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杨叶波的一封公开信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力老师:
  你好!
  新的一年又要来临了,在这里我向《烹调知识》杂志社的老师们拜个早年,祝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叫杨叶波,今年24岁,属猴,现在在安庆市九成监狱服刑,剩余的刑期还有2年8个月整。
  今天之所以写信给你们大家,是因为我特别喜欢烹饪这一行,以前也学过的。那只是在初中毕业后,当时我家开了一个酒店,算起来规模还挺大的,有2 400 m2,楼上、楼下四层,有2台灶(中式五星炒灶、不锈钢流水灶)。在我们马鞍山当时算得上是大户了。1996年,我初中毕业,家里就拿出了钱开酒店。父母想让我学做生意,我天生就不是做生意的料,没事就往厨房操作室跑,渐渐的就迷上了。可能是祖传吧,我外公以前也是厨师,而且是国家特二级名厨,外公和母亲都同意我学烹饪,而我爸却不让,1996年至1999年间断断续续学了3年烹饪。也认了不少师傅,但没有一个正式的,他们都说我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哥,一时冲动,想学烹饪,还跟我说这行很苦、很累,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的师傅共有3个,一个是马鞍山市宾馆的主厨叫刘志强,还有一个是市宾馆的冷菜师傅叫谷明春(雕刻),另外一个是江苏南京金陵饭店的大厨叫金衡,他们3位师傅都教了我很多东西,比如菜的颜色怎么搭配,什么菜用哪些配料、调料,都教我了。那时年纪小不懂事,才入门学了点皮毛,就自认为可以出师了,谁知道踏上社会才知道自己的渺小,现在想想真是好笑。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饮食方面越来越讲究,知道的程度也越来越深,我虽然在狱中但我能感觉得到,今天写信给编辑部的老师、长辈们,是想让你们帮我推荐几部对提高烹调水平技术有用的书籍,我急需求购,能否寄份资料过来,还有考厨师等级证书,在哪里考,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麻烦老师们帮我查一下,我准备出狱后到国内几个大城市去学习一段时间,希望老师们能帮帮我这个求知的人。
  好了,老师,话就不多讲了,能否把2004年度烹饪方面的一些好书、一些相关的资料寄一份给我。
  (我的来信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九成监狱孟湖监区第七分监区杨叶波(收)邮编:246220)
  祝:全体编辑部的老师们
  新年愉快!
  《烹调知识》杂志越办越好!
  安徽读者:杨叶波
  2004年元月23日晚
  
  致杨叶波的一封公开信
  杨叶波朋友:
  您好。看了您的来信,深为您对以前生活的愧疚和悔恨而感到高兴,亦为您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所感动,同时,又为您对本刊的信任和坦诚而深表谢意。
  中国烹饪,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它不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小康生活的追求而日益显示其无穷的魅力,而且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对世界烹饪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您身在狱中,仍念念不忘对烹饪的追求,正是您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真情表露,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中国烹饪既是文化,也是科学,亦是艺术,这需要有一定文化根基的人才能把它发扬光大。从您的来信中可以看出,您还很需要从文化理论上先打好基础,建议您在这两年多的刑期中,抓紧学好烹饪的基础知识,您可以先买一本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由肖帆主编的《中国烹饪辞典》,熟读之后,对您的文化和基础理论上将会有极大的提高。也许,您会问,为什么过去的一些烹饪名师、大师,有的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没有什么文化,也能掌握高超的烹技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没有文化根基的人学习烹饪、只能靠师傅的口传手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多传承而少创新,极少有发扬光大者。而现时有了一定的文化根基,就好像如虎添翼,能广闻博记、博采众长,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方面需要。
  当然,中国烹饪也是一种技能,技能则需要口传手授,“纸上学来终觉浅”。只有手把手地教学,才能掌握这种操作技能。这只好等您刑满出狱后去广投名师,把狱中学到的基础理论,再通过实践去掌握各种技法。还须要说明的是,中国烹饪,流派纷呈,各帮菜系,均各有其特点,万不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结合您已经初学到的一些徽菜、淮扬菜的知识,最好选其一菜系为基础,学精学细,然后才可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因为此时您尚在狱中,即使能买些烹饪书籍,因不能实地操作而无法检验您学习的成果,您说是吗?
