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o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系统地阐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从此理论出发,认为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的主观内因是华人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生存和发展压力则构成华人融入当地的客观外因。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的有利条件,即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的可能性。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必要性;可能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F151.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122-03
  
  1 理 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由自然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为人类所特有的一些类似本能的内在潜能所决定的。能量需要释放,潜能需要发挥,这是一种自然倾向。生理需要或低级需要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而心理需要或高级需要,特别是创造潜能的发挥则是无穷无尽的,这方面的追求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决定性动力。潜能论是马斯洛动机理论的基础。他认为驱使人类行为的动力是一些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反映了人类真正的内在本质,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所以这些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可以分成生理的、安全的、归属和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五种。
  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个体才会将注意力投向更高层次的需要。一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失去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这时才会有新的需要出现。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个体也很难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应当指出的是,人的需要虽然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级,这些层级却不是固定不变的。上述的五种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只是一种一般的模式。
  人类的动机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越是基础的需要对人的影响力越大。人只有在占优势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表现出更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将生理的、安全的、归属和爱的、尊重的需要划为基本需要。由基本需要产生的行为动机称为缺乏性动机,因为那些动机是由于食物、水、安全、爱、尊重等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被激发出来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性质不同,它不是因为缺乏什么而产生的,而是一种积极的、使人的生命更有价值的发展动力。人有一种沿着需要层次上升并向自我实现发展的倾向。仅仅达到不愁吃不愁穿或小康生活的水平,还不是一种充实的、能够令人心满意足的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能够促进人的进步。如果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没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就会出现“衰变综合征”,最后陷入麻木、绝望和精神错乱。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2 分 析
  2.1 必要性
  无论是老生代华人还是新生代华人,都无法回避同样一个问题:如何适应在马来西亚的生活?换句话说,即如何融入马来西亚?这是每一个马来西亚华人都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因而具有普遍性。在此,笔者对华人融入当地的必要性做一些分析。
  2.1.1 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是华人融入当地的主观内因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华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同样具有自身的各种需要,这些需要包括生存需要、接受教育的需要、家庭需要、政治生活需要等。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则构成华人行为动机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华人要满足自身内在对各种需要的渴望,就必须成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即要广泛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甚至改造社会环境。只有融入生活的周边环境,将自身置身于社会的纷繁复杂之中,才可能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各种需要的满足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当个体的某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个体又非常渴望实现这种需要时,这种需要就会产生一种催人行动的动力,驱使个人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并成为新的驱动力。个体就是被各种自身的需要驱动而处在不断的追求之中。反过来,个体的各种需要又源自社会,正是社会对个人提出了各种更高的要求,个体才会衍生出具有层级和社会属性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为个体各种需要的满足创造了条件,个体也只可能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需要。现代社会早已是一个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社会,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独立地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发展。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各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远或近的关系,自身完全与社会隔绝的人必将不适应社会而被社会淘汰。
  老生代华人大多是带着理想来到马来西亚的或肩负着实现前人未曾实现的愿望而定居下来的,在他们身上往往能看到一股拼搏奋进的斗志。新生代华人身上淡化了不少“中国印记”,成为海外土生土长的一代,希冀着能拥有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因而,无论是老生代华人还是新生代华人都有追求上进的趋势。追求就意味着被自身的需要所激励和鼓舞,也意味着要经历在融入社会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奋力拼搏的过程。华人的需求为社会所催生,又将在社会中实现。
  2.1.2 生存和发展压力是华人融入当地的客观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华人融入当地同样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笔者以为华人必须要融入当地社会与社会环境给予个人的压力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社会环境压力主要体现为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
  能够生存下来是华人融入当地的首要和基本前提。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来说,在异域他乡要生存下来并非易事,而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刚刚移居的华人。华人居住的地方大多为城市,职业竞争激烈,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生活成本高。华人初来乍到,人生地疏,没有土地,没有可以依赖的社会关系,也没有充足的移民资金,没有技能或技能单一,一切几乎都要靠白手起家。如果没有及时的收入补充,家庭或个人很可能陷入困境。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华人面临的生存压力相对小一些,一则有家庭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二则有较多的可依赖的社会关系,三则自身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职业竞争力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生代华人没有承受生存的压力,作为非土著的少数族裔身份可能遭遇各种不平等待遇,甚至歧视,工作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缺乏也可能成为进入社会的短板,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其他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对其构成生存压力。生存压力的化解又必须建立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基础之上。个人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纳,个人与社会的摩擦就会减少,个人也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生存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发展才是生活的高层次要求。华人往往面临的不是低水平的生存压力,而是渴求能拥有更大自我发展空间的压力。华人的发展比其生存遭遇更多瓶颈的制约,而这种制约更多是来自所在国的不平等的族群政策。马来西亚长期以来就以法律的形式确保马来人的特殊地位,给予马来人特殊的权利,在诸多方面不平等的对待非土著族群。这种由法律确定下来的不平等极大地压缩了华人的发展空间,使华人处处碰壁。改变这一不平等的政治待遇要求华人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或减少为土著攻击华人提供口舌的成分,为华人在政治上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创造条件。
