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理念下传统发酵工程系列实验项目式教学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葡萄酒中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为例,探讨STEM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本项目以真实情境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技术和数学方法,小组合作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STEM理念项目式教学 葡萄酒 酵母菌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STEM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倡导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导,以学生的主动实践为中心,通过合作完成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修教材中的传统发酵技术为基础,制作葡萄酒,分离纯化酵母菌,测定生长曲线,结合现代基因测序,进行菌种鉴定为例。尝试运用STEM理念,借助项目式教学的方法,以真实情境作为问题驱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融合各学科知识的项目探究,以期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项目探究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出现,会引出新的探究项目,因此将按时间顺序介绍不同探究阶段所确立的问题与项目。
  1 前期项目探究
  1.1 项目确立背景
  葡萄酒中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是选修模块传统发酵技术专题,同时运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及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完成制作葡萄酒,测定酒精含量,对葡萄酒中的菌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与测定。尝试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布法进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显微镜计数法和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酵母菌种群数量,建立数学模型结束变动规律,并对菌种进行分子鉴定。这既是对必修内容的扩展和应用,又是对生物工程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实践环节是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方案并进行实验,完成项目学习,能够将生物学理论与生物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都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更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也是高频考点。课程实验与理论同时开设,理论学习后可及时操作验证,分析实验结果后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理解理论知识,建立生物科学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能力。
  1.2 项目目标
  小组能够设计葡萄酒中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的整体方案,阐明发酵技术、基因工程的原理与基本操作程序,实际操作完成制作果酒或泡菜、分离纯化菌种、优势菌种的基因组DNA的提取、PCR扩增、基因片段测序等实验操作,操作方法正确,最终成功完成菌株的鉴定,并进行撰写报告,相互讨论,借助互联网和手机的录像功能,客观地记录实验过程,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在互联网上分享,提高思辨能力和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缜密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探究、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体验。
  1.3 项目内容及任务分解
  在任务驱动下,兴趣小组查阅了发酵工程、基因工程与微生物培养的相关论文,充分交流后,明确:发酵工程与基因工程的原理;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与鉴定的技术?成功制作葡萄酒的条件;优势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的步骤,并确定了此项目需要的基本技术支持:传统发酵技术、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PCR扩增、电泳等。
  1.4 项目探究过程
  高二生物选考两个班同步开展探究活动的项目小组。利用网络,实现实验资资源、实验过程、数据等共享,制定工程计划,集体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不断完善方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项目流程为:
  制作葡萄酒一葡萄酒中酒精含量的测定一葡萄酒中优势菌种的分离与纯化一测定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一优势菌种的基因组DNA的提取18S—rDNA片段的PCR扩增一基因片段测序,菌株鉴定一成果展示与交流。
  2 項目实施
  2.1 制作葡萄酒
  用己消毒的剪刀将葡萄与果柄贴面处分离,保证葡萄完整,避免葡萄破裂被污染,在凉开水中放入一些面粉,面粉溶液能吸附葡萄表面的灰尘杂质;再缓慢晃动洗清其表面污垢,保护葡萄表面天然的酵母菌,最后再用凉开水清洗。
  发酵装置采用运动型瓶盖饮料瓶、带进出气体软管的发酵罐与玻璃发酵瓶。这三种装置均能很好隔绝外界空气,并防止微生物入侵。且运动型瓶盖饮料瓶与普通饮料瓶相比,不用拧松瓶盖放气,也能防止空气进入,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可广泛用于中学实验。带进出气体软管的发酵罐,可直接在排气管水封中滴加溴麝香草酚蓝(BTB)检测发酵产物二氧化碳,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玻璃发酵罐有出料口,取样方便。
  实验过程中探究了温度、有机物等发酵条件对酒精含量的影响,以及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的鉴定。其中,人工添加适量的酵母菌和蔗糖组不仅可增强发酵程度,且随着接种量增多,发酵速度变快,发酵周期会缩短。实践发现,500mL葡萄液接种酵母1.0-1.5 g为宜。这样可保证发酵充分进行,现象明显易观察,且发酵速度快、周期短,果酒制作易成功。
  2.2 不同品种的葡萄酿酒的酒精含量测定
  用两种不同的葡萄酒酒精计测定酒精含量。结果添加蔗糖组酒精含量更多,阳光青提、酿酒葡萄、玫瑰香、巨峰等不同品种,会影响果酒的颜色与口味,其中相同条件处理的葡萄,酿酒葡萄品种酒精含量更高。
  2.3 果酒中优势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酵母菌作为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材料,安全易得,为学生生活中常见菌种。根据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分析培养基配制的知识,设计相关培养程序,对未添加酵母菌组用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选择培养酵母菌,采用稀释涂平板法和稀释倒平板法对葡萄酒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与纯化。挑选初步得到了菌株进行简单染色,显微镜观察菌种形态并计数。   选择培养后,有三角形、大圆形和小圆形三种形态菌落,再次接种到豆芽汁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30℃、200 rpm,培养2d。重复上述培养以获得酵母菌纯菌株分别进行显微镜与电镜下观察酵母菌形态结构及出芽生殖并计数。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熟练掌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技术的一般方法,更好地观察酵母菌菌落、个体的形态以及出芽生殖现象,同时说明生命活动的维持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3 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向每个100 mL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的三角瓶中试管准确加入酵母菌悬液1mL,轻轻振荡混匀,设置空白对照组(不加酵母菌悬液)。将接种后的13组三角瓶置于摇床上,30℃,200 r/min,振荡培养。每隔4h取样,即0、4、8、12、16、20、24、28、32、36、40、44、48 h后,从摇床上将取下其中一瓶三角瓶培养物(标记时间),置4℃冰箱保存。
  每组取13支干净试管,从不同时间培养菌液中摇匀各取5 mL,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适当稀释,使光密度在0.1-0.65之间,以没有接种的空白对照组液体培养基调零点,在680 nm波长,从最稀浓度的菌悬液开始,依次进行测定OD值,计算酵母菌数量,并绘制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三角形、大圓形和小圆形三种形态菌落分别标记为酵母菌1#、酿酒酵母2#、酿酒酵母3#。
  综合三种酵母菌的生长情况,筛选出的酵母菌在12 h内呈对数增长,12-30 h增长缓慢,30 h后数量开始下降。符合种群增长“S”型曲线规律,30 h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与培养基营养物质减少,培养瓶内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学生用数学折线图来描述的生物模型,充分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规律。
