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其实施有效性的一点看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17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了花园小学沈老师“找规律”一课后有感:沈老师的课按照整体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引导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拓展练习这样的思路展开。截取其教学片断如下:
  1.师:从图上我们看到有8盆花,后面还有好多呢,猜一猜,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边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2.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再和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师板书算式)
  说说15是什么,2是什么,7是什么,1呢?
  4.小结:同学们确定第15盆花的颜色,有的用画图的方法,有的用单数、双数的方法进行推想,还有的用除法计算了,这些方法都很好。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要仔细观察,找到规律。
  从鲜花的排列规律过渡到花灯的排列规律,教学片断如下:
  想一想,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是什么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巡视,提醒学生轻声地说说是怎样想的。
  交流:谁先来说说?指名回答后,出示除法算式和答语。
  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呢?为什么不用单数、双数的判断方法?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通过眼前推断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重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
  教师设计了“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为切入口。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进行预测,所问的盆花没有画出来,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
  所谓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迸发灵光。主体间动态因素的多向性差异互动造就了灵动的课堂。教师安排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就给学生一个弹性的舞台,有的学生想出了画出现象的后续发展的方法, 有的学生想出了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想出了运用除法由余数来确定盆花颜色的方法。这些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
  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选出了有代表性的三种解法,学生倾听同学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三种不同的方法,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也许掌握第一种画图解决的方法的同时又掌握了算一算的方法;有的学生也许能掌握画图和计算的方法,对于用单数、双数的方法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感觉, 经过交流使其思路更清晰。已经解答的学生,通过交流提高表述规律、表达数学思考的能力。对于不会解答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学到解法。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教学的任务不是消除这种差异,而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使他们获得各得其所的发展。各种方法都有特点,也有其局限。教师从鲜花的排列规律过渡到确定花灯的排列规律,花灯是红紫绿三种颜色为一组依次循环,学生解答后,教师提问解答方法,大多数学生选择算一算的方法, 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画一画”,感觉比较麻烦,对第二种方法“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会最感兴趣。在这里,第1、3、5盆花依次是红、绿、紫,在单数位置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灯意味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经历了确定彩灯规律的磨合后,学生从中选择了最佳方法。
  教学中对各种方法的评价,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确定最佳方法,而是让学生体会并逐步选择。
  (特约编辑 熊叠丽)
其他文献
语篇意识是指教师要有语言的滚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即结合教材将新知与旧知巧妙融合,寓语言学习于语言操练中、寓语言操练于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中学习、积累、运用英语,培养语感。简单地说,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由词串句,由句串篇”,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滚雪球的过程。笔者以《Our School 》一课为教学案例来阐述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基于语篇的有效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语用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更是大势所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自觉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努力做到在学生需要时给予点拨,不断构建真正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生本课堂 理性回归 适时点拨 提升人格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30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
张志公先生曾说:“读一篇文章,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文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而大多数教师只走了第一个过程,忽略了第二个过程。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注重“授之以渔”。  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授之以渔”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品悟文章内容的同时相机渗透写法指导。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也需要得法。  一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学生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了教师头疼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这一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是相矛盾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
[摘 要]生本教学就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生本教学的关键。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把学习的空间和权力交给了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正向思维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抓住主干问题,统领全篇,学习的目标也就自然达成。  [关键词]教学设计 生本教学 关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24  什么叫生本教学?
说理性文章,就是分析问题、讲明道理、进行论证的文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说理性课文。这些说理性文章,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也就成了被语文教师“遗忘的角落”,教师们只把这些文章放在单元中教学,仅关注文章在单元中的主题,而忽视了这些文章的文体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重人文轻工具、重文体轻趣味、重结果轻过程。  针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教研组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也决定了学生最终素养的形成。在各个学校里,语文教研是争议性最多,也是最大的,每个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开展的形式各不相同,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让语文能力成为教学的“双翼”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为此,我校提出了让语文能力成为教学的“双翼”理念
理想是风,吹起饱满的帆;理想是帆,带起前进的船;理想是船,驶向憧憬的海;理想是海,载你驶向遥远的彼岸。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不能展翅高飞,没有目标,没有奋起直追的持久动力。但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并无限地忠诚于这个理想,他就能经受任何风雨和困难的考验。所以,我认为要使学生走向成功,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让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在这次辅导学生创写“中国梦·我的梦”征
一、分析  [教材分析]《我要攀登》一课是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成长不烦恼”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怎样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烦恼为主题。本课旨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学习中与社会交往中存在着困难和挫折,认识到面对困难不能退缩,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用科学的方法去提高,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是一门基础的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感受优秀艺术文化的重要途径。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从小培养艺术兴趣,发掘艺术潜能。但是现实的音乐学习中也出现了学困生。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如何帮助音乐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就成了一门学问。  [关键词]学困生 音乐课堂 关爱 关注 尊重 赏识  [中图分类号] G