  笔者以为,华人面临的发展压力可以粗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政治上争取平等权利、维护族群利益面临的压力;第二,经济上富足自身、做大做强华人经济面临的压力;第三,文化上拥有自主选择权、争取华文教育生存发展空间面临的压力。不论是华人个人还是华人群体都将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受制于上述三种发展压力。压力一方面是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动力。追求上进、奋勇进取是中华民族的秉性,在海外华人身上也将得到体现。华人肩负的三重发展压力催促他们自主地融入当地社会,以便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2 可能性
  既然华人融入当地具有其必要性,那么马来西亚华人融入马来西亚当地社会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呢?以下笔者对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的有利条件做一探讨。
  2.2.1 华人自身具备的有利条件
  华人尤其是老生代华人大多具备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劳节俭。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于海外打拼的华人是一个有利因素:对自身,凭借辛勤劳动和勤俭持家能更好地创造海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构筑长期定居的财政根基;对外界,展示华人的良好形象,宣扬华人的优良品性,给其他族群易于留下较好的印象。此外,勇于进取、大胆闯荡、敢于冒险也是海外华人身上较为明显的特征。事实上,移居海外是要具备这些性格特征才比较合适的,因为从移居开始到真正扎根下来的过程中伴随着许多不可预知的艰辛和曲折,不具备一定的抗挫折和承压能力是难以想象的。上述这些性格特征都有益于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为其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了一定主观因素。
  2.2.2 马来西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来西亚和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全面发展经济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发展经济首先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而稳定的国内环境的营造则要求各族群能和睦相处,不致有重大的冲突和矛盾,这就为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了空间。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众多机遇为华人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让华人有直接的机会渗透到马来西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参与马来西亚的现代化建设并享受现代经济发展的成果。马来西亚政府宣称将重视并要积极利用华人因素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服务,华人成为国家政府倚重的力量之一。马来西亚华人在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的同时也将不自觉地更广更深地融入到马来西亚社会。
  2.2.3 华人作为第一大少数族裔的群体优势明显
  华人人口数量在马来西亚仅次于马来人,居于第二位,是马来西亚第一大少数族裔。华人的群体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数量大,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容易形成团体力量和拳头优势,以集体的形象影响公共决策,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争取、保障华人群体权益。第二,占全国总人口26%的华人不易为政府所忽视,而往往成为其依靠的力量之一。由于华人在马来西亚政治、经济上的地位,政府对华社的各种要求才不可能等闲视之。在全国及地方的各级政治选举中,如果不能争取华人有力的支持,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马来西亚要全面推进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缺少了华人的热情参与,其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第三,华人政党马华公会作为执政党之一,其影响力不可小觑。作为多年的执政党,马华公会不仅在华人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号召力,而且在全国及地方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2.2.4 华人经济占有一定优势
  时至今日,华人经济已成为马来西亚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华人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在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为马来西亚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事业等各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中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家,如陈祯禄家族集团、林梧桐的云顶集团有限公司、邱继炳的马联工业有限公司、钟廷森的金狮私人有限公司、郭鹤年的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郭令灿的丰隆实业有限公司、林天杰的马化控股有限公司、陈志远的英特太平洋工业集团等,他们中不少已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和政府的纳税大户。华人企业吸纳了大量人群就业,在政府解决失业难题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华人企业一方面具有利国利民的社会效用,另一方面成为沟通华人与政府和其他族群的中介。此外,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其他优势和资源,为华人融入马来西亚铺设道路。
  2.2.5 中马两国政策的驱使
  对于华侨华人的双重国籍,中国采取不赞成的立场。中国国籍法第三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1974年5月31日中国和马来西亚签订的建交联合公报都宣布不承认双重国籍。根据马来西亚法律规定,移民者入境居住5年后,可成为永久居民,成为永久居民12年后则可考虑批准其加入马来西亚国籍。同时由于马来西亚政府对是否拥有马来西亚国籍采取区别对待措施,不具有马来西亚国籍的在诸多方面不享有权益或处于不利地位。华人从自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出发,放弃中国国籍,加入马来西亚国籍。国籍上的变更,加速了华人融入马来西亚的步伐。
  2.2.6 华人心态的变化
  “现在,在东南亚各国,华人已不愿再称自己是华侨、唐人,更忌讳称‘中国人’,他们都称自己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印度尼西亚人、泰国人或菲律宾人。那些第三、第四代土生华人尤为如此。”随着华人与当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的权益也与当地社会更为息息相关,落叶归根的思想日渐淡薄,与外族通婚则越来越普遍,落地生根已是水到渠成。华人心态的这种转变,表明华人与居住国的关系远甚于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虽然不少华人依然对中国乡情依旧,但这种对中国的情怀在年轻的新生代华人身上体现甚少。
  2.2.7 华人对马来西亚文化的适应性
  马来西亚被公认处于儒家文化圈内,即同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内,在人种、书面文字、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政治文化、道德伦理等方面有着历史形成的共同性和相关性。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导入了马来西亚。华人生活在马来西亚文化包围之中,中马两国文化互相接触、碰撞、交流、影响,华人在逐渐被马来西亚当地社会同化的过程之中也对马来西亚文化产生了改造作用,将不少中国文化元素渗透其中,中马两国文化交融在了一起。文化上的适应有助于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促使华人心向居住国。对居住国认同度和忠诚度的提高,则缩小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个人在情感上更易于接受居住国,也更易于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吴江霖,戴健林,等.社会心理学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晓莉.社会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日]原不二夫.马来西亚华人眼中的“马来西亚民族”[J].南洋资料译丛,2001(2).