  2.4 葡萄酒中优势菌种的鉴定
  对分离的菌种分别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进行18S rDNA片段的PCR扩增,采用质量分数为1%的琼脂糖,在电压IOOV下30 min,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将符合要求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序,将所测序列进行BLAST分析,获得菌株信息(图2)。
  经测定,三角形菌落的酵母菌为酿酒酵母JM03,大圆形和小圆形菌落的酵母菌为嗜酒假丝酵母。
  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及时总结分析汇报,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实现知识体系构建。探究实验成果展示是实验报告与产品结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并在组间进行实验评价。学生对自制的葡萄酒进行分装、品尝与分享,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品味到科学的有趣和快乐。从科学本质出发,去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落实社会责任。
  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例如,如何提高发酵中酒精的产量?为了提高酒精产量,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培养基糖和酸的成分,筛选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特性的酵母菌作为理想的酒精发酵菌?在完成项目的时候,通常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借助这些不断生成的问题,学生会继续进行探究、解决和运用,实现了在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邱玲燕.STEAM教育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以“果酒制作”实验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9):48-51.
  [2]朱正威,孙万儒,赵占良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
  [3]蒋莉娟、田睿等,“果酒制作”实验改进[J]生物学通报,2019, (10):45-46.
  [4]丁正中,张璐.基于实验改进的“果酒及果醋的制作”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学,2020,(2-3):93-94.
  [5]王爱东.基于小球藻进行“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学,生物学通报,2018,(10):29-30.
  [6]张莹、李艳梅.STEM理念下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项目式教学——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为例[J].生物学教学,2019,(9):42-44.
其他文献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细胞的生成方式,是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处在一轮复习中的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已经模糊,教师如何唤醒学生的记忆,深化学生对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的理解,使他们区分精子与卵细胞的差异,建立与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的纵向联系,笔者对此提供一种思路。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自查缺漏,借助学生端微课视频激活记忆,补全知识碎片。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体会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逻辑美;指导学生课上构建物理模型,呈
文件编号:1003-7586(2020)08-0021-03  微项目教学是将学习内容项目化,通过情境化的微型主题任务,让学习者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教学方法注重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目的、有意
摘要 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究教学为例,探索渗透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策略,指出科学史学习是渗透科学本质教育,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科学本质教育 教学策略 生物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科学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将科学本质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之一,是一些发达国家极力提倡的,也是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美国的《新一代科学教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2.用体
摘 要 以呈现资料,引导学生从论证到依托论证,从设计实验探究到延伸实验,构建知识体系为主线展开论证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凸显本节课的逻辑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 论证式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许多科学教育家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科学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将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环境中解决
1 XY染色体上的不同区段    XY染色体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能配对,因此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形态、大小却不完全相同,X染色体稍大,Y染色体较小,它们的不同区段分布着不同的基因,每个区段基因的遗传情况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      1.1 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X染色体A区段的基因,在Y染色体C区段上可以找到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X染色体A区段和Y染色体C区段是同源区段。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就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涉外高级技能人才。而应用型院校作为我国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当以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语言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涉外人才作为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就应用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其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产出导向法”是一种具有较强理论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蓖麻是大戟科、蓖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叶片盾状圆形。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無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花柱,深红色。蒴果球形,有软刺,成熟时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2007年上海生物卷,涉及到遗传内容的有:第2、5、9、14、20、24、25、28、29、31和34等11个试题,约占试题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遗传题共计30分,占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一。显而易见,遗传部分是上海生物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2007年上海卷中部分遗传题进行解密。  例28题:小麦中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有高秆抗病小麦进行自交,后代中出现高秆抗病、高秆不抗病、矮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是要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生物学教学是培养和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但是,传统教学仍存在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吸引性不高等问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重建课程结构、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