  至于考厨师等级证书一事,各省、市都有考证培训班,进行考证前培训,据我们所知,合肥市就有厨师培训班,这只有等您出狱后去实现了。
  以上意见,供您参考。
   —— 编者
  2004年1月30日
其他文献
总编杜力女士、责任编辑孔繁策同志:  你们好!  3月25日笔者在邮局购到《烹调知识》第4期,看到拙作《酒色财气巧入诗》一文中有3个错字,这可能是由于笔者文字潦草而造成的错误,除了向编者与读者深表歉意外,特写此短信,盼能将错字加以更正,以免贻误读者。  该文第一段第二、第三、第六行“了亢”应改为“了元”;我习惯将“元”字写成“亢”;第四首诗第二句“色盲”应改为“色育”。“盲”与“育”只是把上面“、
期刊
蛋糕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大多数蛋糕最适宜佐以口忌口廉、水果以及洋酒。除此之外,那些风味独特的蛋糕,把它们烹调后与其他原料一同使用,也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蛋糕在点心中的巧妙使用,将会制出经久不衰、引领时尚、符合现代生活的美味点心。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蛋糕呢?传统蛋糕与新潮蛋糕又有何区别?    一、传统蛋糕与新潮蛋糕的制作方法    (一)传统蛋糕的制法及配方  1.配方:净蛋1 000 g,白
期刊
从1983年《烹调知识》创刊算起,我在《烹调知识》编辑部帮助工作达20年。由于工作关系,我与不少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我与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的李乐清可谓忘年之交。因为从年龄来说,我大他整整30岁。  在长达20年的交往中,乐清先后为《烹调知识》撰写过近600篇稿件,而且多数稿件都写的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颇受广大读者喜爱。这对《烹调知识》来说,无异是十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与
期刊
餐饮业和食品工业同姓食,但多年以来,二者之间中总是两张皮,独自发展。究其原因,也有它的道理。一是传统的手工操作,一是工业化流水作业。二者很难找到合作点。  然而,随着人类饮食思想的不断进步。遭受“SARS”病毒考验过的人们,将会对饮食中菜肴部分的质量和卫生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珍稀动植物资源也会在法律和知识两方面作用下逐渐退出餐桌,人们对饮食菜肴将会趋于广泛化和普通化。  因而,进行餐饮业与食品工业
期刊
“饣它汤”是江苏徐州一种被称为“汤中之王”的传统特肴,这种汤汁醇味美,是别具风味的大众化早点佳品,喝上一碗,暖胃提神。目前徐州各饮食店均有供应,而三珍斋菜馆制作的这种汤更胜一筹,深受国内外“食客”的称颂。  关于这汤的的来历,民间有众多的传说。其中一说:乾隆年间,彭城街头有一个姓饣它的老先生,专以卖鸡汤为业。一天,他把一只鸡和几块猪骨头放在一起煮汤,因勾芡麦添入,待汤煮好后,汁液浓厚,香气四溢,食
期刊
近日有报道说,某些食用油没有据实在原料标识中标明含有“转基因”成分。于是乎,“转基因”对食用油品质有否影响,再度为人们所关注。  所谓转基因并不神秘。它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人为地将一种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基因植入另一种微生物、动物或植物中,使其遗传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发生符合人们愿望的变化。包括转基因食品在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生物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
期刊
     
期刊
菜单,顾名思义就是酒楼菜馆为了方便顾客而印制的菜肴目录。从广义上来讲,即店家向人介绍本店所供应的全部品种和价格;从狭义上来讲,专指筵宴列出的菜单,供厨人按标准进行配制的依据。  菜单,其指导思想和制作思路,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便遵循,这就是编制菜单。但是,起初的菜单并不是单单向客人说明菜肴的内容和价格而制作的,而是厨师为了备忘而写的单子,它的规格有三种:一是简化式,只列出菜名,适合于有经验的中老
期刊
近来,本刊收到网上来稿不断增多,这是件大好事。说明广大作者在物质生活提高后,积极改善写作条件,既节省了时间,又解脱了伏案爬格子之苦,可喜可贺。但这毕竟是件新生事物,有的作者在匆忙电传之余,却忘了署名,或忘了传给我们其E-mail、地址、电话及邮编,为今后及时联系交流带来了困难,也给我们及时寄付稿酬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敬请诸位作者在发稿之前,请务必检查一下自己的稿件是否有标题,有作者姓名,以及E-
期刊
美味可口的肴馔,风味各异的菜品,不仅依靠烹饪技术来实现,更要求精湛的刀工技术与之相配合。我国厨师历来对刀工极为重视,古时就把刀工与烹调合称为“割烹”。孔子曾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提出“割不正不食”的论点,可见人们对刀工技术的注重。厨师的刀,犹如书法家的笔、战士的枪,须臾不可离。中国烹饪被世人誉为“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制作了洋洋大观的珍馐美馔,这与厨师手中的刀大显神威是分不开的。一个有造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