  [4]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演变[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2).
  [5]治•斯托顿,王燕.摆脱华侨主导型经济的东盟各国[J].亚太经济,1985(5).
  [6]廖小健,刘权,温北炎,等.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经济[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7]黄昆章.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世界华人研究文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8]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9]黄昆章.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世界华人研究文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宾有文(1985— ),男,汉族,湖南湘潭人,现为广州市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专门史2008级硕士,研究方向:华侨华人史。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高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书记,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近年来在《经济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家》、《宏观经济管理》等经济学学术杂志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其中CSSCI收录16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译经济学著作1部。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期失衡和长期失衡问题,而且长期失衡比短期失衡更为严重,政策调整压
期刊
作者简介:  杨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外国直接投资。高级经济师,曾在中国网通集团国际部工作。2005年11月,经信产部核准代表中国网通集团在亚洲信息论坛(AIC)发表《中国海缆业走出去的研究》。在《中国电信建设》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李秀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外国直接投资。曾在《商业经济与管理》发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发掘旅游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延伸品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发展旅游热潮,浙江省乌镇顺应这股潮流发展其旅游业,其快速发展的业绩被业内人士誉为“乌镇模式”。但与此同时,由于起步较晚,乌镇旅游业也面临激烈竞争,特别是旅游经济中延伸品的发展。本文通过资料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乌镇旅游延伸品采取的举措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乌镇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打造旅游产品及积极开发旅游营销策略的
期刊
[摘 要]人才流失是目前我国中小私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侧重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就人才流失现象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改善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私营企业;员工流失;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031-02    1中小私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中小私营企业人才流失是多种因素综合
期刊
茶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仿佛流淌在我们这一古老民族躯体里悠久而浓郁的血液。随着时代的演变,茶发展至今,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琳琅满目的茶店、茶馆,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茶店之间,每日都像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够稳健发展,那便是传奇。  福建裕园茶业的发展,就是这样一部关于铁观音的传奇,一个真正行地无疆的王者。短短八载,在高端产品市场中一直位居畅销榜首,在业界享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忠实的消费
期刊
富士康的N连跳,无形中促使了东部沿海产业基地梯度转移的加速,郭台铭在全国内陆多个省份周游,寻找风水宝地来圈地实现其3C帝国的梦想。一时间,天津、河北廊坊、河南郑州相互爆出富士康要内迁的新闻,嚷嚷了几个月最终花落河南,而郑州也因创造出了“郑州速度”而引以为豪。    那是6月20日,35℃的高温天。下午3点多,一天最热的时候还没过,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已经赶到距离省会郑州25公里远的新郑机场,专程等待一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CI理论,系统剖析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以湖南卫视的成功尝试为例,全方位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希望为更多的电视媒体的成长和品牌树立提供经验。  [关键词]CI理论;电视媒体;品牌战略;湖南卫视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021-01    1 基于CI理论的品牌战略  CI(Corporate I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辖内新能源产业企业基本情况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善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112-02    1新能源产业企业基本情况及金融支持情况  目前,景德镇市新能源产业涉及企业主要有6家。其中,江西景德半导体新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理论回顾和定性调查,罗列出顾客接受经济型酒店提价策略的因素;并以参加上海世博会的住宿游客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研。对接受提价的归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顾客可以接受经济型酒店提价的三个因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三个不同因子和价格公平感之间的回归方程。提出了经济型酒店在提价的同时采取一些附加营销措施来提高价格公平感的营销建议。  [关键词]提价归因;因子分析;价格公平感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变动关系,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指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表现明显。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069-02    1 引 言  随着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已在更广大的市场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人民币现已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