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背景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基于CCSS调查的大学生发展指数GTWR模型分析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r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某高校2015-2018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地域大学生的发展水平四年间差异显著并与生源地经济水平显著相关,尽管四年间中西部地区生源学生与东部地区生源学生的差距不断缩小;大学生发展水平受个体人口学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和生源地教育经济条件影响,其中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最大.生源地区教育经济条件的影响持续整个大学阶段且时空异质性显著,其中人均GDP因素的影响东强西弱,平均受教育年限因素的影响西强东弱,人均教育经费因素的影响西强东弱、南强北弱.
其他文献
大规模在线教学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但相比线下课堂,逃课现象更为突出且多样.基于逃课学生访谈内容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线上逃课主要有"借机为乐、边听边玩","听觉在场、家务缠身","身体出场、听觉游离","身心游离、全然缺场"四种形式;虚拟教学空间的监控力弱、繁杂的家庭事务、自律性不强形成的逃课惯习是大学生线上逃课的主要原因;面对教师的管控,学生往往采取"自救"和"共谋"的应对策略;逃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皆受到严重影响.
基于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和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开展的线上教学情况调查(学生卷)中的文本数据,采用LDA主题模型对学生的评论进行文本挖掘,分析新冠肺炎疫情
大数据以新的方式表征着教育世界,使得传统教育研究面临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需扩大数据来源,拓展研究空间;深度挖掘数据资源,重视分析"相关关系";强化数据文化,推进实证研究.教育研究亦须审慎评估大数据的价值,辩证看待大数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科学评判大数据的量与质,正确处理理论建构与"让数据自己发声"的张力,全面考量教育目的与数据伦理.
基于253个高水平专业群申报资料的质性文本分析发现:当前高职教育专业群涵盖专业数多为3-5个,跨专业类、专业大类,跨行业、产业,跨院系组群已成趋势.高职教育专业组群的本质逻辑是职业逻辑,组群主要遵循知识逻辑与产业逻辑相互协同的内在逻辑.依据在产业聚焦、知识共通性以及资源整合三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高职教育专业群可分为多种类型.高职教育专业组群应首先调研产业以明确服务目标,然后结合办学基础与目标产业内部职业分工定位职业岗位群,最后依据职业岗位群内的知识关联性组建适宜的专业群.
交叉学科生成于传统学科之间,是不同学科交互融合的产物,对于推动科学整体发展、促进人类思维变革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具有深远意义.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具有多层结构
1815-1914年,有近万名美国人赴德国学习,形成了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留学潮和文化借鉴典型案例.美国留学生在德国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世界上领先的科学和学术,不仅学业上收获累累硕果,而且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在思想和制度上奠定了基础,帮助确立了美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原则、研究职能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可以说,20世纪以来美国大学的辉煌和美国国力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场持续百年的留学浪潮以及数以万计的留德学生.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足点上回答了"怎么办教育"的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扎根中国先进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扎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扎根中国悠久历史和光辉革命传统,扎根基本国情和人民生活实际,扎根本土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扎根中国大地,未来教育事业发展要坚定"四个自信".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教育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教育改革创新要正视不足、融通中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核心价值落地,教育理论研究要立足我国教育现实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大学作为开展教师教育的主力军,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致力于培养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人民教师,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期刊
毕业生职业发展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评价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应从关注外显性指标向人职匹配转变,分析毕业生与
通过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梳理及其126份新近通识教育课程简介的分析后发现:哈佛在育人目标上,致力于培养全球化时代的卓越公民,引导学生关切本土与全球社会面对的迫切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高学业挑战度,注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大问题探讨、实践体验和顶峰项目等高影响力教学活动;在师资配备上,以高资历教授作为通识课教学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优势,缓解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与教学冲突.哈佛通识教育实践的内在逻辑是对课程理想性与实在性、广度与深度之关系的积极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