诬”“罔”(誷)侧重受事被蒙蔽了;“谩”是隐瞒,不让对方知道;“诡”侧重施事者的善变狡诈;“诞”则是夸大事实,用荒诞不经的话骗人。众多的词项互不交差,各有各的位置,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义场的各个角落。
  从组合关系上也可看出义场词项的互补性,以“欺”和“诈”为例。“欺”和“诈”表示“欺骗”义时“欺”或带或不带宾语,“诈”很少带宾语;“欺”没有名词性用法,作主语、状语或宾语时一般只用“诈”。因此,“欺骗”类动词的互补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汉语词汇是有系统的。
  五、“欺骗”义场内复合词的主要构成方式是同义复合
  “欺骗”义场内各词项经常复合在一起连用。这其中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上位词与下位词的连用,如“欺”与其它词项的连用,即“欺诈”“欺诬”“欺诳”“欺谩”“欺罔”“欺诞”“欺绐”等等。如“第二章一(一)欺”中例1到例7。二是同位词之间的连用,即除了欺以外,其它词的连用,如:“诈谲”“诈谲”“谲诡”“诞诈”“诈诬”“诈诳”“诞谩”等等。如:
  2.《兵略》者,所以明战胜攻取之数,形机之势,诈谲之变,体因循之道,操持后之论也。《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
  3.奇物谲诡,俶傥穷变。钦哉,符瑞臻兹,犹以为薄,不敢道封禅。《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4.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後欺。《荀子·君道第十二》
  六、“欺骗”类动词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同步引申”
  词义的同步引申是词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表现,更是词汇系统性的充分表现。“一组词或一对词,在一个平面上具有同(近)义关系、反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经过引申,在别看外的平面上又形成同义、反义关系或其他相应关系,我们管这种词义引申现象叫同步引申。”对“欺骗”类动词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欺骗义场中也存在一组这样的引申关系。如由“诈”的“欺骗”义可以引申出“假装”义,而义场中某些成员也同样具有了“假装”义,如“诬”“谩”“诡”和“诒”(绐)。如:
  8.明君不以禄爵私所爱,忠臣不诬能以干爵禄。君不私国,臣不诬能,行此道者,虽未大治,正民之经也。《管子·法法第十六》
  10.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对曰:“有四人。”四人谒,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史记·卷九十三》
  12.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庄子·外篇·马蹄第九》
  13.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必亲之者也,是以重之。立炀宫。立者,不宜立者也。《谷梁传·定公元年》
  参考文献:
  [1]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M].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
  [2]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尹戴忠.上古看视类动词的演变规律[J].求索,2008(2):200-201
  [5]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6]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7]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本课题经过实践活动和系统研究,将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基本上按照原来课题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许多问题上超过了原来的课题设计,为今后我校深入开展研究生科技活
目前性能化设计规范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从强调财产保护转变到强调生命安全保护,因此对建筑物内人员行为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元胞自动机模型在交通流
本刊讯:中宣部、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29日在北京联合举行刘口同志与首都高校学生代表座谈会。8位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青年学生代表与这位时刻准备打仗的特战连长,进行了一场洋
针对老厂锡矿13-2-3号矿体在投产后进行了中深孔爆破工艺和参数的改进,采用了多排同段大药量微差挤压爆破技术,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不断探索,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构建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型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1.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提
2002年夏季,黄志洵教授的著作<超光速研究新进展>出版.书中介绍关于超光速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验进展,并按三个部分叙述不同领域的有关研究,如超光速理论与实验、反常色散与负
在系统论和控制论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为综合体系,对其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进行探讨。根据系统的定义和特征及过程控制原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建学生之间互惠互利,不断分享经验、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个的互动互助学习小组,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间互动互助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互助学习,就是指在语文课堂这一广阔而又严谨的天地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言语交谈,它是教师与学生交换信息的过程。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互惠互助促进课堂教学,让小组学习更加
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资金紧缺是制约家禽养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大部份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建材、证券等行业及其下游产业,而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低段的写话教学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从孩子入学时起,我就注重对孩子进行循序渐进地快乐写话训练,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丰富孩子的写话内容  1.用好课文插图,图文联系练习写话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对生活缺乏认识,他们大多停留在直观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